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四章新戰艦束星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要想成就核工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不僅僅有理論知識就能辦到的,沒有足夠的財源本支撐不起來,陳曉奇從來沒指望自己那一天一下子發的跟豬頭似的一蹴而就,這本就不可能。他現在手裡有一大筆藉著經濟危機爆發摟起來的快錢撐著才敢這麼幹,加上前段時間的英國脫離金本位時貶值四分之一的事情被他們趁機炒了一把,前前後後賺來的錢幣整個中國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都要多的多,有了這個底氣,他才敢這麼幹!

其實他不下手也不行,中國不像是歐美,歐洲最先開始放元素實驗測試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發現鈾的秘密,屆時各大國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可能掌控世界的機會,美國人雖然號稱一直到1940年都沒重視核彈,但是誰又知道在這之前他們做了多少的技術儲備!

中國有什麼?什麼都沒有,堂堂地質研究所連辦公經費都發佈下來,李四光等人出去考察都花自己的錢,整個國家科研上面的窘困程度可想而之,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山東大學建立之後馬上成為全國實驗條件最好最全、師資力量也迅速趕超幾所老牌大學的事情,教育上沒投入,科研上沒投入,何來國家科技振興?

陳曉奇比別人佔優的也就是個先知先覺,少走很多彎路地諸多關鍵關節。一個鈾元素的確定就讓他比所有人提前了好多年,時間就是生命啊!

除此之外。所有地事情都需要從頭開始,關於湖南江西廣東貴州四個地方鈾礦的事情,還是他看“兩彈元勳鄧稼先”時順手查的資料,而內蒙甘肅新疆發現特大鈾礦的消息也曾經在很多軍事論壇炒得火熱,大體地方是知道的。但是具體在哪一個震那一座山嶺,就需要地質人員去尋找,三年來漫天撒網似地地質考察也才完成了湖南大部和江西部分地區的地質勘探,好歹也找到了三個鈾礦,接下來的事情也並不那麼輕鬆。

中國的鈾礦幾乎清一的是貧礦、散礦,很少有美國、澳洲和遠東那種大型優質鈾礦。多半都是伴生有金屬存在,並且多為中小礦,情況不一,即使找到了,也需要進一步鑽探出地下礦石,並經過大量實驗之後確定成礦類型並得出最佳的開採方式,到底是深挖還是地浸。確定之後才能確定接下來地提取工藝,光這一點就夠人忙活幾年的。這些活必須要先期做好,否則後面的本進行不下去,像另一時空的新中國全民找鈾礦。赫赫然用大鍊鋼鐵的土辦法整出來重鈾酸銨163噸,簡直是一大奇聞了。不過那是在全國範圍內做到的。他現如今什麼都得打細算。不能那麼胡來糟蹋本就不多的礦藏從勘探到初步提取,最終得到“黃餅”地原料生產。最好都在原產區集中進行,否則鈾礦石運輸、儲存是非常不安全的,不僅不利於保密,更加可能造成嚴重汙染,再說現在的中國通情況實在是慘不忍睹,從長沙到郴州之間的鐵路沒有聯通,想要把東西運回山東或者別地什麼地方進行濃縮以及接下來直到製成原子彈或者燃料元件,牽扯到的物理化學實驗多如牛,絕非三兩年地功夫能搞定的,因此在一切條件還不具備之前,提煉鈾製作“黃餅”就成了最重要地工作了。

湖南兩大鈾礦產區,郴州和衡陽。因為極端的忌憚陳曉奇通過開工廠地方式擴展軍事力量,這些地盤老蔣不允許他再像甘肅綏遠一般的一個整編師過去,一共限定死的給了一萬人輕裝步兵師的名額,裝甲車、飛機、重炮是一樣都不準往裡運,否則寧可不合作。陳曉奇答應了,並且絕對不作出挑戰他神經的事情。

其實他也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哪裡有那麼多的裝甲兵往外派啊!家裡面訓練選拔的人數都不夠呢,那一萬人的主要任務,就是給五千建設鈾礦的工程兵提供隔離保護的。至於前去具體負責技術的科研“雛鷹訓練營”選拔的年輕“護衛”這些受過專門諜報和刺殺訓練的被授予的唯一任務,就是嚴防死守那些人一不留神走嘴餡,他們所有人的目標只有一個---嚴防死守,沒有萬一。

藉著開鎢礦的幌子,於各大工廠中夾雜一個鈾礦廠並不是難事,有一萬銳兵力加上必要時也可以拿起槍作戰的五千工程兵,足可以支撐到增援的到達,這件關係重大的事情就這麼悄悄的展開了。陳曉奇除此之外,玩了命的幫助國民政府修通那條貫穿南北的鐵路,這個可是直接關係到他的身價利益的!

加快湘贛兩地採礦冶煉工程的目的當然還有一個,用那裡的鎢礦拉著德國人繼續深入做買賣,藉助德國人的技術功底為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打基礎,補課。經過兩年多的磨合之後,數以千計的德國優秀工程師與中國年輕的歸國留學生們一起,創造出了許多的輝煌成績。

10月28下午。陳曉奇被請到了位於萊蕪山中地艦船設計中心---沒辦法。為了杜絕小本間諜滲透。不敢在青島放著這麼地機構。

請他去地目地。是讓他親自過目從去年到現在經過一年時間地加班加點。由中德兩國技術人員共同擬定地新艦設計圖紙。原始設計便是德國地陳曉奇幾乎不懂戰艦。當初他當偽“德粉”地時候。看到地基本都是陸軍和空軍地傢伙。德國地海軍最值得稱道地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基本上一樹梨花壓海棠。加上深海群狼。把其他地光輝都給遮蓋住了。

所以他幾乎不太可能為海軍建設提供多少詳細地技術參照意見。不過作為後來人。怎麼說也是在網上回貼吹牛地。至少知道未來地海軍幾大要素。第一。雷達。第二。航母。第三潛艇。第四。跑得快。

雷達不是問題。一大堆人在搞。潛艇已經開始上道了。接下來發展自不必說。跑得快問題上。無非是動力。美國地燃氣輪機技術這些年坑蒙拐騙地也多少來了些。加上從跟德國人一起鼓搗了這麼長時間。成果還是有一點地。柴油機技術自不必說。那是看家地東西。一直都在玩命投入發展中。航母這東西就比較麻煩。在1931年地時候。還沒有多少人看到這是未來海戰乃至戰爭中制勝地核心力量。現在麼還都作為輔助力量使用。各大國卯足了勁都在攢力氣準備大型戰列艦地設計製造。離著航母稱霸天下地時代還遠。

海防。是一個國家地生命線。中國自從北洋水師戰沒之後便從此開始長達三十多年地防護。小本地戰艦隨意進出動輒威脅。歷屆政府光有口號沒有行動。什麼用都沒有。

到了1931年地中國。建立海防地迫切需要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陳曉奇還是張學良其實都很心焦。但是他們基本都無可奈何。南京政府沒錢玩不轉。加上內部傾軋擺不平。顧不上幹這個費錢地玩意。一想到本光在中國沿海地海軍7。5萬噸就洩氣。

張學良不用說了,本身渤海艦隊船就很一般,他在建立葫蘆島軍港的時候口出狂言,也被小本惦記上了,這才有將他扼殺在搖籃裡地舉動---這算理由之一吧。

陳曉奇呢?他倒是建了總共八艘戰艦了,其中兩艘還是輕型巡洋艦,在列強看來都不算,頂多跟荷蘭人比劃比劃,家門口的本麼,免了。所以他乾脆也沒有往回開,開回來形成不了戰鬥力,反倒是個累贅,本人隔三差五地來找你麻煩“不留神”給打沉了,你是開打不開打?沒有戰艦沒有戰略轟炸機怎麼對付本本土?

所以到現在,他鐵了心的攢著勁,不湊夠一套航母編隊絕對不把他地海軍往中國沿海巡遊,要的就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他很清楚地一點,是海軍官兵的驕傲和榮譽,使他們往往會隨著戰艦一起沉沒。他們這麼幹看似壯是國家怎麼辦?其他人怎麼辦?海軍是高技術兵種,培養起來何其麻煩!想要湊夠一個航母編隊的人得多少年的建設,在不能形成戰勝力量之前要是動不動就玩那一手,誰受的了!

不找那個麻煩!這是從陳曉奇的角度出發做得決定。當然在此基礎上,他就得想辦法加快速度搞船了。採用買船加買製造技術的辦法,現在沿海幾個造船廠已經具備了製造輕型7000噸級巡洋艦的能力,第一批兩艘作為試手的輕巡已經準備在11月的時候於新建的照造船廠開工建造,這將是對中國重工業整合的一次考驗,戰艦可不是萬噸輪那麼簡單。

然後,野心的陳曉奇開始計劃更上一個級數的戰艦製造---萬噸級巡洋艦的製造,以及民用的五萬噸級貨輪油輪的製造。

萬噸級巡洋艦在列強各國都不算什麼,他們的技術已經在戰列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乃至戰列艦上面得到了充分體現,加上航空母艦技術,以對面的本來說,人家已經開始設計三萬多噸的大型航母了,其他的都不在話下,中國要奮起直追,哪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戰艦製造這種高級活兒來不得半點馬虎,你的一點點的技術設備人才全面積累,第一批幾乎劃拉光了中國造船業的英,加上六年來的辛苦培養造就了能夠建造驅逐艦的人和兩萬噸級貨輪油輪的人,分散到新建的各大造船廠後,加上從美國德國來的大量洋技工。表面上整個山東造船業地技術實力一下子起來了,陳曉奇卻是很清楚。戰事一起人家一走,自己人還學不會的話,嘛都不是!

所以人才要大力地帶!大力的培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造艦!現在他有點錢折騰得起。因此沿著這條人才培養路線突飛猛進的步伐從來不會停留。

在海軍建立計劃中,原本陳曉奇是打算先買再造的,特別是上萬噸地巡洋艦和航空母艦,那些技術人家英美法德意輕易都不會往外賣,你不下點血本是拿不來的。後來德國人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這一點。德國人在1918年後因為條約問題被大大限制了戰艦設計製造能力,所以到現在十多年了他們很多的研究不能進行,再拖下去不知道要什麼時候,因此找個地方找個可當掩護的合作伙伴是他們需要的。

而陳曉奇這裡,美華實驗室地名頭已經吹出去了,德國人來到之後看到了很多先進技術,體驗到了許多的先進理念。因此才欣然合作,所以他乾脆使勁推了一把,進一步合作戰艦製造。

這樣一來,引進德國的戰他們的人才直接拉到這裡來通力合作,就要比從英美買戰艦合適的多。現在陳曉奇看的很清楚,多買兩艘船也不可能在對英美的外上政治上佔多大地便宜。這筆冤枉錢不花也罷,還不如拉動內需呢。

結果他盯上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這不倫不類的玩意。

德國人當初設計這麼一級戰艦主要是針對北海和大西洋惡劣的海況。針對英國的海上運輸作為突襲艦使用,又要想辦法避開條約限制控制噸位在一萬噸標準排水量以內,可以說是費了老大勁才出這樣一個怪胎。看了所有地參數之後,專家們就不說了,陳曉奇怎麼看怎麼彆扭!

首先,航速問題是他贏了跑不掉,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