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主人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眾,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敵也。負。。定者也。客者,後定者也。主人安地撫勢以胥。夫客犯隘逾險而至,夫犯隘。。退則刎頸,進不敢拒敵,其故何也?勢不便,地不利也。勢便地利則民自。。自退。所謂善者戰,便勢利地者也。帶甲數十萬,民有餘糧弗得食也,有餘。。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餘而用者不足。帶甲數十萬,千千而出,千千而□之。。萬萬以遺我。所謂善戰者,善翦斷之,如□會挩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餘。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則數倍而不足。眾者勝乎?則投算而戰耳。富者勝乎?則量粟而戰耳。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少[未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敵人眾,能使之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衛其將,則勝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將必先□,可有功於未戰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於已戰之後,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則明於兵者也。(以下為散簡)。。焉。為人客則先人作…。兵曰:主人逆客於境,…。客好事則…。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按左抶右,右敗而左弗能救;按右扶左,左敗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遠者疏而不能。。
譯文用兵作戰有客軍和主軍的分別。處於進攻地位的客軍兵力必須比對方多,而處於守勢的主軍兵力較少。當客軍兵力是主軍兵力的一倍,主軍兵力只有客軍一半時,可以戰…客軍當然是在主軍之後進入陣地的。主軍則已佔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客軍了。而客軍要攻破關隘,越過險阻,才能到達戰地點。進攻關隘。。後退就等於自殺,不敢前進抗拒放軍,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形勢不利,地形不好。當形勢有利,地形有利時,士兵自然會。。通常所說的善於用兵的人,就是會利用形勢和地利的人。帶領數十萬大軍,哪怕百姓有餘糧也不可能保證供給,。。養兵時覺得多,而用兵時卻覺得少,養兵有餘而用兵時兵力又不足。有軍兵數十萬,成千成千地出征,。。善於用兵作戰的將領,必定善於分割截斷放軍,就像。。而會解脫的人一樣。能分散敵軍兵力,善於抑制敵軍兵力的將領,哪怕自己的兵力非常少,他用起來也會覺得有富餘,而不會分散敵軍兵力,不能抑制敵軍兵力的將領,即使自己的兵力數涪於敵軍,他仍然覺得不夠用。兵多就能取勝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用籌籤算算雙方的兵力就可知戰爭的結果了。富足就能取勝嗎?那麼量量雙方的糧食就可以知道戰爭的結果了。兵器銳利,鎧甲堅固就能取勝嗎?那麼勝負就很容易預先知道了。所以說,國家富足,不一定就安全,國家貧窮,不一定就有危險;兵多不一定就能取勝,兵少也不一定就會失敗。決定勝敗與安危的關鍵在於掌握用兵的規律。敵軍兵多,可以使敵軍分散而不能相互救援,使敵軍。。雖然鎧甲堅固,兵器銳利,卻不能發揮威力,軍兵勇敢卻不能保衛他們的將領,這就是掌握了致勝的途徑了。所以說,英明的君王和懂得用兵規律的將領必定事先。。戰之前就有把握取勝,這樣的君王和將領就能萬無一失;而在戰之中能取勝,出兵之後能建功立業,退兵之時不受損傷的將領,那就只能算是明白用兵的人而已。(中間三行散簡文字殘缺,無法譯出)。。使敵軍疲勞,就可以便放軍全軍將士完全喪失鬥志,那麼,就有戰勝敵軍的把握了。所以鉗制敵軍左翼而攻擊敵軍右翼,就是要使其右翼失敗時,左翼不能救援;鉗制敵軍右翼而攻擊其左翼的戰法,也是要使得放軍左翼失敗時右翼不能相救。這樣作戰,就是要使得敵軍只能坐而待斃,不敢主動出去,只敢遠避而不敢鋒,造成敵軍近處兵力少,不夠用,遠處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
解析這篇文章從題目看是論述防禦和進攻的,但其重點卻在論述統兵將領的指揮藝術,從主,客兩軍的態勢。講到善於利用地形地利;從主、客兩軍的兵力對比,講到善分散敵軍兵力、抑制敵軍將領等指揮素質,最終進入本文論述的中心——用兵的規律。孫臏連用了三個設問句:兵多就能取勝嗎?富足就能取勝嗎?兵器銳利、鎧甲堅固就能取勝嗎?接著又用三個十分淺顯,可以使人一目瞭然的回答,說明不能依表面的強大決定勝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懂得用兵規律,事先就有勝利把握的將領,才是真正會用兵的將領;而在戰事開始後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將領,也只能算剛入門的將領。文章沒有提戰事開始後也不能因應取勝或避免損失的將領,大概孫臏覺得這種庸將不值一提吧!從全文的邏輯和論述方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孫臏所極力推崇的是那種“有功於未戰之前”的通兵法的“知道之將”當然,這很難達到,但卻是從事軍事指揮的人應有的奮鬥目標,而且不僅是統兵將領,就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又何嘗不應成為通本行的專家,確保他們所從事的事業萬無一失呢?諸葛亮、周瑜、曹都稱得上著名的軍事家,但在赤壁大戰中就顯出其高下了。先看諸葛亮和周瑜,面對曹號稱百萬雄師下江南的嚴重威脅,他們二人的認識和主張基本一樣,先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以及面見孫權的一番論述,十分透徹地說明了曹貌似強大,實際上並非不可戰勝。請看諸葛亮向孫權作的一番分析:“劉豫州雖然剛剛敗過,但是關雲長還帶領兵萬人,劉琦率領的江夏戰士也不少於萬人。曹的兵雖多,但從遠道而來,已是疲勞不堪。新近追趕劉豫州,曹軍兵將輕裝騎馬,一天一夜跑三百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強弩之末,連絲綢那麼薄也穿不透了’。再說,北方人又不習慣水戰。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是形勢所迫,並不是他們的本心。現在將軍如能和劉豫州同心協力,那打敗曹是毫無問題的。曹兵敗,必定回北方去,那時荊州、東吳的力量就強大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就會形成。成功與失敗的機會,就在今天。請將軍定奪!”孫權聽了這一番分析,十分高興地說:“先生一番話,使我茅頓開。我的主意定了,再沒有什麼疑慮了!今天就商議起兵,一起消滅曹!”再看周瑜的一番分析:“曹雖然打著漢朝丞相的名號,實質上是漢朝的賊!將軍憑著神武雄才,依仗父兄創下的基業,據有江東,武器良,糧食充足,正應該橫掃天下,替國家清除殘暴的賊,怎麼能去投降呢?再說,曹現在來這裡,犯了兵家的許多忌諱:北方尚沒有平定,馬騰、韓遂是他後方的隱患,曹卻長時間南征,這是犯的一忌;北方軍士不悉水戰,曹捨棄馬匹,依靠船隻來和東吳爭鬥,這是犯的二忌;現在正是嚴冬酷寒,曹軍的馬匹沒有草料,這是犯的三忌;驅趕中原士兵,遠道跋涉江河湖泊,他們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這是犯的四忌。曹犯了這麼多忌,儘管軍兵人數多,也是必敗無疑!將軍捉拿曹,現在正是良機。請派給我兵數萬,進駐夏口,我替將軍打敗曹!”從諸葛亮和周瑜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都能認清曹的本質弱點,從而預見是可以戰勝的;但如何戰勝曹,二人的看法卻不盡相同,諸葛亮強調的是劉備和孫權聯合,並進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周瑜強調的卻只是江東武器良,糧食充足,東吳一家單獨橫掃天下,並保證他自己領幾萬兵就可以打敗曹。一對比就分出了高下:在分析曹本質上,兩人一樣,而在戰勝曹的辦法上,諸葛亮的劉、孫聯合,三足鼎立就更符合客觀實際,後來的歷史進程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預見;周瑜的主張就顯得片面而且有些狂妄了。如果真是獨力抗曹,那結果還真難說哩。再從破曹的戰略戰術看,二人約定各自寫在手心上,結果二人伸出手一看,都不大笑起來,原來二人寫的是同一個字——“火”可見英雄所見略同。在如何實施火攻滅曹上,諸葛亮解決了兩個常人難於解決的難題,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這兩件事是借箭和借東風,都是取勝必不可少的條件。先說借箭。一天周瑜聚將議事,也派人把諸葛亮請去。當諸葛亮進帳坐定後,周瑜問諸葛亮:“水路兵,首要的武器該用什麼?”諸葛亮回答:“弓箭。”周瑜說:“先生的話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只是現在軍中正缺箭用,請先生監造10萬枝箭,作應敵之用。這是公事,請先生千萬別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派,自然應該效勞。我大膽請問,什麼時候要?”周瑜說:“10天內能完成嗎?”諸葛亮說:“曹大軍近就要來,如等10天,必定誤事。”周瑜問:“據先生想,幾天能造好?”諸葛亮說:“只用三天就行了。”周瑜說:“軍中無戲言!”諸葛亮說:“怎敢戲都督!我願立軍令狀:如三天辦不成,甘願受重罰!”周瑜正想借機除掉諸葛亮,聽了不大喜,便當場立了軍令狀,又擺酒招待諸葛亮。諸葛亮說:“從明天開始造,等到第三天可以派五百名士兵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告辭走了。周瑜說:“他自己送死,並不是我他。這次他當眾立了文書,就算他生出雙翅,也飛不走了。”又吩咐軍匠拖延,物資也不給準備。魯肅奉周瑜令去探聽消息,諸葛亮埋怨他把以前的談話內容告訴周瑜,引起周瑜妒忌,所以要害他。接著又說:“請你借給我20只船,每隻船派30名軍士,船上都用青布圍上。扎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包管有10萬枝箭。只是,再不能讓公瑾知道。要是讓他知道了,我的計就完了!”魯肅是力主聯合抗曹的,人也較為憨厚,便替諸葛亮準備了船隻,並替他保密。周瑜聽說諸葛亮第一天沒動靜,第二天仍沒動靜,也是疑惑不解。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諸葛亮才秘密把魯肅請到船上,說:“特地請你一同去取箭!”魯肅疑惑不解,問道:“到哪兒去取?”諸葛亮說:“你別問,去了就知道了。”諸葛亮下令,把20只船用長繩連結起來,直接向北岸前進。這天夜裡,大霧天,長江上面,霧氣更濃,對面都看不見人。諸葛亮催船快走,五更時分,船已接近曹軍水寨。諸葛亮讓把船隻頭朝西尾朝東,一字擺開,然後命軍兵擂鼓吶喊。魯肅吃驚地問:“如果曹軍一齊殺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我料定曹在濃霧中,必定不敢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等霧散了就回去。”再說曹寨中,聽到擂鼓吶喊,水軍都督玠、于慌忙去向曹報告。曹傳令:“濃霧漫江上,敵軍果然來到,必定有埋伏,切切不可輕易出動,可以派水軍弓弩手亂箭他們。”又派人去旱寨傳張遼、徐晃各帶三千弓弩手,火速趕到江邊幫著。就這樣,曹軍水旱弓弩手箭如雨發,一齊向諸葛亮的船隻。過一會兒,諸葛亮讓把船隻調過頭,近水寨受箭,同時仍然不斷擂鼓吶喊,直到太陽昇高,濃霧消散,諸葛亮才讓收回船隻,快速返回。20只船的草靶上,全滿了箭枝。諸葛亮讓眾軍士齊聲高叫:“謝丞相箭!”等曹軍報告曹,諸葛亮的船已離去20多里,哪裡還追得上。曹只有乾生氣,卻毫無辦法。這一下,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得到10萬多枝箭。魯肅說:“先生真是神仙啊!你怎麼知道今天一定會有這種大霧呢?”諸葛亮說:“作為一名將領,卻不知曉天文,不懂地利,不會奇門遁甲、未卜先知的法術,不懂陰陽,不會看陣圖,不明瞭行軍用兵的形勢,就是庸材!我三天前就算定今天定有大霧,所以敢於答應三天的期限。公瑾讓我10天造完,工匠物料全無保證,把這個好聽的罪名放到我頭上,這不明明是要殺我嗎!然而,我的命運由天定,公瑾又怎能害得了我呢!”魯肅完全服了。船一靠岸,周瑜已派了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諸葛亮讓他們上船去取,足夠10萬枝。眾軍士把箭搬入中軍帳差。魯肅進帳,把取箭經過一說,周瑜先是大驚,繼而慨說:“孔明神機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再說第二個難題:東南風。這一點,曹認為是本不可能,當程昱提醒他防火攻時,他曾十分肯定他說那本不可能,東吳用火攻,只能燒自己。而在周瑜來說卻成了一塊心病。在火燒曹軍之前,東吳和曹的水軍曾打了一次,東吳稍占上風。而周瑜正在山頂觀戰時,卻見狂風吹斷曹軍旗杆,又吹得自己這邊驚濤拍岸,狂風吹起旗角,還掃到了周瑜的臉。這一陣西北狂風,只吹得周瑜口吐鮮血,不省人事。諸葛亮聽了之後,卻笑著說,“公瑾的病,我也能醫。”魯肅便請諸葛亮去看病。見面之後,諸葛亮說:“幾天沒見到將軍,沒想到您會貴體欠安!”周瑜說:“人有旦夕禍福,自己怎能保證不病?”諸葛亮說:“天有不測風雲,人又怎能料得到呢?”周瑜一聽,立刻臉變顏,只是呻。諸葛亮說:“都督是心中覺得煩悶吧?”周瑜說:“是。”諸葛亮說,“必須用涼藥來解。”周瑜說:“已吃過了,一點效都沒有。”諸葛亮說:“應該先理氣,氣順了,立刻就好。”周瑜心裡明白諸葛亮已知道他的心病,便試探著問道:“要順氣該用什麼藥呢?”諸葛亮笑著說:“我有一個方子,能讓都督順氣。”隨即要來紙筆,讓從人退下,秘密寫了16個字,遞給周瑜說:”這就是都督的病源!”周瑜接過一看,只見寫的是:“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大吃一驚,知道再無須隱瞞,便把實情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在周瑜求教辦法時,答應築壇借風。他對周瑜說:“我在臺上作法,借三天三夜東南大風,助將軍用兵,怎麼樣?”周瑜高興他說,“不用說三天三夜,只要有一夜大風,大事就成了。只是眼前就要進兵,不能遲延。”諸葛亮說:“十一月二十甲子祭風,到二十二丙寅風停,怎麼樣?”周瑜聽了,一下子就站起來了,什麼病也沒有了。跟著就傳令按諸葛亮的吩咐建壇,準備人員和用品。到了諸葛亮說好的時間,果然颳起了猛烈的東南風。周瑜又是大驚,一面派出各路軍兵去火燒曹營,一面派丁奉、徐盛兩員大將,各帶一百人馬,從水旱兩路趕到七星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捉住諸葛亮立即砍頭,享首級來請功。二將奉命急忙趕去,可是諸葛亮早已上了趙子龍的船。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會有這一手,早已吩咐趙子龍在指定的時間帶船隊來接應。徐盛見狀,拉起滿帆急追,還想把諸葛亮截回去。只聽趙子龍大聲說:“我是常山趙子龍!奉命來接軍師。你們為什麼來追趕我們?我本想一箭死你,但是,那會傷了兩家的和氣。現在,讓你知道我的手段!”說完,一箭斷了徐盛船上的篷索。徐盛的船篷落下,船體打橫。趙子龍下令升起滿帆,乘順風如飛而去。徐盛、丁奉再也追趕不得了諸葛亮的東南風之助,周瑜一場大火,把曹燒得大敗而逃,差點連命都不保。曹在逃跑途中,還遭到諸葛亮的三支伏兵截擊,最後靠苦苦哀求,才逃得一命。總之,“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兩件事,不難看出,諸葛亮正是孫臏所推崇的“有功於未戰之前”的“知道之將”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他都能正確而且準確地預測,事先做出神妙的部署,因而事事主動,穩勝券。相比之下,周瑜在政治和軍事大局上不識大體,處處搞小動作;在具體用兵上又不曉天文,以至為欠東風而一籌莫展。曹則既不能把握形勢,在大冬天用兵徵南,犯了許多兵家大忌,註定要失敗;在具體用兵上又片面主觀,不曉當地氣象的特殊規律,結果敗得極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