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四十四章立杆見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局勢開始漸漸明朗,雖然仍有少數頑固分子堅持他們的反對意見,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同意了王陽明等人提出的想法,不管他們是否處於真心,只要不反對,或者說將來不橫加阻擾壞事,朱玉剛就謝天謝地了。王陽明的話說完後,朝上出現了一陣寂靜,人人都望著朱玉剛,他知道該自己說話了,他要用自己天子的權威一錘定音!

朱玉剛凝望了一眼眾人,緩緩說道:“形勢的發展已經刻不容緩,所謂變革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朕想,大家作為大明的臣子,吃朝廷的俸祿,一定是都想著國家能夠繁榮昌盛的,也許想法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所以朕也不會計較大家剛才說的話。朕已經決定,從即起朝廷就要開始變法改革,將各種陳舊、落後的規章制度逐一廢除,取而代之新的章程,當然,這些作為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所以朕決定如果這次改革失敗,朕一人承擔全部的責任,與眾愛卿無關!”朱玉剛的話說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他猛的一拳砸在龍案上,震得龍椅也晃動了幾下,臉上顯示得是一副堅毅、果斷的神情,顯而易見他的決心是非常堅決的,這既是向眾大臣表示他的態度,也是在鼓勵他們,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果然,眾人見朱玉剛如此表態,再也不能站在那兒不聲不吭穩如泰山了,紛紛說道:“皇上萬萬不要這樣說。臣等願與皇上同甘共苦,共同進退,如有什麼難以預料的後果,就由臣來承擔吧!”形勢既然發展到了這一步,那些剛開始一直反對地大臣。此刻也是如坐針氈,再冷眼旁觀下去,不僅要成為眾矢之敵,恐怕真的要惹得龍顏大怒了。於是也上奏說願意和皇上一齊度過難關。

朱玉剛暗暗得意,說道:“好,朕即下旨,在六部之外新成立一個計劃部,尚書一職就由王陽明兼任。”王陽明一聽,大急,剛想拒絕,朱玉剛就堵住了他的話道:“你不必多說,朕意已決,相信你不會讓朕失望的。再說在朕心目中,除了你之外,再無第二人可以擔此重任了。”

“計劃部尚書負責統籌總帥變革事宜,並且有向朕的專奏權,可以隨時進宮面朕,任何人不得無故阻攔,違者殺無赦!”

“是,謹遵聖命!”

“計劃部之下再按原來地六部分為六科,每科設正副主事二人為領導。直接對尚書負責,具體督導各科的變革,主事如有不同意見,可以見朕提出。從明起,朝廷的重心要轉移到改革上來,各部,各大臣都要全力支持,不得懈怠!”朱玉剛將他的施政綱領一一道出,然後注意著眾人地反應。眾大臣紛紛頭接耳。雖然聽不清他們具體說的什麼,但是朱玉剛可以斷定他們一定在議論此方案的可施行有多大,於是笑眯眯的望著他們,任由他們說話。不一會兒,一個滿頭白髮的老臣站了出來,朱玉剛定睛一看。原來是李東陽。心裡頓時輕鬆了不少,李東陽身為大學士。本來就依附於他,現在年紀老邁,想必他更不會與他背道而馳了。

“皇上英明,臣代表內閣大學士贊同皇上的方案,皇上大可放心。”李東陽果然沒有和朱玉剛唱對臺戲。

朱玉剛大喜,繼續說道:“如此甚好,只要朝廷上下團結一心,相信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大家的。另外,朕心目中還有幾個人選,如戎帥、唐伯虎、古孝天等人都要將委以重任,其他的人選就由王陽明一手挑選,不必向朕請示。”眾人一聽都是一愣,繼而面面相覷起來,因為朱玉剛所提到的這幾個除了王陽明可以讓他們到信服之外,其他的幾個人都是朝中新冒出來,而且和皇上走得比較近地,所以他們不免懷疑上述幾人的才能。皇上既然下了決心要變革,那麼為了變革而設立的部門權利一定會非常大,而且很有可能超過大學士們掌管的內閣,因為雖然名義上只是一個計劃部門,但是皇上可以將各種大小事務下發到計劃部,冠以變革的名目,眾人也就無可奈何了,計劃部的權利就能夠在無形中慢慢擴大,成為朝廷中一個新興的中樞機構,那麼如果這樣的機構被唐伯虎等人所霸佔,對他們的利益就構成了潛在地危險。一部分大臣越想越是心驚,於是就相互之間用眼神推舉了一個大臣出來說話,這人就是因為軍功而升任大學士的楊一清。

楊一清在軍事上是一把好手,但是在政治上卻單純得很,此刻按道理來說他並不應該站出來,只因為他的官職比那些人高,又在他們的眼光慫恿下一時衝動站了出來說道:“皇上,臣有話想說。”

“哦,你有何話?說吧。”朱玉剛不料他會站出來,冷冷的打量著楊一清。

楊一清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此刻碰到朱玉剛凌厲的眼神竟然心中也是一凜,他愣了一下,鼓起勇氣說道:“皇上,臣有一個建議,不如在六科中再加入一些朝中的元老大臣,用他們的閱歷和經驗去輔助唐伯虎等人,因為唐等人雖然敢於創新,勇於開拓,但他們缺少的是一種經驗,這恰恰是最最致命地,萬一有所冒失,就事敗垂成了!懇請皇上三思。”朱玉剛暗想所謂的缺少經驗只是一種藉口而已,他們的本目的就是想抓住一切就在手邊的權利,難道王陽明的經驗比他們少嗎?他起用唐伯虎等人就是看中他們地那股不怕一切地衝勁和超前的領悟力,這些恰恰是那些老成地大臣所不具備的。想到此,朱玉剛冷笑道:“楊大人,別忘了,現在討論的是改革的事,那麼既然說的是改革,難道還要按照以前的那一套去做嗎?如果再用你們這些大臣,那麼朕還設立新部門幹什麼?也就不用改革了,就算改了革,朕想局面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觀的,那還不如不改呢!”楊一清受了一頓訓斥,臉上一紅,連忙退下去,口中連連說道:“臣不敢,皇上說的對,臣不敢再有異議。”

“好,既然眾卿沒有其他看法,那麼今天的朝會就到此結束,退朝!”朱玉剛當機立斷,馬上宣佈散朝,他怕再拖下去,再生意外。

第二天,聖旨就下來了,不久就傳遍了整個京城,不過說來也奇怪,這事除了在官員中間引起了一陣騒動外,那些老百姓卻並不驚奇,相反卻表現出了一副處變不驚,見怪不怪的姿態,仍舊像往常一樣生活,因此並沒有打破京城的平靜。而那些官員,大多數只是處在觀望狀態,級別高一些,知道一些內幕的就都縝口不言,級別低一些的,反正一時半刻也不會波及到他們身上,所以也就只當不知道。

但是在這種平靜下,一切仍舊在起著變化。朝廷很快就下了第二道聖旨,內容是關於貿易的,朝廷決定在京城的西郊專門闢出來一塊巨大的空地,用來作為貿易市場,老百姓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新名詞,紛紛前往觀看。朝廷為了鼓勵京城的百姓、商人去進行易,特別下達了鼓勵令,鼓勵老百姓將家中多餘的物品拿到貿易市場上去出售,以物品的價值獎勵一定的金錢,這時候當然不能談到稅的問題,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在沒有嚐到甜頭之前是不會心甘情願錢的。聖旨下達後,老百姓猶豫不決,他們生怕這是朝廷一時心血來,因為從表面上來看,這樣做法,朝廷一點好處都得不到,他們會這麼傻嗎?也許朝令夕改說不定,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道聖旨仍然沒有變動,有些膽大的百姓試著去了,竟然真的拿到了朝廷的賞錢,因此回去一傳揚,不出三天,京城中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了,紛紛拿出家中用不著的物品,去貿易市場出售,有這樣好的事,他們怎麼會輕易放過呢!中國那時本就是個農業大國,商業並不發達,雖然說明代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商業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一向被人所看不起,連帶著商人的易也並不是那麼順當,此刻聽到有一塊朝廷公開允許進行貿易的地方,而且連老百姓也紛紛參與,他們彷彿看到了那誘人的潤,於是試探了一陣後,也都忍不住加入進來了,商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們不僅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使市場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起來,而且還帶動了京城周圍的商人,紛紛湧入京城。朝廷為了照顧他們,特別給了他們優厚的政策,給了那些常駐市場的商人一張執照,有了這張執照,就能得到朝廷的特殊照顧,令那些百姓羨慕不已,貿易市場漸漸穩定下來,成為了京城一道非常奇特的風景線,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都是今天又要去市場賣什麼之類的話題。

朱玉剛聽到這樣的消息,高興不已,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那些商人得到甜頭,就再也不會放棄這種易模式了,那麼收稅也是必然的趨勢,而且這種模式可以向全國推廣,那麼不久,朝廷就能每年從這方面得到一大筆的收入了,朱玉剛想到自己的第一步竟然就這樣慢慢實現了,不得意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