門前大江流日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革命先驅陳獨秀出生在安慶,並且在那裡從事早期的革命活動。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在安慶的居住的幾處遺存也先後拆除了。留在傳說中的是“陳家大洋房”然而,“陳家大洋房”到底在哪?近,我前往安慶,尋找這位革命先驅在安慶居住的老房子。
1、尋找“陳家大洋房”傍晚時到達安慶。秋雨霏霏。
此行目的是看一看陳獨秀家位於安慶的老房子,人稱“陳家大洋房”在安慶還留有陳獨秀這麼一幢房子是從一位朋友的新近文章裡看到的,“前後三進,頗有氣勢”隨後讀朱洪先生的陳獨秀傳記,他筆下的“陳家大洋房”地址在培德巷1號,“西頭是先建的兩棟毗連的房子19間,東頭是後建的一排隔成8間的平房。房子中間,是陳昔凡自己設計的兩個袖珍花園,臨江的大門是俄式風格,外圍用了一排柵欄。老百姓叫‘陳家大洋房’”培德巷我不大清楚。電話詢問寫“陳家大洋房”文章的朋友,他說老房子在安慶供水集團(自來水一廠)後面。
在安慶水務局門前下車。沿江的景觀防洪牆建得很漂亮,沿牆的門面多是賣花草奇石,一直襬開,這與當初陳獨秀獨自行走的江邊的情景肯定是不一樣的。詢問許多人,都說不知道安慶有陳獨秀的老房子。我想,這不能怪,安慶到處都是歷史遺存。
過江寺,繼續沿江行走十來分鐘,看到了安慶供水集團。按朋友文章的描述這後面該是“陳家大洋房”可是,我從一條小巷進去,沒看到“頗有氣勢”的房子,正碰上一位聞姓老
從雨中匆匆而來,說她們住的就是。
延年喬年讀書處跨進青石門檻,房子顯得破舊窄,一共有三進,兩旁的廂房共住了7戶人家。聞
夫婦告訴我,他們住了20多年,房子是自己買的,當初花了幾百元,從一扇小門進入他們家,裡面有3間,但每一間都很狹小。現在房子是安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詢問來參觀的人多不多?可知道陳獨秀當年在這裡生活的一些細節?老似乎才
明白我要詢問的是“陳家大洋房”說陳獨秀家的房子在隔壁,拆了,建起了安慶自來水廠。這個老房子是姓湯的教書先生的家,當年,陳獨秀的兩大大兒子延年和喬年在這裡讀過書。她帶我看看牆上,果然有標明延年弟兄讀書處的牌子。
陳獨秀有個孫女叫陳長璞在安慶。電話裡她告訴我,她在外面,延年弟兄讀書處是陳家的,擴建自來水廠時有一部分拆了。自來水廠是在今年3月份組建成成安慶供水集團的,面臨大街沿江路,街的另一邊是防洪大牆,再過去就是長江。黨辦裴主任告訴我,這裡一帶是陳獨秀家的房子,但是不是陳家大洋房她不清楚。
透過大門望去,供水集團裡面還算寬敞,房子顯然是後來蓋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只有緊挨著延年弟兄讀書的老房子有個亭子和碑刻,顯示了它曾是中共創始人陳獨秀先生生活過的地方。
夜降臨,雨霧中的街燈顯得格外昏黃,也帶著淡淡的傷
。
2、培德巷1號第二天,幸會著名編劇、安慶作協主席金海濤和作家姚嵐、吳永生、洪中為等人,話題多是安慶的人情故事。大家海闊天空,用海濤老師的話來說:“氣氛相當閒淡”我總是說起陳獨秀的老房子,眾人說拆掉有一二十年了,可惜!
隨後,我又請教皖江文化研究專家張健初,綜合各人的講述,才算基本上理清了陳獨秀在安慶的幾處住所,不得不嘆,陳獨秀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也是飄蕩的一生,他在安慶生活的二十來年也是屢屢搬遷。
陳獨秀老家在懷寧縣陳家剖屋,祖父陳章旭一生在候知縣中度過。四個兒子中有出息些的是小兒子陳昔凡,是清廷四品官員,後來侯升知府。由於陳獨秀3歲時,他的生父陳衍中在蘇州染瘟疫死去,陳章旭便做主將陳獨秀過繼給沒有子嗣的陳昔凡。
陳獨秀是在1879年出生的,地點在安慶北門“後營”(今海軍116醫院附近)。1898年前後,安慶基督教聖公會徵用“後營”一帶菜地,準備建同仁醫院,陳獨秀一家被迫搬到大南門培德巷。
“培德巷1號”多次出現在朱洪先生的陳獨秀傳記裡。
其實,“培德巷1號”陳獨秀生活的時間不長,不過是他人生中作為一個男人的重要階段。他高中鄉試第一名後,安慶副將高登科將漂亮、忠厚的女兒高曉嵐許配給他,他們在這個房子裡結為夫婦,長子延年也在這裡出生。
南水關“道院”1901年前後,在“培德巷1號”僅生活兩年的陳獨秀一家又遷到南水關西端的“道院”1902年,陳喬年出生在這裡。
“道院”共有五進,是公房,解放後改為土產倉庫。上世紀80年代擴建安慶市一水廠時拆毀了一部分,主要是花牆、月門(即進門第一幢)。據悉,拆毀前文化局藝術科劉奎石和博物館吳振華分別拍了幾張照片,現存放在安慶文物局。
為什麼這裡掛的牌子是“陳延年陳喬年讀書處”而不是陳獨秀故居?張健初先生認為,為保存這縮水的陳獨秀故居是動了心思的,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說“故居”就難保存,只能以他兩個為中國革命不息奮鬥並付出生命代價的兒子的名義保存下來。
高登科多希望女婿陳獨秀能一路科舉。然而,門前大江,滾滾波濤
盪了陳獨秀廣闊的
襟,他無法安定,更無意潛心科舉。當母親去世後,嗣父陳昔凡要求他與兄長慶元一起去東北抄抄文稿時,他選擇了去
本留學。
3、南水關22號“陳家大洋房”位置肯定不是培德巷1號,是不是這個供水集團這裡的“陳延年陳喬年讀書處”呢?張健初先生表示不是的,陳家在這裡也沒住多久,搬到了南水關22號。在那裡,陳昔凡建起了“法月之家”1904年,俄戰爭爆發需要馬匹,商人紛紛從蒙古販馬到奉天,地方官員趁機大
牲口稅,在這裡任職的陳昔凡成了暴發戶,並在奉天、池州購買近千畝土地,在北京開了古玩鋪子,老家安慶四牌樓也置了10餘間店鋪。
1908年,官至省級道員的陳昔凡看到大清江山暮途窮,審時度勢,迴歸歸故里,將“法月之家”進行擴建。據介紹,其中西合璧,總面積3300平方米左右,有三個大門樓,一個是洋式派,一個是本式派,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後門,門樓上高懸魏體“寶宅”
“法月”金字。主體建築為“三天井四院,五開間六進,後二進為重簷樓房,宅前宅後均有花園。”合起來一共二十七大間,人稱“陳家大洋房”陳松年就誕生在這裡。
告老還鄉的陳昔凡潛心書畫,並因為崇仰鄧石如、劉石庵、王石谷、沈石田,而將自己的居室取名“四石師齋”同時致力於收藏。陳獨秀1919年致呂澎的信中說:“我家所藏和見過的王畫(王石谷的作品),不下二百多件。”而陳獨秀則熱衷於辦報,傳播先進思想。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陳獨秀先後四次留學本,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回國就是組織“青年勵志社”、組織藏書樓演講、成立“安徽愛國會”創辦《安徽俗話報》。來南水關
談的,都是一些後來彪炳史冊的青年才俊,他們討論的問題不得而知,但主題肯定是改造社會、改造中國。
4、“陳家大洋房”的波折陳獨秀與這座房子關係發生轉折的一年是1909年。在北京女子師範讀書的姨妹高君曼來到這裡,她非常折服姐夫陳獨秀的才識,整天聽他指點時事。相近的思想烈碰撞,兩人越過了雷池。
南水關陳家也因此與幾十米外的長江一樣,波濤滾滾。陳昔凡稱要與陳獨秀斷絕父子關係。
新年伊始,陳獨秀帶著高君曼去杭州任教。再次回到安慶時他擔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高君曼自然不願再住進南水關。於是,他們住在宣家花園。
“陳家大洋房”氣派的時間並不長久。因為寂寞,陳昔凡去浙江看望換帖弟兄曾子固,兩人答應去東北給英商收購大豆,卻遭到英商算計,家產又賠得差不多了。
時局也是處在動盪之中,隨後袁世凱一上臺了。因為陳獨秀擔任過安徽都督府秘書長,他的爪牙倪嗣沖抄了“陳家大洋房”後來的特殊歲月裡,陳家大洋房完全拆除了。
南水關陳家,因為出了個陳獨秀,父親沒有體會到兒子的孝敬、子沒有體會到丈夫的溫存,子女更沒體會到父親的慈愛。就是高君曼,伴隨陳獨秀的歲月也是擔驚受怕,乃至臨終時告誡女兒子美不要找搞政治的丈夫。
這怨誰呢?硬漢子陳獨秀思考的不是一個家,在動盪的亂世,他的思想隨著門前的長江,行走得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