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十六章虎口脫險(二)此時其餘狼騎手中火銃也都完了,取出馬刀砍殺守城的後金士卒,好在城上的弓箭手已經被嚇破了膽,不知狼騎手中火銃沒了子彈,還是不敢頭。
幾息之間,鰲拜已經衝到了吳三桂眼前,雙手揮舞大刀帶著風聲向吳三桂砍了下來,三桂舉刀相,一時間火星四濺,鰲拜只覺雙臂發麻,尤其是受了傷的左臂更是不堪,此時已是毫無知覺,手中大刀也差點扔掉。三桂也是吃了一驚,沒想到這個鰲拜確是天生神力,竟能震得自己手腕發麻,想來再過幾年,這鰲拜漸成,必是後金良將。自己即與他有殺師之恨,想來要收降於他甚是困難,莫不如趁他傷要他命。而跟隨鰲拜一起衝上來的家將因見三桂火銃犀利,而且就連鰲拜也不是人家一合之將,更不敢上前,多爾袞的大軍還在百米開外,自己不出三回合必能將鰲拜斬於馬下,應該還來得及。可沒等三桂繼續追擊鰲拜,就聽到躲在後面的那個守城將領大聲道:“放下鐵閘門,千萬不能讓他們跑了。”三桂兩次來盛京,對盛京自然悉,更何況留在這盛京的暗探也有十幾人之多,一聽這守城將領的話,自己知道他說得什麼。為防止敵人攻城,在這盛京各城門處除了包鐵城門外,城上還有一道重達幾千斤厚有五寸的鐵閘門,一旦放下,除非從城上用絞盤重新拉起,不然非人力所能舉起。若是這鐵閘門一旦放下,自己再想出城除非肋下生出雙翼,不然只能是望門興嘆。顧不得眼前的鰲拜,三桂大喝道:“快撤!”其餘狼騎聽到三桂命令,雖不知鐵閘門的兇險,卻無人敢違背三桂命令,頓時放棄眼前敵人,加緊撤退。好在他們距城門不過五十米左右,一路上的後金士卒也已經被斬殺,鰲拜又受了傷,無法再糾纏三桂,用不上一分鐘三桂及狼騎便可撤出盛京。
可他們還是過於樂觀了,就在三桂等人剛剛趕到距城門不到十米的地方,突聽城上轟隆巨響,一道黝黑厚重的鐵閘門如同一座小山般落了下來。原來是城上士卒見解開繩索已經來不及了,便砍斷了繩索,失去拉力的鐵閘門瞬間便落了下來。三桂眼見鐵閘門落下,頓時心生寒意,難道自己今便要葬身於此嗎?此時後面追兵已經趕上,喊殺聲不絕於耳。就在三桂以為必死無疑時,卻見那重達幾千斤的鐵閘門竟然停在了半空中,三桂定睛一瞧,竟是吳陽及負責守在城門附近的幾名狼騎齊齊下馬,站在閘門之下,硬是將那重達幾千斤的鐵閘門託了起來。此時的吳陽及那幾名狼騎在重壓之下憋得滿臉通紅,幾乎要滲出血來,看著三桂卻說不出話。三桂知道,吳陽等人就站在城門附近,要是想走的話,早就走了,就是在鐵閘門落下之時,他們只要一個滾身也可以安全的撤出城去,可為了自己他們留了下來,而且用他們那強有力的臂膀托起了這重達幾千斤的鐵閘門,也為自己留下了生的希望。
從吳陽等人的眼神中,三桂明白,他們是要自己快走,而他們自己在這幾千斤的鐵閘門之下,怕是再難以脫身。他們能託動這幾千斤的鐵閘門完全是憑著一種神的力量,就像後世新聞報道的一樣,一個體弱無力的婦女,為救自己的孩子,竟能將一輛行駛中的汽車頂翻,人在關鍵時刻所能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難以想像的。三桂不能也不敢辜負了吳陽等人用生命為自己創造出來的生機,雙眼含淚,打馬衝向了城門。城門在吳陽等人託舉下,高度將將還可容一匹馬通過,這些狼騎在通過城門時使出鞍下藏身的馬技,在吳陽等人留下的缺口處衝了出去。還是三桂最後一個通過城門,就在他衝過城門的一剎間,三桂可以清晰的看到吳陽的雙眼留出的血淚,可他的臉上卻是充滿了笑容,他在為自己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保證了三桂的安全到高興,到自豪。就在三桂剛剛衝出城門之際,吳陽等人因見三桂等人已經安然離去,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再也無法承受這幾千斤的重壓,鐵閘門終於轟然一聲落下,吳陽等人本無法撤離,也被這鐵閘門壓成了一團血泥,鮮血四濺。這一切只將後面跟來的多爾袞、鰲拜看得目瞪口呆。僅憑人力,竟可將這重達幾千斤的鐵閘門托住,這還是人嗎?向來以自己天生神力而自豪的鰲拜先是被三桂一刀斬傷,又眼見吳陽等人力舉千鈞,不對自己的實力產生了懷疑,後若是在戰場上遇到這些人,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與之一戰的勇氣。
而多爾袞卻與鰲拜所想不同,他看到的卻是三桂這些部下對三桂的忠心,為了三桂竟可以粉身碎骨而再所不辭,這樣的士兵在吳三桂這個殺神的帶領下,還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後金現在還有什麼人可以與之匹敵?同時他也到陣陣後怕,想起當初三桂所說的,若是他出了什麼意外,便會有三千死士不死不休,當時自己竟然還毫不再意,可現在看到吳陽等人的表現,他不到陣陣後怕,若真有這樣的三千死士,別說是自己,就算是皇太極、朱由檢怕是也難以倖存。不過好在吳三桂終於安全無恙的出了盛京,這一切也都該結束了。可他那裡知道,這不過僅僅是一個開始。出了城的吳三桂眼見吳陽等人死於鐵閘門之下,最後竟是屍骨無存,自己竟然連為他收屍都不可能,兩行熱淚滾滾而下。其餘狼騎看到吳陽等人身死,想起昨夜大家還在一起暢談心聲,飲酒作樂,喝了酒的吳陽也說出了自己的理想,便是想等三桂實現理想後,找個好女孩幸福的渡過下半生。當時還被眾人一陣嘲笑,一個莽漢竟會如此兒女情長。可今卻已是生死有別。三桂只覺得有什麼東西堵在自己心間,憋得自己好生難受,終於一聲長嘯,響徹於盛京城內城外,其餘狼騎也隨之附和,彷彿群狼嚎叫一般,只驚得盛京城中軍民陣陣不安。
多爾袞因眼看吳陽等人死得壯烈,一時間也忘了命人打開鐵閘門追擊吳三桂,而且就算他想起此時,這重達幾千近的鐵閘門斷了繩索,無法用絞盤控制,想要將他拉上去也不是一時片刻可以做到的。直到城外再次傳來吳三桂的聲音:“多爾袞,你給我聽清楚了,好好替我為死去的狼騎收屍,等我來取,若是你們敢有絲毫不敬,不要怪我血洗你盛京城!鰲拜,今之仇若是不報,我吳三桂誓不為人,來必要取你項上人頭祭奠我的兄弟,你等著吧!”說完吳三桂也不再停留,率狼騎打馬而去,只留下城內多爾袞等人面面相覷。多爾袞從吳三桂的話中已經明白吳三桂並沒有怪自己,不過他也知道吳三桂說話從來都是說話算話,他說來取便一定會來,而且到時來得恐怕不是一人,而是帶在大軍前來。多爾袞可不敢觸動吳三桂的逆鱗,血洗盛京這句話若是別人來說,多爾袞怕只會當他是個瘋子,可吳三桂說出來,便不由他不信。當下多爾袞命人重新拉起鐵閘門,此時再追吳三桂已經晚了,他只能命人將已經是血內一團的吳陽等人屍體火化,存在泥壇之中,好生保管,等吳三桂來取。好在這些士卒也親眼見到了吳陽等人的英勇,後金士卒向來以勇士自居,也是最佩服吳陽這樣的英雄,因此對多爾袞的話無人敢違,反而為自己能夠為這樣的勇士收屍而到驕傲。
這些人中最難受的便是鰲拜,不但殺師之仇未報,反而親眼見到了吳三桂的勇猛,對自己惹惱了吳三桂有些後悔,暗怪自己幹嘛強出頭,害死了吳三桂的弟兄,自己此生怕是難安了。就在吳三桂站在盛京城下發誓要重新回到盛京,用鰲拜人頭祭奠弟兄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大安口同樣有人說著與三桂相似的話。原來一切確如三桂所料,皇太極借親之機,率大軍來到蒙古境內,可他卻本沒有到喀喇沁部,而喀喇沁部也因怕大明後來的報復,故做不知此事,任由皇太極越境而過,直奔大安口。大軍趕到大安口時,大安口的守將尚可喜早已等在城門口。為了給文龍報仇,尚可喜此舉按照後世的說法便是將靈魂與了魔鬼,而後金卻因久攻大明卻損傷嚴重,有尚可喜投誠便可輕而易舉進入大明境內,自然是高興萬分。至於尚可喜提出的幫文龍報仇,他們更是沒有二話,這袁崇煥殺了後金幾萬將士,早已是後金最大的仇人之一,斬殺袁崇煥正合了皇太極的心意。
皇太極率大軍入城後,便站在城門之上,看著手下的勇士軍容整齊,依次進城。向南遠眺大明疆土,自然是豪情萬丈,登上汗位不過兩年,便完成了父親一生未成的壯舉,未傷一兵一卒便突破了長城的封鎖,進入了大明腹地,這足以讓他自豪一生。想到此處,不由對站在身邊剛剛投誠的尚可喜更加看重,道:“此次我軍能毫髮無傷進入大明腹地,全賴尚將軍,今後只要尚將軍不負我後金,我便保將軍一生榮華富貴,決不食言!”尚可喜原在文龍帳下,那文龍是什麼人?說他是個土皇帝似乎有些抬舉他了,說到底,他不過是個有著封號的海賊,若不是佔據的地方險要,大明需要他來牽制後金,怕是早已身首異處。尚可喜在這種人帳下自然無忠節可言,而且變得圓滑無比。此次投靠後金雖說為給文龍報仇是一方面,畢竟文對他有賞識提拔之恩,可實際上,尚可喜更多考慮的卻是自己。袁崇煥斬殺了文龍,自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被派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守關,自己後仕途必然是暗淡無光,誰讓自己頭上已經印了個字,如今誰不知道當今萬歲看重袁崇煥,誰還敢冒著得罪袁崇煥的危險靠近自己,如此下去,自己這一生恐怕都得在這個大安口渡過,直到一坯黃土蓋臉。迫不得已之下,尚可喜才想到了要投靠實力稍弱的後金,在他看來後金雖弱,可大明卻也不好過,近年來天災不斷,國內四處盜賊蜂起,已無力反攻後金。而後金卻正缺少自己這樣一個可以讓他們輕鬆入關的人。一切確也如他所料,皇太極對自己這個大明降將不但沒有一絲鄙視,反而因自己開關而極為讚賞。
尚可喜一副泣零的樣子,跪倒在皇太極面前道:“多謝大汗賞識,不過臣已背叛大明,早已是萬夫所指,再無顏面對同族百姓,更不敢敗壞了大汗名聲,只要大汗能為臣報得大仇,殺了那袁宗煥,臣願在大汗境內尋得一處草場,放馬牧羊,以安餘生,足矣!”這番話卻非尚可喜心聲,只因他早已打聽好了,這皇太極雖為蠻族,卻最重守信、守義之輩,這才故做清高,只求報仇,不想為官。皇太極果然上當,親自扶起尚可喜,道:“尚將軍怎可如此枉自菲薄,將軍棄大明而投我後金卻正是將軍大仁大義,想那朱由檢竟任由袁蠻子斬殺大明功臣,搞得大明境內民不聊生,這樣的皇帝如何值得將軍為他守義?況且我後金此次入得大明腹地,正是要將那無仁、無德、無義、無信的大明皇帝拉下皇位,以救大明百姓於水火。這一切更需要將軍這樣的人材,將軍怎能棄我於不顧?退隱一事以後萬萬不要再提起。”尚可喜聽到皇太極這番話,更是表現得動無比,也顧不得城牆上青石板的堅硬,又跪在地上“通、通、通”連磕了三個響頭,才道:“臣不知大汗竟有如此心意,臣錯了,微臣願做大汗馬前小卒,推翻這腐朽的大明王朝,以救我同族萬千百姓於水火!”皇太極哈哈一笑,拉起尚可喜,指著城下正在入城的後金官兵道:“好,既有將軍投靠,又有我後金勇士,用不了幾我必可馬踏紫城,將那朱由檢趕下龍椅,還這萬千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尚可喜雖不知皇太極剛才那些話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但想來自己搏個榮華富貴已是沒有問題,便道:“臣在此祝大汗馬到成功!”皇太極率滿漢十萬大軍從大安口入關後,趁著明軍並未察覺,尚無防範之際,即命尚可喜為先鋒,率三千輕騎直奔遵化城,他自己則率大軍緊隨其後。他是想讓尚可喜騙開城門,以減少後金傷亡。只可惜此計卻難以實現,只因大明雖已漸沒落,可全國最強的軍卒、將領全集中在這遼東、京城一帶。尚可喜率軍一路上先後騙開幾座小城,可十月二十五傍晚時分,當行軍到三屯營時卻碰了釘子。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以尚可喜無令私自調動為由不但拒不開城門,反而要上奏朝庭,制其罪過。
尚可喜無計可施,只得回報於皇太極。皇太極沒想到大軍竟在三屯營前被阻住了去路,一怒之下,也顧不得暴行蹤,反正大明早晚會知曉此事,令大軍全軍壓上,連夜攻城,力求一戰攻破三屯營。三屯營本就是邊關屯兵重地,城牆高險,而守將朱國彥也頗懂兵法,加上城中尚有萬餘軍卒,拒城死守,令缺乏攻城器械的後金大軍在城下只能是無功而反,死傷幾百士卒。皇太極見大軍強攻一夜不但未能攻下城池,反而死傷慘重,暗道:大明境內大小城池無數,若是每座城池都得損失幾百人,自己雖說有十萬大軍怕也用不了幾月,便得死傷怠盡。而且此時城中戰報必然已經傳出,若是自己被阻於城前,大明便可安心派出大軍直襲盛京,盛京此時僅有多爾袞的正白旗兩萬餘人把守,怕是難以抵擋。三思之下,皇太極終於下令,不理三屯營,大軍繞過三屯營直奔遵化。只要能攻下遵化,必然令京師振驚,朱由檢為保京城不失,只能調關外鐵騎入關支援,到時他們便再無力攻打盛京。而且一旦攻下遵化,三屯營也將成為一座孤城,四下無援,到時回兵反擊,三屯營必然手到擒來,便可保住退路無憂。
雖說要攻遵化城,可若是直接攻擊,自己因缺少攻城器械,就算攻下遵化也必然損失慘重,再無力西進。皇太極遂下令,命阿率兩成後金軍卒圍住三屯營,卻只圍不攻,他則率其餘大軍埋伏在遵化城通往三屯營的必經之路上,準備圍點打援。後金入關不到一,山海關總兵趙率教便得到戰報,後金十萬大軍圍攻三屯營,三屯營危矣!趙率教心中一驚,連戰報落在地上也不知道,從三屯營向西不過三百公里便是大明京師,這一路上無險可守,若不是後金大軍怕後路被斷,一定要攻三屯營,用不了兩便可直抵京城城下,到時未等京城被攻,恐怕自己這個山海關總兵便要人頭落地。當下趙率教也顧不得其他,匆匆集合了守關的五千輕騎,弛援三屯營。在趙率教上路的同時,京城也接到戰報,朝廷當時一片混亂,毫無準備的朝廷上下大為震驚。崇禎帝立即下令京師戒嚴,並急令袁崇煥率軍回援,定要保京師安全。未等朱由檢的求援信送到寧遠,趙率教的戰報已經在十月二十七到袁崇煥手中。袁崇煥對此事更是不敢怠慢,當初立下誓言,五年內平後金的豪言尚未有任何進展,後金的鐵騎竟已殺到京城之下,這還如何了得?急令親衛到遼東各地傳令,命各州總兵率軍趕赴山海關,以援京城。他自己更是點齊了寧遠五千士卒,馬不停蹄趕赴山海關。
袁崇煥剛剛趕到山海關,前線便又傳來噩耗,遵化、三屯營已先後失守,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戰死殺場,後金大軍已向薊州城開拔。得聞此訊的袁崇煥卻是痛哭泣,只因這趙率教卻是他得力部將之一,今一去袁崇煥卻如斷一臂,怎能不悲傷。進城後看到詳報,才得知後金軍隊借路蒙古攻入長城及趙率戰死的有關詳情。原來趙率教當率軍出了山海關,即馬不停蹄,晝夜趕路,僅用兩天便趕到遵化城。看到遵化城安然無恙,趙率教終於鬆了口氣。遵化城巡撫王元雅及城中幾位武官見到趙率教來援,如久旱逢甘一般,熱切無比。
可趙率教卻無瑕與其敘舊,從三屯營發出求救戰報,到自己趕到遵化已經過去三天,僅憑三屯營那萬餘守軍,在後金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到底還能堅持多久?此時三屯營到底有沒有被攻破?直到巡撫王元雅將三屯營現在詳情說與趙率教後,趙率教才放下心來,沒想到三屯營竟能在後金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堅守三天之久,雖不知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按常理推斷,三天來,三屯營也必是死傷慘重,若無援軍怕是難以堅持下去。顧不得王元雅等人勸阻,趙率教僅在城中休息半,便又率著五千輕騎馳援三屯營。王元雅擔心趙率教安危,又在城中調兩千輕騎隨趙率教同行。雖然趙率教也知道自己這七千輕騎相對後金十萬大軍不過是螳臂擋車,本無法解三屯營之圍。可趙率教心不在此,他知道拒城死守最忌外無援軍,守城軍卒會以為自己已經被放棄,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雖然開始還可憑一時血氣,拼死守城,可時間一久,必然士氣低下,趙率教此次馳援三屯營便是要給還守在三屯營的官兵以希望,告訴他們,大明的援軍正在源源不斷的開赴這裡,以提升他們守城的信心。可趙率教怎麼也沒想到,他此舉卻正中了後金的詭計。
這三來,阿率兩萬大軍守在三屯營周圍,只是圍困而已,讓城中無法與外界通信,以引附近大明軍隊前來支援,不然僅憑三屯營萬餘守卒如何是後金大軍的對手。後金的目標卻是趙率都這支援軍。當趙率教率軍行至距三屯營十幾公里的地方時,便遭到了後金大軍的伏擊。後金也真是看得起趙率教這七千人,竟用三萬人來伏擊於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後金大軍,僅在第一輪的弓箭擊中便殺了大明兩千餘人,連趙率教也是身負重傷。趙率教見自己被後金伏擊,手下損傷慘重,而且連遵化城派的兩千軍卒也難以倖免,自己此次馳援不但未能解三屯營之圍,反而削弱了遵化城的守城力量,若其他各路援軍不能及時趕到,遵化城被攻下,自己便是大明的千古罪人,又急又怒的趙率教,加上傷勢嚴重竟昏了過去。本來就沒有任何優勢的大明官軍又失了主將,當下已是一片混亂,被後金大軍打得是毫無還手之力。後金大軍僅用了一個時辰便已結束了這場伏擊戰,七千大明官兵死傷五千,被俘一千有餘,整個戰場僅有幾百人還在負於頑抗,可誰都知道他們的敗亡只是片刻間的事情。果然,在後金派出弓騎手後,一次齊,被圍的這幾百大明官軍便無一生還。此次大戰,後金損傷微乎其微,僅有不到百人戰死,不但消滅了趙率教這支短期內唯一可以支援的援軍,並且削弱了遵化城的守城力量,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阿皇太極命打掃戰場後,對於俘獲的幾千大明軍卒也是難於處理,因為是遠離自己本土作戰,本無力看守這些俘虜,放了他們更是不可能,最後皇太極不得不狠下心來,將這千餘大明軍卒當場斬首。皇太極也知殺俘對以後攻擊其他城池不利,必然會起他們與城共亡的決心,可皇太極自信可以不讓這件事情傳揚出去,對外只是說趙率教及這七千大明軍卒寧死不降,已經全部戰死。處理完這些俘虜後,皇太極命後金士卒換上大明軍服,命尚可喜率領這些軍卒,打著趙率教的旗幟撤往遵化城。傍晚時分,尚可喜率部趕到遵化城北門,守城軍卒不敢擅開城門,一會兒功夫,巡撫王元雅等人也趕到城牆之上,一見是趙率教的旗幟,且這些人個個丟盔卸甲,看來是吃了敗仗,不過卻不見趙率教,心生疑惑,不肯開城。這時後面一隊後金騎兵緊隨這群敗卒趕來,見到尚可喜及這群敗軍一頓騎,片刻間這千餘敗卒便死傷近百。尚可喜在城下哭述道:“大人,快開城門啊!救救我等!”巡撫王元雅本來還怕這群敗軍有詐,卻見這些後金騎兵大開殺戒,消除了疑慮,不忍再見這群明軍白白送死,且後金騎軍已經趕來,想來大軍也不遠了,而城內守軍卻實力不足,如果能這有千餘人幫忙守城,確是一大助力。看城外後金騎兵僅有千人左右,且距城較遠,便命人打開城門,放尚可喜等人入城。
他們那裡知道,尚可喜率領的這些人都是投降後金不久的明軍,那些後金騎兵從未將這些漢人放在眼裡,所以剛才的騎絲毫沒有手下留情,這才騙過了巡撫王元雅,藉此騙開了城門。城門打開後尚可這群敗軍剛進城門,便將守城軍卒斬殺,這千餘敗軍牢牢控制了城門。後面那千餘後金騎兵也藉機衝向城門,城上明軍雖奮力殺,可後金騎軍馬速甚快,片刻間便衝到城下,與尚可喜等人會合,如此以來,城門處便有近兩千後金軍。撫巡王元雅一見形勢不好,忙命人敲響戰鼓,命全城軍卒集合,可全城僅有的八千軍卒分散守在城中各處,一時間如何能集合得齊,更別說奪回城門了。正在雙方戰時,城外又響起低沉的號角聲,只見不遠處的樹林中衝出大片黑影,如排山倒海般擁向遵化城。站在城上的王元雅雖看不清來者到底何人,不過也明白附近再無明軍,除了後金騎軍還能有誰,遵化城看來是守不住了。
後金萬餘騎軍同時衝向遵化城,低沉的馬蹄聲讓大地也為之顫抖,遵化城彷彿也在搖晃。只一會功夫,這萬餘後金騎軍便已衝到城下,城內守卒如何是後金騎軍敵手,而且匆忙間集合隊伍,尚有大半明軍守在他處,城門處不過僅有三千守卒,在後金騎軍的衝鋒下,摧枯拉朽一般,本無法阻攔後金大軍的前進步伐。後金騎軍進到城內,揮舞著手中馬刀長槍,見人即殺,僅到夜午時分,遵化城已告失守,後金此行不需俘虜,因此城中八千守卒,上至巡撫下至普通士卒無一倖免,這連幾萬百姓也是十不存一,到處是喊殺聲,全城一片火光,大火直至第二天才漸漸熄滅。而此時的後金大軍已將城中搶劫一空,帶著戰利品迴轉三屯營附近,會合了阿等人,準備繼續攻城。在皇太極的默許下,遵化失守的消息也傳到了三屯營,三屯營隨即軍心動搖,大批守將臨陣脫逃,全營萬餘官兵僅千餘留守。總兵官朱國彥憤怒之餘,自知決難倖存,在城中張榜公佈逃跑將領的名單,並散盡家財,與子張氏雙雙上吊自殺。隨後後金即攻入三屯營,三屯營也告失過,形勢十分危急。
遵化、三屯營淪陷後,京師大震,人心惶惶。朱由檢任命吏部侍郎成基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又召原先賦閒在家的孫承宗任兵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督理兵馬,負責京師防衛。一時間,只要聽說有能用之人,朱由檢便毫不吝嗇,立即給官給錢,予以實權。而原任兵部尚書的王洽,則倒了大黴,被朱由檢殺一儆百,逮捕入獄,不久便死於非命。
第三十七章馳援京師(一)袁崇煥得知詳情後立即調兵遣將,進行堵截。距山海關較近的吳襄、何可剛得令後立即各率五千兵馬趕到山海關,聽侯調譴。袁崇煥又在山海關湊了一萬兵馬,共計兩萬騎軍馳援京城。朱由檢聞信對袁崇煥下旨褒勉,併發內帑犒賞將士,令袁崇煥統率各路援軍。袁崇煥得令後,立即對各路兵馬作了佈置:以原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等守山海關;參將楊守永平,遊擊滿庫守遷安,都司劉振華守建昌,參將邵忠武守豐潤,遊擊蔡裕守玉田、昌平;總兵尤世威仍還鎮護諸陵;宣府總兵侯世祿守三河,扼其西下;保定總兵曹鳴雷駐薊州遏敵,保定總兵劉策還駐密雲。
同時,袁崇煥命鍾宇、王應忠、李應元為前鋒,自己率吳襄、何可剛及遊擊靳國臣、趙國忠、孫志遠、陳景榮、陳繼盛,都司劉撫民組成中路,祖大壽則為後援,一路向京城靠近。只是一則不明後金下步打算,不敢加緊行軍。怕因遼東兵力調集一空,皇太極殺個回馬槍,而且蒙古軍動向不明,誰知道他們會不會與後金軍裡應外合,攻下遼東。二則各路兵馬本不在一處,調兵遣將頗費時,因此行軍速度較慢。而後金則沒有這麼多顧忌,攻下遵化、三屯營,又有大安關在手,後路已通,一路縱馬燒殺,遇強則退,與城堅兵眾的薊州城稍有接觸之後,便繞城而過,迅速向西進,連陷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直京師。在通州以北20裡處紮營後,又分兵向彰義門、天津、密雲、居庸關、良鄉、固安推進。此時的袁崇煥終於看清了後金意圖,他們竟是想一口下大明京師,再顧不得等那些尚未會合的將領,忙命部下加緊行軍,終於在十一月十五趕到通州附近的河西務,與後金大軍對峙。
只是袁崇煥這一路行來共用了十之久,別看朝中這些大臣們剛聽說後金入關時一個個怕得要死,如今援軍已經趕到,命無憂,他們便忘了此事,竟攻袁崇煥,說他勾結後金,不然何以袁崇煥剛剛斬了文龍,後金便大舉入侵。而且袁崇煥這一路行來故意拖延時,不然玉田、三河、天津、密雲等地也不會失守。說袁崇煥與後金勾結,遼東將士恐怕不會有一個相信,不然袁崇煥駐守遼東這些年來何以後金不但未取得任何戰果,反而是節節敗退,壓制得後金不敢動彈。可朱由檢本來疑心就重,一聽下面這些朝臣如此一說,心中卻犯了嘀咕,更重要的是袁崇煥在遼東聲望顯赫,特別是前段時間遼東眾將聯命上奏的請願書,更是讓他心有顧忌,恐怕此時的聖旨恐怕已經是出不了山海關了,整個關外已經成了他袁崇煥的地方。只是現在後金大軍圍城,而前來支援的又多是遼東兵馬,此時若是將袁崇煥捉回京師問罪,怕起兵變,最後朱由檢下旨命袁崇煥原地駐守抵抗後金,不得再向京城靠近一步。
可袁崇煥偏偏勤王心切,只令吳襄率本部五千兵馬駐守河西務,牽制後金,自己卻率何可剛及其餘眾將及一萬五千騎兵趕赴京城,並於十六抵達左安門。此時京城附近除袁崇煥這支軍隊外,尚有孫承宗一萬人馬駐屯通州,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各七千左右騎軍趕到了德勝門外駐紮。京師的守衛則由新上任的兵部尚書李邦華、右侍郎劉之綸主持,率京中三營及衛近十餘萬軍卒負責把守。只是各路援軍中以袁崇煥所率人馬最為眾多,因此朱由檢雖對袁崇煥百般懷疑,卻更不敢動他分毫,反而賜彩幣和玉帶,命其統轄各路兵馬。皇太極得知袁崇煥已經趕到此地,暗道:這袁蠻子來得好快,忙召集各部將領在大帳會齊,討論當前戰事該如進行。代善老成持重,認為如今雖已經進了長城,可因為袁崇煥等各路援軍已有近五萬之眾,而大明其餘各路援軍也正陸繼開來,此時攻城是為下策,金人的本是在關外。從山海關進攻北京,步步為營方可保後路無憂,才是安全的進軍路線,如果打不勝,退回去就是了。此次因為是繞道蒙古,糧草本接濟不上,全靠搶奪,若有一搶不到糧食,再等明軍聚集了各路兵馬圍攻,我們便眾寡不敵,要是後路再遭到堵截,恐無歸路。當務之急應在各地掠奪一番,迅速出關方為上策。
只是此言卻遭到了以自己兒子嶽託為首的少壯派的反對,好不容易進了關,那袁崇煥一來,便灰溜溜的走了,豈不是讓大明看不起自己,更何況現在後金也非沒有一戰之力,全軍十萬將士損失不到千人,而大明目前僅有五萬援軍,加上城中守軍十餘萬,也不過十五萬左右,通過前段時間的爭戰,關內這些明軍的戰力實在是不足一提,作戰實力應該在五比一左右,也就是說,一名後金士足抵得上大明五名士卒,如此算來自己反而佔據優勢。就算袁崇煥所率關外鐵騎戰力不俗,可他們僅有兩萬人,本不是自己的對手。這次軍事會議直開到深夜,其實在皇太極心中又如何甘心如此便撤回去,如此以來,雖說可以搶奪一些大明金銀財寶,可未傷大明元氣。大明地大物博,用不了兩年便可恢復,到時召集幾十萬大軍攻向後金也決非難事,就算自己全民皆兵,也不過僅能湊出不到十幾萬大軍,再加上最好落井下石的蒙古、朝鮮在一邊虎視單單,恐怕後金危矣。最後在皇太極的堅持下,終於決定繼續進攻。十九,皇太極調回了各路人馬,率兵進至京師之北土城關之東。皇太極巡視京城外圍之後,命代善率其子嶽託及正紅、鑲紅共計四萬鐵騎到左安門牽制袁崇煥,自己卻率近六萬大軍進兵德勝門。宣府總兵侯世祿一見後金強大不但不戰,反而避其鋒芒,撤往他處,只留大同總兵滿桂獨率七千騎兵戰。滿桂雖是遼東有名戰將,可敵眾我寡,僅一個時辰,便被後金突破了防線,只得全軍撤到德勝門前,倚城而戰。好在城上擺了十門紅衣大炮,並有京軍支援,後金怕傷亡太重,兩敗俱傷,不敢全力攻擊,雙方在城下僵持了近兩個時辰,皇太極也沒有想出什麼辦法。
誰知就在這時,城上竟有一門火炮因連續發炸了膛,炮彈沒有發出去,正落在城下,竟炸傷了滿桂,滿桂被抬下來休息,其手下騎軍因主將受傷,士氣有些低落。皇太極看出了便宜,馬上令全軍衝鋒。好在滿桂手下這些將士原來也都是關外騎兵,還有一小部分曾經參加過寧遠、寧錦兩次大戰,見到後金騎軍並不像關內明軍般害怕,個個拼力抵抗,才稍稍減援了後金前進的步伐。可他們畢竟人少,而城上火炮因為已經連續發了幾個時辰,又剛剛有火炮炸膛,還傷了自己主將,此時已經全都啞了火,無法再為城下明軍提供幫助。在六萬後金鐵騎的輪番衝鋒下,滿桂帳下這七千士卒損傷慘重,僅剩兩千左右,城上軍卒在後金超強的騎功夫下,死傷也有幾千人之多。看到此時,皇太極暗道,用不上半個時辰,便可將眼前這些明軍一網打盡,而城上明軍實力也並不十分強大,自己攻城已有七分把握。眼見成功在即,皇太極終於出了笑容。就在皇太極得意之時,突聽遠處傳來陣陣喊殺聲,而且越來越近,僅看大隊人馬行進間所帶起的灰塵及馬蹄聲,皇太極便知道來者不少於萬人,不知來者是敵是友,皇太極馬上派人出去打探,片刻功夫,探馬回報,來得竟是袁崇煥,所率人馬不少於兩萬人。
皇太極心中一涼,狠狠唸到:“又是這個袁蠻子!”只是不知負責牽制袁崇煥的代善卻在那裡,竟讓袁崇煥能及時趕來支援。再看看眼前正在攻打德勝門的後金軍卒,雖然城下滿桂所率騎軍還能反抗的僅有一千左右,可城上卻已從他處調來援軍,每個垛口都可以看到人頭晃動,想來要強攻此門也不是一時片刻便能結束。而且戰到此時,六萬後金鐵騎在明軍的反擊之下也有三千傷亡,剩下的五萬餘鐵騎也是個個疲力盡,實在不適在與袁崇煥戰。若袁崇煥趕到,前後夾擊之下,別說攻下城門,怕是自身都難以保全。皇太極就算心有不甘,可此時形勢不容他繼續攻城,只能下令道:“全軍集合!”後金大軍剛在城前列好陣勢,袁崇煥也已率部趕到,但見後金士卒雖然面疲態,可隊陣整齊,也不敢輕舉妄動。雖說自己手下還有兩萬餘人,可剛才在左安門前也經歷一場大戰,此時同樣是人困馬乏,面對這近六萬敵軍,勝算恐怕不超過三成,因此也是按兵不動。說起剛才在左安門前的戰鬥自己也勝得僥倖。那代善與其子嶽託奉命分率正紅、鑲紅兩旗共四萬大軍分左右兩部與袁崇煥對峙。未出發時,代善便反覆囑咐其子,千萬不可大意,只要能拖住袁崇煥便已是大功一件。
只是嶽託卻是年青氣盛,也未曾參加過寧遠、寧錦大戰,不知袁崇煥厲害,以為父親是年老怕事,再見袁崇煥不過僅有兩萬餘人,不過與自己所率鑲紅旗相當,而且入關後的幾場大戰,往往後金鐵騎一到,各城守軍便聞風而逃,就算戰幾場,也是大獲全勝,更是助長了他的氣焰,便將其父囑託忘在腦後,為爭軍功,急急下令全軍衝鋒,以為袁崇煥這兩萬軍卒一戰可定。他那知道這幾年袁崇煥實力更勝從前,特別是當年在寧遠城下見識過吳襄所率火銃軍在與後金戰時佔盡上鋒後,這些年大力發展火器,此次所率的兩萬軍卒,其中從寧遠帶來的五千軍卒更是親手練,雖然沒有裝備三桂所制的先進火銃,可也不容小視。而且袁崇煥還借鑑了當年吳襄的三排進攻方法,將五千人分為三隊,站在全軍前面,當嶽託率軍衝上來時,這些軍卒早已準備妥當,三排輪之下,嶽託兩萬大軍死傷竟達一千有餘。要知道後金從入關到現在,連下大明城池十餘座,可損失總計也不過千人左右,此次還未與敵軍戰,僅是一個衝鋒便折損了千人,怎能不讓人吃驚。只是嶽託卻沒有機會吃驚了,他向來以勇猛著稱,每次衝鋒都是衝在最前面,此次也不例外。而大明軍卒因見他盔明甲亮,看來是人不小的官,自然也是重點照顧,如此一來,嶽託竟身中七槍,好在盔甲結實,彈丸在穿過盔甲時已經力盡,才未穿而過,可就是如此,嶽託身在馬上也是重傷落地,後面後金騎軍有躲閃不及者又加重了他的傷勢,嶽託開戰僅幾分鐘,便因傷勢過重,昏過去。後金軍眼見主將受傷,頓時群龍無首,有的想繼續衝鋒為旗主報仇,有的卻想去救旗主,將他撤到後面進行醫治,一時間後金軍有的想要前進,有的想要後退,亂了陣角。
袁崇煥久經戰陣,那能看不出這個便宜,馬上令何可剛率一萬騎軍對後金大軍發起反衝鋒,其餘五千騎軍及五千火槍兵負責壓陣。在不遠處的代善在嶽託衝上去時便知不好,不過他也沒有著急,在他看來袁崇煥雖然厲害,可雙方人數相當,嶽託也非無能之輩,吃點虧在所難免,可也不至於一觸即潰,全當是為嶽託了學費,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可也沒想到明軍火器如此犀利,僅片刻功夫,嶽託便受傷墜馬,將旗也隨之落地,兩萬騎軍進退無據,亂作一團。未等他下令支援,卻見明軍已有近萬騎兵衝向還在猶豫不決的鑲紅旗軍卒。這嶽託可是代善的心頭,掌上寶,代善年紀長,眾子之中唯有這個嶽託頗似自己,自己若一旦歸西,親王之位便只能傳給嶽託。可嶽託年紀稍輕,經事不多,衝鋒陷陣是夠了,可不夠穩重,在後金還未安定、眾親王貝勒勾心鬥角之下怕嶽託鬥不過那些老傢伙,最終導至自己一支受人凌辱,這才帶嶽託進關,希望他能在戰爭中成起來,可沒想到今一戰卻是生死不知,代善豈能不急,也顧不得皇太極的命令,大手一揮,命正紅旗兩萬軍卒上前支援。
可他們畢竟是慢了一步,何可剛率領萬騎在五千火槍隊的掩護下已衝到後金軍眼前,沒有了統一指揮的鑲紅旗不知是該敵還是後退,雙方接觸之下,便被何可剛率人斬殺二百餘人。袁崇煥在後面看到代善衝了上來,馬上命剩下的五千騎軍上前敵,不求殺敵,只求牽制,並讓五千火槍軍慢慢向鑲紅旗進發,力求以一萬五千人徹底將這兩萬亂軍打垮。代善又皆能讓袁崇煥如意,同樣分兵五千戰明軍五千騎軍,又分出五千來襲袁崇煥所率的火槍軍,自己卻率剩下的萬人來戰何可剛。袁崇煥一見不好,自己身邊這五千火槍軍守城無敵,野戰卻需騎軍掩護,若被敵軍衝到近前,這些火槍還不如一支燒火好使,當下只能命何可剛分兵五千,掩護火槍軍,可僅剩下五千人的何何剛如何是後金三萬大軍的對手,不敢與之正面戰,只能率人馬一觸即走,與鑲紅旗的亂兵若即若離,讓他們無法有效組織起來還擊。
雖然鑲紅旗還在混亂當中,可代善率領的這萬餘騎軍卻是訓練有素,士氣高漲,在會合的鑲紅旗軍卒後,憑藉人數優勢只打得何可剛幾無還手之力,若不是有火槍軍掩護,恐怕片刻間便會潰敗而逃。其餘兩處明軍也不容樂觀,這一萬人中有五千是從山海關中帶出來的,山海關軍的卒早被趙率教帶走五千,這五千人不過是勉強拼湊而成,當然不是人家對手。另外五千卻是其餘各路人馬臨時組合在一起,雖說也屬遼東兵,戰力不俗,可也並不優後金騎兵,再加上是臨時組合,沒有默契可言,也只能是勉強招架而已。袁崇煥也知如此下去,明軍敗亡之時不遠矣,幾次給城中守軍送信,讓他們出城來援,可他們竟以無聖旨,任何人無權調動京軍為由,拒不出城,甚至還在城上看袁崇煥的笑話。袁崇煥雖心急如焚,可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希望事情能有所轉機,不然若自己這路人馬被後金消滅,這京城想要在十萬後金軍的攻擊下倖免怕也不易。就在這時,突然從後金身後竟殺出一隊人馬,人數雖然不多,僅有幾千人而已,一杆吳字大旗風飄揚,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吳襄及他所率的五千吳家軍,他們的出現讓袁崇煥又看到了希望。只見這隊人馬衝到戰場後,首先衝向後金大明各有五千人撕殺的小戰場,本來還是後金佔盡優勢的局面,卻因吳家軍的到來發生了逆轉。這五千人可以說是吳家軍中最銳所在,每人都與三桂所率狼騎一般,裝備了兩支三發火銃,一柄馬刀。未等衝到後金近前,衝在最前面的千人隊取出懷中火銃,對準後金軍連繼續齊,直到打光三發彈丸。後金軍因措不及防之下,竟被打死打傷五百餘人。
隨後這支千人隊放慢馬速,任由後面的四千騎軍衝上,這四千騎軍卻沒有再用火銃,而是拔出馬刀,呼喊著殺向後金軍。開始的千人隊也換槍取刀,緊隨其後,殺了上來。雖說死傷五百餘人,在後金已經算是損失較大,可也還沒到讓後金到害怕的程度,就算加上這趕來的五千騎軍也不過是以一敵二,要是面對其他明軍,後金軍甚至敢發動反衝鋒。可這支援軍中央的那杆吳字大旗,簡直比一萬騎兵還要讓後金軍卒到害怕。這些年來,後金誰不知道大明有個殺神,後金國在其手下就沒有討得過半分便宜,最後以訛傳訛之下,吳三桂簡直成了一個從魔鬼一般,相傳他最大的愛好便是生吃後金人的血,沒想到今卻又遇到了。面對這種非人的怪物,沒等後金將領發話,這五千後金軍竟是不戰而逃。吳襄也沒想到竟會發生如此戲劇的效果,不過此時是戰場,容不得他多想,在彙集了僅剩下四千餘人的明軍後,又急急馳援袁崇煥。此時袁崇煥身邊除有五千火槍兵外還有五千騎軍,雖說落於下風,卻還有反擊之力,一見吳襄來援,頓時這近萬明軍與吳襄配合,前後夾擊之下,將這五千後金軍打得潰不成軍,只能向代善大軍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