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穿越千年的挑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2008年,望江挑花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挑花發源地鴉灘鎮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一時間,在商業大中幾近遺忘的挑花藝術被搶救出來,並且飄洋過海。

望江挑花,穿越千年歷史,盛開成藝術奇葩。

記憶裡的挑花任何一件藝術,能作到大俗又大雅就會是難得的奇葩。我認為,望江挑花是這樣的民間藝術。

在我童年的歲月裡,見得最多的情景是老人紡線婦女織布。紡車輕搖,細細的線兒在老人們手指間的棉條裡均勻地出,再由婦女們坐在織機上織成長長的土布。

望江挑花就是在這些經緯分明的布料上挑成的。女人的頭巾、圍巾,男人的帶、揹包,孩子們的背瘩、布鞋都是挑花織品。白的底子上,青的線挑出各種古樸的圖案,正反入畫,樸實卻不乏雅緻,貴氣中兼有穩重。

我外婆應該是挑花能手,據說心靈手巧。她是我五歲那年去世的,送我回家、餵我糖水的情形我都清晰記得,可是,極力去回憶她的模樣卻想不起來。不過,刻在記憶深處的還有她留給我的許多挑花製品,單、被子、衣服等等,那些圖案彷彿就在眼前,是那麼鮮活。

前年,回老家望江參加雷池文化藝術節,看到許多挑花展品,特別是留存下來的幾十年前的挑花,古樸得讓人沉醉,彷彿穿過了深邃的歷史,進入到了祥和的桃源世界。急忙回家翻箱倒櫃去找外婆留下的那些挑花,可惜都沒有了。

挑花的子我讀小學的時候,望江挑花有過一段時間的興盛,村子裡的姑娘都學挑花。這可能源於1979年和1980年,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徵集望江是挑花做沙發靠背和扶手,並且贏得來訪的總統夫人們的喜愛,望江挑花成為饋贈友人的禮物。

一時間,望江後山的一些鄉鎮都辦起了挑花廠。於是,每天都能看到動人的情景:一群扎著麻花辮的姑娘騎著自行車去廠裡學挑花,朝陽映著她們朝氣蓬的臉;傍晚,她們披著夕陽有說有笑地回來,聲音銀鈴一般。

我一個表姑,方圓幾里是長得最漂亮的,她也學挑花。我們村子裡有個姑娘學得比她早,她常常來請教。暮四合,炊煙裊裊升起,表姑夾著挑花回去。母親在村口送她。這頭喊:“妹,到了嗎?”那頭應:“姐,我到了!”隨著商業大的來臨,表姑一時的挑花女都進城務工,加之人造纖維布料取代了棉土布。挑花一度淡出了我們生活,甚至,忘記了。

現在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那些快活的挑花歲月,那種炊煙四起中的姐妹應答情形可能會成為遠去的動人歷史和醉人的記憶。

像詩人海子一樣,我真的很留戀八十年代的農耕氣息,留戀村姑挑花的純真歲月。

詩人羅隱指點挑花在中國眾多的挑花類型中,望江挑花源遠長,獨樹一幟。進一步追溯,望江挑花發源於鴉灘鎮的香茗山下。

歷史上,望江的大部分地方在水下,江湖相連,是為雷池。滄海桑田,才有後來的華陽、漳湖等鄉鎮,大多數是移民。與之相對的鴉灘、長嶺則稱之為後山。

幾千年前,雷池的水一定拍打過香茗山。它不高,卻是望江境內的名山、文化山。古塔群山環抱下的褒隱寺,像是一位隱士,凝視著朝陽庵那連綿百里的香火。

香茗山引了無數名駐足,梅福、李白、羅隱、解縉、翁溥等在此留有足跡。其中,唐代詩人羅隱將香茗山作為自己寄養心的地方。

羅隱愛詩,愛香茗山,也愛淳樸的山下居民。他看到婦女村姑在麻布上以髮絲挑花,簡樸的挑花撥動了詩人內心最溫情的心絃,他親自設計圖案,指導村民去挑,去刺。

詩人的點化像是神來之筆,挑花開始由神品、貢品向老百姓的常生活用品轉變。再後來,棉布取代了麻布,絲線取代了頭髮。挑花更進一步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走進老百姓的心靈。

一路走來,搖曳著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