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八章誘敵深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抗戰初期,戰雲籠罩下的武漢三鎮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凋敝破敗和物資匱乏,相反呈現一種回光反照的畸形繁榮來。當首都南京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繼淪陷之後,地處長江中游的武漢就成為國人逃避戰火的避難所和安全島。國民政府和外國駐華機構臨時遷往武漢,由來自東北、華北、華東各淪陷區的政府機關、黨派群團、工廠學校以及數目龐大的戰爭難民所組成的亡大軍也從四面八方彙集武漢,從而使得這座原本並不十分擁擠的華中大都市呈現一種人滿為患的爆炸趨勢。攜帶金銀財寶的富人佔據了城裡的飯店賓館,許多人還在租界搶購別墅洋房,依然過著一擲千金和僕役成群的奢靡生活。當時機轟炸尚未給這座城市造成實質破壞,加上華南沿海尚未陷落,從香港、澳門走私的各種西方商品充斥黑市,所以只要有錢無論什麼奢侈品包括英國皇室的專用香水都能買到。漢口“大世界”夜總會依然燈火通明,歌星舞星豔星的馬路廣告漫天飛舞。只有當戰事漸漸近,荷槍實彈的城防團在武漢街頭壘起沙袋修築工事,這才提醒人們和平子好景不長,本侵略者的腳步聲已經隱約可聞。

人口膨脹帶來的最緊迫問題是吃飯。

1938年南方大旱,原本稱為“米糧倉”的華中各省赤地千里,災民紛紛離鄉背井外出逃荒要飯。如果災害發生在和平年代,各級政府當可組織民眾抗災自救,或向富裕省份調集糧食號召賑災,或向國際社會呼籲救援等等。可是值此兵荒馬亂,本侵略者步步緊試圖滅亡中國,前方打仗需要糧食,後方救災也需要糧食,在當時生產力低下,即使豐年糧食也不富裕的中國,哪有多餘存糧救濟災民呢?一些省份官商勾結趁機囤積糧食哄抬物價,一面是災民餓殍遍地慘絕人寰,另一面則是商囤積居奇財源滾滾,於是各地相繼發生搶糧風,軍隊出動彈壓,殺災民無數。

我父親說,漢口出事那天是個陰雨天氣,街頭到處都是積水,行人舉著油紙傘低頭趕路,馬路上跑動的多是人力黃包車,偶爾也有一輛小汽車急駛而過,向道路兩旁濺起骯髒的泥水來。放學時我父親看見從江漢關方向噼噼啪啪跑過來許多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還有老人孩子,他們都在動地大聲嚷嚷,得人心跳加速。他跟著跑了一陣,才明白他們都是趕去“恆昌米店”買米的。

“恆昌米店”門外早已人頭攢動,有消息說米店夜裡從四川運來數船大米,但是米店大門緊閉,並無開門營業的跡象。買米的人越聚越多,有人開始不耐煩,大吼大叫捶打大門,但是店內仍無動靜。於是就有一些更加狂躁的年輕人開始砸門,還抬來一大的圓木,居然把一座厚實的大門撞得鬆動起來。正在這時一隊揮舞警的警察跑步趕來驅散民眾,人們正在火頭上,同警察發生肢體衝突。事態化的後果是怒的人群不僅繳了警察的械,還把一個警察扔進河水裡。等人們砸開米店,赫然看見倉庫裡大米堆積如山,於是搶米事件就順理成章地發生了。

消息一經傳開,更多人趕來加入搶米者的行列,搶米風殃及武漢多家米店。不久全副武裝的軍隊開來鎮壓,槍聲一響,原本混亂不堪的場面立刻就炸開鍋。被子彈擊中的人仆倒在地,鮮血同淅淅瀝瀝的小雨匯合在一起,驚恐萬狀的人群在逃命中互相踐踏,死傷無數。

抗戰八年,中國天災人禍不斷,被飢餓疾病奪走生命的民眾難以統計。有學者估計這個數字接近戰爭死亡人口,也有人認為高於戰爭死亡人數。有一組可供參考的研究數字表明:抗戰結束中國人口比抗戰前的1937年減少約五千萬,加上八年期間應當正常增長的人口,兩個數目相加當在一億上下。

這筆天文數字的血債必須記在至今仍不認罪的本侵略者頭上。

2蔣介石調集兵強將,決心不惜代價殲滅送上門來的土肥原師團。他派出兩位總參謀長趕赴開封前線,蔣介石對薛嶽下達的手令只有短短六個字:不成功,則成仁!

在外人眼裡,中央軍應該都是蔣介石嫡系隊伍,沒有遠近親疏和內外差別之分,其實不然。中央軍非鐵板一塊,國民政府派系林立“黨中有黨,派中有派”比如國民黨四大家族蔣、宋、孔、陳分別掌握著戴笠軍統派、復興社、陳(立夫)氏“中統派”、“cc派”、何(應欽)派、陳(誠)派、宋(子文)氏稅警派、孔(祥熙)派等等,這些黨派組織同軍隊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使同為蔣介石心腹的黃埔嫡系也大有區別,比方“江浙幫”陳誠就遠比其他將領更加得勢,因為江浙幫大都來自蔣介石老家,許多人還與蔣氏沾親帶故,他們自然成為親信中的親信,核心中的核心,一路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也就不足為怪了。

豫東會戰伊始,號稱“天下第一師”的第八十八師龍慕韓師長忽然接到一道來自武漢的指令,要他“暫時脫離第七十一軍建制,配屬第二十七軍指揮”在不明內情的人看來,這不過是指揮系統臨時變動而已,何況命令來自大本營,絕無討價還價的餘地。但是深諳官場內幕的龍師長卻暗暗吃驚不小,他對這兩支同為國民黨王牌軍的派系背景再清楚不過,第七十一軍被公認是“何應欽派”而第二十七軍則屬於“陳誠派”

“何”、“陳”兩派爭鬥烈,大本營為何偏偏要將第八十八師配屬給不懷好意的老對手第二十七軍指揮呢?這不是明擺著有人在背後搗鬼嗎?

原來早在鄭州開會之前,第二十七軍軍長桂永清就向委員長當面請纓;所轄之鐵軍已秣馬厲兵,摩拳擦掌,官兵熱血賁發…一舉殲滅土肥原師團主力,當為學生之神聖使命。云云。

蔣介石深為嘉許,勉勵有加。不料軍政部長陳誠又以集中兵力作戰為由,建議將先期抵達的宋希濂第七十一軍配屬給桂永清統一指揮,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有些微妙起來。宋、桂都是黃埔一期畢業生,同為中央軍主力和王牌軍長,兩人還是特務組織藍衣社的核心人物,與賀衷寒、康澤、戴笠等人一道並稱“十三太保”都是國民黨軍界的後起之秀。論戰力兩支部隊不分伯仲,論地位兩人均為紅得發紫的少壯派寵將,只是二人眼下境遇稍有區別,南京失守後宋希濂受到蔣介石呵斥,一度遭受冷遇;而桂永清則在湖南大力整訓部隊,推行新式練兵運動,打造現代化軍隊,深受蔣介石讚賞和器重。

軍政部長的建議果然起了作用,蔣介石考慮再三最終決定由第二十七軍擔任主攻,但從維護第七十一軍建制出發,他從武漢發佈命令時只將其中最銳的第八十八師暫時劃歸桂永清指揮。這樣桂永清不僅徹底超越競爭對手,而且還得到宋希濂一個主力師。如果此役大勝,一舉消滅本王牌土肥原師團,第二十七軍理所當然譽滿天下,中國抗戰的頭號功臣非桂永清莫屬。相比之下,第七十一軍被釜底薪,三師人馬只剩下兩師,宋軍長就是有心擔當重任殺敵立功,恐怕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但是簽署命令的那個人卻是校長,宋希濂敢怒不敢言。年輕氣盛的宋軍長還是忍不住在隨後召開的開封作戰會議上拍案而起,發洩中怨憤和不滿。薛嶽總司令出面調停,他一句話就熄滅了宋希濂的怒火,總司令意味深長地說:校長下令調走你一個師,恐怕還是給你宋軍長一個面子呢。

宋希濂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如果校長索把第七十一軍撤銷,剝奪他的權力,他這個軍長又能怎麼樣呢?說到底第七十一軍不是他宋軍長的軍隊,第二十七軍也不是桂永清的軍隊,都是校長和國民政府的中央軍。直到若干年後已經成為國民黨戰犯的宋希濂在監牢裡依然對這段往事耿耿於懷,他寫道:蔣直接命令第八十八師劃歸第二十七軍指揮…這是桂永清他們在老頭子(蔣介石)面前搞的鬼,心裡不樂意也只好忍受而已。(《宋希濂自述》,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大戰前夕,大本營臨時調整軍隊戰鬥序列,第八十八師的上級指揮單位發生變更,這個看似不經意的小曲卻為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乃至龍師長命運變化埋下一個重要伏筆。

3大軍東進,十萬火急,敵情傳報,刻不容緩。第八十八師連夜轉進蘭封縣城,前衛部隊當即在城外與軍遭遇。

氣壯山河的豫東大戰全面爆發。

戰鬥一開始雙方便展開殊死搏殺,戰場立刻呈現白熱化狀態。師長龍慕韓親自趕到前線,他從望遠鏡裡看到,已有數百名敵人在坦克掩護下氣勢洶洶地向我軍撲來。敵人氣焰十分囂張,他們自恃有坦克開路,連都不彎地舉著太陽旗衝鋒。見此龍師長不由得暗自慶幸校長電話的英明決斷,要不是第八十八師及時趕到,敵人一旦長驅直入後果不堪設想啊。

參謀長報告說,炮兵已經趕到,隨時準備擊。龍師長大手一揮,命令全體齊,堅決消滅這股敵人。

狂妄的敵人哪裡知道,此刻他們的對手不再是那些不堪一擊的地方雜牌軍,而是裝備良身經百戰的“天下第一師”我軍大炮怒吼起來,冰雹般的炮彈飛向敵人,很快就有一輛坦克中彈癱瘓,其他坦克見勢不妙紛紛掉頭後撤。與此同時,我軍步兵的輕重機槍一齊擊,強大的火力風暴頃刻間席捲敵人步兵,敵人遭受重創,攻勢很快崩潰,扔下一大片屍體豕奔狼突。

我軍官兵豈能輕易放走敵人,指揮官一聲令下,已經運動到側翼的突擊隊快速出擊包抄,他們像一張兜捕兔子的大網張開來,眼看就要把那些逃得慢或者來不及逃命的本鬼子統統裝進網裡。這時一輛敵人坦克突然調轉車頭趕來救援,車上機槍小炮一齊開火,許多突擊隊官兵躲避不及紛紛中彈倒下。龍師長不由得兩眼噴火心急如焚,因為兩軍短兵相接大炮已經不起作用,如果不能打掉敵人坦克我軍必將遭受更大損失。危急時刻一個人影忽然從敵人坦克側面一躍而起,機智沉著地扔出一捆集束手榴彈,隨著濃煙騰起,敵人坦克被炸中油箱,頓時燃起熊熊大火。

初戰告捷,敵人大敗而逃。第八十八師取得斃敵百餘人,擊毀擊傷坦克多輛的重大勝利。龍師長心情神振奮,他在前衛團長陪同下親自走進戰壕裡接見炸燬敵人坦克的有功之臣。出乎將軍意料的是,站在他面前的英勇無畏的戰士竟是個娃娃臉的靦腆軍人,名字叫高敬遠,是個從軍校畢業還不到三個月的見習排長。將軍不嘖嘖稱讚,勉勵有加。龍慕韓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官多年,他主張建軍之本在於武裝神,在於提高軍人素質。所以他指揮的第八十八師,非軍校畢業生一律不得提拔擔任軍官。換言之他認為一個優秀的見習排長就是未來的將軍,統帥的起點就是排長。高敬遠的沉著冷靜充分說明敵人坦克並不可怕,只要戰術運用得當完全可將其擊毀,要是全師官兵人人都能像這個見習排長一樣,那麼消滅土肥原師團乃至打敗本侵略者決非一句空話。龍師長當即下令提升高敬遠為正式排長,立功受獎,軍餉提升一級。

吃了敗仗的本人惱羞成怒,頻頻調動兵力發動進攻,敵我雙方在蘭封城外展開拉鋸戰。不久我軍各路主力陸續趕到,豫東戰場大軍雲集戰雲密佈,只待部署完畢對敵人發起總攻擊。這時候一輛軍部開來的軍用三輪摩托車駛上陣地,把一份軍長命令送達龍師長手中。

4軍威赫赫的中國王牌第二十七軍前身為南京中央教導總隊,下轄四個“德式師”和直屬部隊,近五萬人,無論其規模還是裝備均創下中國軍隊之最。1937年蔣介石南京閱兵,留德歸來的桂永清親自駕駛一輛德國三輪摩托車開道,率領部隊列隊通過閱兵臺。中國官兵一律頭戴德式鋼盔,挎德國衝鋒槍,間掛著德國制式牛皮子彈盒,其不可戰勝的威武氣概與歐洲德軍如出一轍,因此有人乾脆將這支王牌軍稱為“中國黨衛軍”但是中國畢竟不是德國,黑頭髮的國人也非金髮碧眼的耳曼人,何況這些裝備還大大打了折扣。比如除了軍直屬部隊配備摩托車和汽車外,部隊官兵主要還是依靠雙腳行軍走路,這樣對外宣稱的“機械化師”當然就有些名不副實。又比如本來大本營應德國顧問要求為“德式師”配備無線電臺,當時即使在西方軍隊中電臺也遠未普及,而中國大多數軍隊乃至兵團級單位也沒有一部電臺,1937年川軍兩個集團軍(兵團)出川抗,一去半年無消息,究其原因是缺少先進的通訊工具。可是“德式師”的電臺很快被擱置起來,原因是缺少進口電池,所以傳遞命令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人工方式來完成。

1938年5月,第二十七軍派出一輛三輪摩托車,前往第八十八師傳送軍長桂永清的緊急命令。這道命令被寫在一張紙菸盒背面,內容為第八十八師立即放棄蘭封縣城,向東北方向的紅廟陣地轉移。由於這項命令十分重要,關係到全軍作戰部署的成敗,所以軍部專門指派一位姓秦的通訊參謀執行任務。秦參謀將命令裝進公文包,摩托手發動馬達,三輪摩托車駛出軍部箭一般絕塵而去。

命令於當天中午順利送達第八十八師指揮部,秦參謀得到龍師長簽字作為回執,許多目擊者都看見那輛德國製造的三輪摩托車一溜煙開出陣地,然後消失在道路兩旁即將成的滾滾麥海之中。但是摩托車從此再也沒能返回軍部,秦參謀和摩托車手一起失蹤了,後來人們在田野裡找到摩托車殘骸和兩具燒焦的屍體,才據此推測他們可能遭遇空襲不幸犧牲。

這道軍部命令卻使正在指揮作戰的龍師長眉頭緊蹙頗費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