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七十六章空城綏中這些步兵硬著頭皮將攻城梯平放在護城河上,小心的踏過護城河,卻一直不見城上有遼東軍來攻。之後他們將攻城梯搭到了城牆之下,也未見到一個遼東兵出來。心驚膽戰的明軍士卒小心冀冀的爬上攻城梯,很快便上到城牆之上,看著城內排列有序的大小房舍,一條條筆直的街路,可偏偏沒有一點聲音,城中不但沒有遼東軍,就連一名普通百姓也沒有。站在城牆上的明軍仿若夢中。
綏中城竟是一座空城!
曹變蛟得知此信大喜,來報孫傳庭。孫傳庭聽到此信卻是面不善,曹變蛟不知其因,問道:“大人,咱們不費一兵一卒便得了綏中這座在堅城,想來必是遼東軍怕了咱們,匆忙逃命。大人為何不喜反而憂心重重?”
“喜從何來?你以為吳三桂與關內亂匪一般常常不知其所為?你也不想想他吳三桂用三年時間,發展遼東,憑遼東四州之地十萬甲士,僅用一月便平了縱橫關外幾十載的後金,又豈是易與之輩?他此舉必有深意。何況你看城中可有絲毫狼籍?”
“不曾,據手下來報,城中路上乾乾淨,各百姓家中除一些不能帶走的重物外,傢什一件不剩,就是剩下的東西,也是擺放整齊,不見絲毫慌亂。”
“這便是了,遼東軍是有意為之,放棄此城。唉!吳三桂連如此堅城都能說棄便棄,必有更厲害的招術等著咱們,萬萬不可有絲毫大意。令全軍城外駐守,等楊大人到來再作定奪!”曹變蛟表面上點頭稱是,可心中還是有此不以為然。很快中軍楊嗣昌、盧象升也抵達綏中城下,孫傳庭將城中情況一一稟明。並將自己想法也說了出來。楊嗣昌和盧象升對視一眼,對孫傳庭所言深以為是,不過城中即無一人,大軍總不能被一座空城所嚇倒,楊嗣昌命孫傳庭率三萬先鋒先進入城,打點一切。以防遼東軍留有死士,行刺軍中將領。很快孫傳庭來報,城中確是空無一人,就連一隻雞狗都不見,看來遼東軍確是真的放棄了綏中。站在城下的楊嗣昌問盧象升道:“依盧大人之見,此城若有三五萬守軍,大人若想攻下此城需時幾,損失如何?”盧象升沉思片刻,道:“城中若有三五萬守軍。僅憑我中軍十萬將士若想攻下此城怕是難了。若是全軍三十萬大軍同時攻城,至少需五
左右,損失必倍於守城軍隊。”就在這時,先鋒軍有人來報。在城守府正堂桌案上發現書信一封,上書“楊嗣昌大人親啟”說完遞過書信。
楊嗣昌親手打開信件,書信不長,僅幾句話而已。
“得知楊大人率軍遠道而來,無禮以贈。現將綏中借與大人暫歇,望大人笑納!只望大人體恤下情,以保綏中原貌,等來城中百姓重返綏中,當有安居之所,末將
不盡!”楊嗣昌看罷將書信遞與盧象升,盧象升幾眼掃過,嘆道:“好個吳三桂,好大的氣魄,好狂的口氣!如此堅城說送便送了,他難道就沒想過這綏中一旦到了咱們手中,他還有機會重回綏中嗎?不論將來戰況如何,這綏中我是要定了!”楊嗣昌聽後苦笑道:“盧大人,這綏中城是送給咱們了,可你真敢率軍死守此城嗎?”
“我…”盧象升剛想說:我怎麼不敢!可仔細一想,便明白了其中奧妙。這綏中城是遼東軍一手修建的,誰知他們修城是到底留沒留有通往城外地暗道。若是在自己守城時,突然從城中殺出一隻遼東銳,自己恐怕哭都找不著調。
“唉,這吳三桂確非常人可比,事事早料先機。在這信中說得明白,綏中借與咱們暫歇,咱們就是暫歇恐怕也得有些膽量才行。”
“我就不信了,咱們十餘萬大軍守在城中,他還敢來攻城不成?傳令下去,今夜全軍進城休息,警哨雙倍!”盧象升從軍幾十年,還真從未受如此冤氣,被楊嗣昌一,更是非綏中不駐了。而遼東軍早在明軍先鋒未出京城時,便已得到線報,朱由檢竟舉大明北部半壁江山之全部兵力出關,幾員大明知名將領盡在其中,看來朱由檢這是破釜沉舟了。不過明軍要出關平遼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在大明境內已是盡人皆知,吳三桂也早有安排,利用大明調軍的這一月時間,對遼東軍政也進行了一系列部署。遼東在原來五團的基礎上新成立了騎兵三團和步兵四團、五團,騎兵三團團長由祖澤遠擔任,副團長為多爾袞和在與後金大戰中表現出
的原步兵三團騎兵營營長許立擔任。步兵四團團長為原二團副團長王順,副團長為阿
和祖大壽之弟祖大弼。步兵五團團長為原一團副團長吳安,副團長為原後金鑲黃漢旗旗主黃勝和原步兵一團三營營長李國保。此時遼東正規軍已有騎兵三團六萬餘人,步兵六團近十三萬人,近二十萬大軍,其餘各城警察部隊共有五營兩萬餘人,民兵更是多達四十萬之多,足以與明軍相抗,甚至還佔有優勢。
遼東四州中綏中距山海關不過一百二十餘里,明軍若是加緊行軍,用不上一的功夫便可抵達綏中城下,軍馬往來,糧草供養十分方便。就算自己能在綏中大勝明軍,因距山海關太近,明軍敗軍只需一
功夫便可撤回山海關,兩地之間又多是平地,少有山脈,不足以設伏阻擊。吳三桂深知存地失人,人地兩失的道理,既然綏中不足以安守,便乾脆放棄綏中,免得城中百姓無辜傷亡。而且將綏中百姓全部東遷,過錦州、義州,直接安排到剛剛佔領地後金國都盛京當中。臨海的冰凌學院也全部遷走,決不給明軍留下一針一線,一粒糧食。只是綏中百姓對此頗有意見,但他們的不滿決非是捨不得家園,不信任遼東軍。這些年來,在吳三桂的領導下,遼東百姓終於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人人都以吳三桂為萬家生佛,在遼東百姓中十有**家中供著吳三桂的畫像,
上香禱告,對吳三桂的命令無人不服。而且吳三桂還給這些遷居的百姓每戶白銀五兩,並在盛京周圍為他們劃出田地,建好了房舍,甚至許諾,等將來大戰結束,若是想重回綏中的,由他親自派人幫他們重整家園。
綏中百姓不滿的是在此大戰即將打響之際,自己卻成了累贅,特別是城中近十萬民兵,幾次上書請願,要求守衛家園,就算不能守在綏中,也要求進駐寧遠或是義州、錦州,他們也要為遼東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經不住十萬民兵和幾十萬百姓的苦苦哀求,吳三桂只好從綏中十萬民兵中挑選五萬壯,進駐寧遠,協同守城。同時吳三桂命步兵一團、二團、三團進駐寧遠,與城中十五萬民兵共同守城。騎兵一團、步兵四團進駐義州,騎兵二團、步兵五團進駐錦州,騎兵三團則一路北上,阻擊朝鮮援軍,並負責監視南蒙林丹汗,守衛勝利果實。當得知明軍已進駐綏中城時,吳三桂連夜召集部下,大堂議事,商量退敵之法。
很快除騎兵三團外,其餘兩支騎兵團、五支步兵團正副團長,遼東各部部長及寧遠縣長在內的眾將聚集一堂。大戰在即,眾人無暇閒話,吳三桂高座堂上看著下面眾將,道:“澤遠!”
“未將在!”祖澤遠為寧遠縣長,負責城中守城準備事宜。吳三桂當然要先問他。
“城中普通百姓可已安全撤離?”
“全城五十一萬百姓,除十萬民兵外,已全部撤離,目前全城共有民兵十五萬,隨時願為守護寧遠而戰!”
“好,祖大任!”祖大任主管軍事後勤。此時大戰即將打響,而遼東軍最大的優勢便是長槍、手雷、火炮,這些彈藥若不準備充分,最後遼東軍難道要用長槍當燒火使不成。
“末將在!”
“城中糧草可齊全?守城所需軍械可已發到各軍手中?”
“城中糧草足夠城中大軍三月軍用,槍械、彈藥也早已發放完畢,軍械所新研製的火炮已擺在四面城牆,每面城牆五十門,只要明軍敢來,保他有來無回。”三桂點點頭。道:“明軍此次來攻我遼東。據內線回報,朱由檢嚴令大軍務必穩紮穩打,不得分兵,所以我才敢下令放棄綏中。回軍寧遠,只要寧遠不失,他們斷不敢繞過寧遠攻打錦、義二縣。不過如此以來寧遠則將面臨明軍三十萬大軍的輪翻攻擊,戰況必然慘烈,我將親自坐鎮寧遠。看眾將英勇殺敵,望眾將不負遼東幾百萬百姓所託,務必要使明軍折馬於寧遠城下!”堂中眾人齊聲答道:“願與明軍決一死戰!”
“好!”隨後吳三桂又詳細問詢了義、錦兩州佈防情況,對守城的一些細節問題不厭其煩的反覆叮囑。眾人一直商議到深夜,方才散會。許有利、吳宇、阿桑族長、吳初及步兵四團、五團正副團長不敢耽擱,又連夜出了寧遠,回到錦、義二州,以防明軍突襲。
吳三桂回到後堂,碧豔早已備好宵夜等侯多時。三桂開了一夜地會,早覺腹中飢餓,接過蓮子粥,喝了一口,只覺冷熱適中,味道鮮美,抬頭看了碧豔一眼,輕道:“明軍三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寧遠必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苦戰,兩軍戰刀箭無眼,明曰一早你便收拾行囊去義州吧!也免得我心中掛念。”可直到三桂快要將粥喝了,也不見碧豔回話,抬頭一看,才發現碧豔雙眼通紅,淚水
滴,忙放下粥碗,上前抱過碧豔,道:“豔兒,這是怎麼了?為何如此傷心?”碧豔反身抱住三桂,在三桂耳邊輕述道:“都道夫
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分飛!難道夫君以為我也是這等無情無義之人嗎?你將我趕到義州,免了牽掛,可我在義州又如何安心?再說來寧遠時,兩位妹妹若非要照顧孩兒,恐怕也跟來了。姓們將你
給我,若我只身回義州,兩位妹妹又如何放心得下!若夫君在寧遠有了什麼意外,我們又如何活得下去?”說到此處,碧豔已是淚水漣漣。吳三桂只好認錯道:“好了,豔兒,是我錯了,只顧得自己安心,卻忽略了你們的
受,即是如此,你便留在寧遠好了,想來他明軍三十萬大軍不過如土雞瓦狗一般,如何能攻得下我寧遠堅城!”轉眼又過了三
,七月二
上午,孫傳庭率三萬先鋒已抵達寧遠城外十里的地方。雖說明軍自出關以來,一路平安,還未碰到一名遼東軍,可孫傳庭還是不敢大意,安好營寨,命曹變蛟率本部六千人馬迫近寧遠城,查看動靜。曹變蛟因上次率軍登上空無一人的綏中城,受到了嘉獎,得到賞銀五百兩,此次一聽又是探路的命令,二話沒說,率軍直奔寧遠而來,以為還能撿到便宜。可沒想到曹變蛟到達寧遠城西城門時,看到地卻是與綏中截然相反的景象。這寧遠城竟比綏中城還要大上幾分,僅是西城城牆便長達十五里,高有二十米,城門外設有甕城,十米寬的護城河河水湍急,城上旌旗密佈,人頭攢動。
就在曹變蛟打量著寧遠城時,城上守卒也已發現了曹變蛟的大軍,忙報與吳三桂。吳三桂一聽來敵僅有幾千之數,暗叫:來得正好,此次戰,正缺少祭旗之人,便借爾等人頭一用。遂命步兵一團、二團騎兵營共計六千鐵騎做好好準備,務必要一擊得手。而此時寧遠城下的曹變蛟還不知大禍即將臨頭,這些年他奉命在陝西境內剿匪,那些亂匪賊兵見到官軍只知逃命,從未有人敢主動
其虎鬚,加上遼東軍幾
前放棄了綏中,更讓曹變蛟錯估了形勢,以為遼東軍不過如此,所以他
本沒想過遼東軍會把自己當做一塊肥
,想要一口
下去。在寧遠西城門下停滯片刻後,曹變蛟令步兵在城下三里處原地待命,他自己卻率三千稽騎打馬飛奔,繞城而去。既奉命查看敵情,若是連寧遠城到底多大都不知道,豈不讓人恥笑。因是與明軍首戰,吳三桂也是相當重視,親自上了西城牆,看到曹變蛟舍了步兵,只率騎兵繞城查看情況,吳三桂忍不住對一邊祖大壽、何可剛及吳三輔冷笑道:“這明軍還真未把咱們當回事兒,竟只留三千步兵在此。祖大壽、何可剛、吳三輔!”原本以為一團、二團騎兵足以全殲城下明軍,可見其分兵,只好叫上吳三輔,可真畏是殺雞用了牛刀。
“末將在!”三人齊聲應道。
“一團、二團所屬騎兵營分從東門、北門出城,攔截明軍騎兵,三團所屬騎兵營由西門出城,半個時辰內剿滅城下這三千明軍步兵!隨後原地設防,阻止明軍騎兵潰逃!”
“末將遵令!”祖大壽和何可剛命身邊親衛下去傳令。吳三輔卻是親自跑下城牆,看來他是要親率騎兵營出戰。吳三桂也未阻攔,他知道若不讓三輔出了心中這口惡氣,他是不會消停的。而且三團的騎兵營營長許立已調任騎兵團三團任副團長,現在騎兵營還缺少一名主將,三輔也正好親自率軍出戰。吳三輔自兩月前慘勝後金,這些子真可畏食不能安。睡不能眠,那些慘死的將士彷彿時時出現在自己眼前。痛定思痛,為了增強第三團戰鬥力,提高軍卒在戰場上的保命水平,吳三輔對手下軍卒訓練更加兇狠,不過吳三輔自己也是身先士卒。要求軍卒達到地訓練目標,他自己總是以身作則,第一個完成。所以步兵第三團訓練雖苦,卻無一人退卻。僅兩月時間,第三團整個變了個樣子,人人眼中兇光畢
,就連祖大壽和何可剛也常嘆後生可畏,對吳三輔提出的演習方案百般推拖,不想往槍口上撞。活該今
城下這三千明軍倒黴。碰到了吳三輔這個煞星。片刻功夫。西城門前高懸的吊橋被放下,三道城門同時被打開,吳三輔手執戰刀,一馬當先。衝出城門。後面三千騎兵如狼似虎,緊隨其後。
正坐在城前三里處休息地三千明軍步兵,一見寧遠城門突然打開,隨後衝出幾千騎兵,被嚇了一跳。總兵曹大人又不在此處,眾人彷彿沒了主心骨一般,不知所措,只是卻沒有一個敢逃跑。在商洛山那次大敗之後,曹變蛟一狠心,連斬手下百餘軍官士卒,並嚴令眾人,後作戰,若是再敢無令而退,定斬不赦。好在留守的副將還算有幾分膽
,大叫道:“列圓陣!刀盾手在前,弓箭手居中,準備
敵!”壓著心中一般
火的吳三輔等人
本未將這些明軍放在眼中,在他們眼中,這隊明軍不過是待宰羔羊一般。大軍衝到距明軍陣營五百米處時,吳三輔大叫一聲:“分!”只見三千騎兵依次分為左右兩隊,嚮明軍包圍過去。而三千明軍雖眼見被遼東軍包圍,卻不敢輕舉妄動,他們也知道,此刻就算想逃,兩條腿也跑不過四條腿,只能枉送
命,還不如結陣自保,興許還有一線生機。待包圍圈形成,吳三輔令身邊親衛揮動令旗,全軍向前壓上,同時命一連、二連一會兒從左右向敵軍穿
,三連、四連、五連負責掩護。三千戰馬相距五米左右,隨著戰鼓聲踏著同一鼓點,步步向前緊
,四周的空氣彷彿凝結了一般。巨大的壓力使被圍的這些明軍心驚膽寒,手心冒汗,為首地副將頭上冷汗直
。未待遼東鐵騎迫近到百米範圍,內圈的一名弓箭手因手心汗水過多,手一滑,利箭帶著一陣尖嘯劃破長空,直
向四周的遼東軍。
被困明軍早就承受不住這巨大的壓力,見有人開弓箭,也不管上面有沒有下令,全都將手中長箭
了出去,隨著長箭出手,眾人憋了半天的這口氣也鬆了下來。只是雙方相距百米,而這些明軍又非訓練有素的
兵,更非百
百中的神箭手,長箭歪歪斜斜的飛到遼東軍眼前時,
本沒有任何殺傷力,被遼東軍一刀劈飛。吳三輔見明軍士氣已洩,隨即命司號兵吹響了進攻的號角,三千鐵騎如
水般湧向明軍。一連、二連各自集中了全連五百餘人,彷彿兩隻利刃直刺嚮明軍。一路上手雷開路,戰刀狂劈,只殺得眼前明軍哭爹喊娘,無人敢
其鋒銳,紛紛避讓。兩連騎兵在明軍中央會合後,隨即以排為單位,向四方殺去。明軍中央地都是弓箭手,那裡是遼東鐵騎地敵手,被遼東軍從中央開花,外面又有三連騎兵配合著步步緊
,
本組織不起有效抵抗。一連、二連在明軍陣中如履無人之地,那裡有反抗,那裡便會召來如雨般的手雷。只兩刻鐘而已,三千明軍便損失上千人,其餘倖存的明軍也早已乖乖的放下手中兵器,跪地乞降。而遼東軍損失只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站在城上看著這一切地吳三桂對身邊祖大壽、何可剛等人大笑道:“三輔雖經磨難,但終已成材。已知兩軍
戰士氣為先,製造出其不可戰勝的氣勢,令明軍舉止失措,避免了箭雨的襲擊,減少了部下傷亡。再加以時
,三輔必可獨當一面,成為我遼東將帥之材。”第七十七章首戰告捷祖大壽、何可剛看著城下正打掃戰場的吳三輔,含笑點頭。回想自己像吳三輔這般大時,還不知那裡鬼混呢,而吳三輔卻已是一團之長,手下統領著幾萬將士。至於吳三桂,他們
本就不曾去想,若是硬要與這個怪胎相比,自己還不如趁早自盡,等來世投個好胎,也許還能與其一較高下。
吳三輔在城外簡單的打掃了戰場,將俘虜的兩千餘人押入城中,等侯發落。他自己又率三千騎軍原地待命,準備阻擊即將逃竄至此的大明騎軍。僅過了片刻功夫,只見城上令旗揮舞,告訴吳三輔,明軍敗兵即將至此,令其做好準備。吳三輔大叫一聲:“上馬!”剛才剿殺三千明軍步兵本就是小菜一碟,尚未殺得過癮,希望一團、二團的弟兄能給自己多留幾個,可千萬別都殺光了。不過眼前的明軍還是讓吳三輔失望了。只見剛才甲胃鮮明,氣勢洶洶的三千明軍稽騎,此時竟只剩幾百人,個個丟盔解甲,好不愧狽,而其身後不到五百米處,尚跟著幾千遼東鐵騎,自己若是再不上去,恐怕連最後一口湯也喝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