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除佞大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朱玉剛看到李東陽終於可以為己所用了,不由得喜出望外,但他知道做為一個皇帝,怎能喜怒於形外呢?於是屏住笑容道:“先生請講,朕聽著呢。”並且對陳其武示意去屋外警戒,不能讓任何人進來。
李東陽道:“皇上,朝中大臣以前曾經上諫過,但都被劉瑾等人壓下,或者另造名目,誣陷中傷,多有傷害,所以現在大多數人都對他們畏懼如虎,即使有正義之士,也不敢身而出,所以要想扳倒‘八虎’,先要找一個有分量的大臣出來帶頭上奏,彈劾他們,這樣,群臣才會跟隨而上。”李東陽的這番話也說明了他已經想到了朱玉剛剛才的那些奏摺是假的,呀不然的話他身為大學士,這麼大的動靜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只是他一時緊張,才沒有去細想其中的蹊蹺,當然也只能作為暗示的話說說罷了。
雖然李東陽的話只是就事論事,但在朱玉剛聽來,分明就是說他聽信佞之言,打擊忠臣,才致使現在朝中無人敢說話,朱玉剛暗想自己怎麼像著了魔一樣,做的盡是那個正德皇帝所做的事,現在還要替他背黑鍋,他臉上微微一紅,說道:“先生說的極是,那這樣的人該到哪兒去找呢?先生可有合適的人選?”他想李東陽自己是絕對不會去冒這樣的風險的,但是他既然說了出來,那麼必然已經想好了人。
果然,李東陽低頭略微沉思了一會兒,抬頭說道:“皇上,老臣心目中有一個人,不知道皇上是否聽過他的名字?”
“是誰?快說!”朱玉剛迫不及待的問道。
“他就是左副都御史何代軍!”何代軍?朱玉剛覺得這個人的名字有點悉,好象在哪裡聽過似的,細細一想,才想起他是李東陽的得意門生,此人為人傲慢,極不合群,但卻一身正氣,不卑不亢,又寫得一手好文章,為朝中人士所敬重,如果要寫一封討伐佞的檄文恐怕真的非他莫屬了,李東陽把他說出來確有舉賢不避親的意思了。朱玉剛滿意的點點頭,說道:“此人可以勝任,但不知如何進行呢?”
“其實朝中眾大臣都在左顧右盼,只要有第一個人站出來,一定能夠帶動一大批人的,到時候皇上略微作個姿態,局勢就盡在掌握中了。”李東陽握緊拳頭,充滿自信的說道,連鬍鬚都飄了起來。
朱玉剛暗想,李東陽畢竟是文人,把一切想的太過簡單了,難道劉瑾等人會甘心束手待斃嗎?他們一定會作殊死掙扎的,如果到時候動用武力的話,恐怕會傷及一大批人,即使能夠取勝,朝廷也會元氣大傷的,所以在發出聲討之前,應該先剪除他們的羽翼,還有他們手中掌握的錦衣衛,東廠的勢力。
“那你準備叫那姓何的準備怎麼做呢?”朱玉剛問道。
“皇上不必過分心,老臣會全力去做的,劉大人和謝大人也對‘八虎’他們不滿,如果把他們也聯合起來,聲勢就大了。”李東陽不想讓皇帝知道其中具體的計劃。
朱玉剛一怔,還以為李東陽倚老賣老,看不起自己,對自己不敬呢,轉而一想也是,自己身為一個君主,這些爭鬥的具體細節還是不知道的好,看來他還是很為替主上著想的呢。朱玉剛說道:“那好,你先退下吧,朕等你的好消息。”李東陽連忙告退,剛走到門口,朱玉剛忽然想起了什麼似的又叫住了他。
“你可知道王伯安是個什麼樣的人?”朱玉剛突然問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王伯安?”李東陽一愣,這人似乎聽說過,他仔細一想,終於想了起來,於是驚訝的說道“王伯安只是一個小小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名不見經傳,皇上怎麼會知道他的呢?”朱玉剛當然不會把自己為什麼知道王伯安的事告訴他了,他說道:“這個你就不用管了,朕只是聽說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才有此一問。”
“是嗎?”李東陽對朱玉剛的話明顯存有疑問,但也不好再追問下去,否則的話就不敬了,不過他把它當成朱玉剛的信口開河,轉身走。
“人才就要重用,你回去和另外幾個大學士商議一下,提拔他一個合適的官職。”朱玉剛看似漫不經心的說道。
李東陽終於明白了朱玉剛的意思,看來皇上心目中有了賢臣良將了,他忙說道:“請皇上放心,臣一定會好好重用他的,不就將他調回京中安排到皇上的身邊,”
“不可,萬萬不可!”朱玉剛知道李東陽誤會了他的真實意圖,如果把王伯安調到了京城,就像一條魚兒脫離了河水,再無舒展他能力的機會了,王伯安只有在贛南才像一隻隨時可以動用的棋子,可惜他不能把其中的原因告訴李東陽,總不能說自己早就知道了王伯安的將來吧。
“贛南巡撫不是還一直空缺嘛?就先讓他代替一下吧。”朱玉剛其實早就盤算好了。
“老臣謹遵皇上旨意。”李東陽快的答應了,既然皇帝早有主意,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呢!
目送著李東陽離去的背影,朱玉剛滿意的點了點頭,這件事開頭看來還算可以,接下來該應付的就是朱寧了,他和劉瑾等人面和心不和,但他們的利益又緊緊連在一起,如果劉瑾有難,難保他不會出手相救,再說以前他還在劉瑾手下幹過呢,說不定念著舊情而不會袖手旁觀。劉、朱二人的矛盾朝中無人不知,倒可以利用這一點,即使不能使朱寧站在李東陽的一方,也要讓他保持中立,這樣可以極大的削弱劉瑾等人的力量,將來再收拾朱寧也不遲。
朱玉剛叫來傳旨的太監,升朱寧為內宮監的掌印太監,而這職務原本是劉瑾以前做過的,現在他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職務在太監中是最高的,但輩分卻不一定是最高的,因此朱玉剛的這種做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是別有用心的,而在劉瑾看來卻更加惱火,但又不能對皇帝去發,更不能截下聖旨不傳,只好暫時把氣生在肚子裡。
自從聖旨傳下去之後,朱玉剛就吩咐陳其武悄悄的去探聽下面的動靜,果然議論紛紛,什麼樣的揣測都有,有人說皇上要重用幹殿下了,有人說劉公公失去了皇上的歡心,各種各樣的議論層出不窮,難辨真偽,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劉瑾自從聽到這個消息後就一直陰著臉,誰都不敢走近他的身邊。
朱玉剛暗暗得意,心想一場好戲終於就要開演了,果然第二天朱寧就滿懷欣喜的進宮來謝恩了,但是不巧的是劉瑾也在朱玉剛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