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真情責任與信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文學可以塑造人,也可以勵人。特殊時刻,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給人一種力量,讓人走向堅強。周玉冰的新作《五月的名字叫堅強》就是這樣的作品,它是一部關於汶川大地震的紀實勵志小說,危難時刻,它撫了傷者心靈,勵倖存者面對災難,振作勇敢。

2008年5月,一場特大地震災難悄然降臨天府之國四川。它奪去許多鮮活的生命,給倖存者留下了巨大的心靈創傷,尤其是孩子們,稚弱的心靈被生離死別的陰霾籠罩。一時間,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捐款捐物,伸出援救之手,大災之中湧動著大愛。安徽青年作家周玉冰出自一個作家的責任和使命,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目睹廢墟慘景,深受震撼。回到安徽老家,歷時9晝夜伏案創作,淚水和汗水淌在作品之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全國第一部賑災勵志小說。他心裡想的就是要儘快把作品送到災區,“引導災區的孩子走向堅強”為災區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讀完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心情難以平靜下來。它讓我們重新回到災難的現場,但作品展示的並不是血模糊、家破人亡的慘景,而是災區民眾抗災自救的頑強意志,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血濃於水的可貴神,尤其是中央領導親臨現場、愛民如子的博愛情懷。

作品以災難中湧現的平民英雄為原型,把筆墨凝聚在志願者身上。通過志願者捨生忘己的救援行動,表現了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品格和危難之中的真情,傳達了一種堅強不屈的力量與大難不放棄的信念。

李夢菲原本是個嬌生慣養的女孩,災難奪去了她的雙親,她在一夜之間成,投身救援的行列,我們從她身上看到的是堅強,是災難催生出的堅強。程清清是她的同學,她身上彰顯的則是執著的力量。這個出生於貧困農家的孩子,一心要進清華,帶著這個信念,走到哪她都離不開書和手電筒。當被廢墟壓倒的時候,仍在廢墟下藉手電筒微弱的光亮讀書。在危難時刻,她手中的電筒無疑是一盞心中的明燈,它給絕望的傷者帶來希望,給救援人員昭示不放棄的信心。

季駿驥和黃蓓是來災區旅行的一對情侶,計劃旅行後結婚。災難讓他們彼此失散,在思念對方的同時他們加入了不同的救援隊伍。在映秀鎮這對情侶意外重逢,歷經生離死別,彼此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在這裡他們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第二天,新郎卻在救援時意外犧牲,“一天新娘”的黃蓓化悲情為力量,決定留在災區支援重建。這對年輕人真摯的愛心與無語的奉獻,人心懷,催人淚下。

這部小說不僅融真情與勵志為一體,同時又以紀實描寫強化了作品的真實。小說以時間為經,以救援為緯,經緯織,讓讀者身臨其境,與災區人民和救援者同身受。作品還將十萬大救援大軍的壯觀場面與中央首長的真情關懷融入作品,具有傳奇與紀實的雙重特,這是作者藝術創新的一個嘗試。

讀周玉冰過去的作品《海子的詩情人生》、《薰衣草瓶》等,給人的覺是,他的語言清新婉麗,詩意濃郁,如同涓涓溪,沁人肺腑。眼前這部小說的語言則顯得比較樸實、凝重,更具內在的張力,它與災難、救援、淚水、動融合在一起,顯示出的也許正是災難中的堅強,悲情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