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控制是雙輸,尊重是雙贏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溝通的,大家將來未必再相遇,跟你辯起來,實在費力氣。你不可能用你的想法改變我,我也不會因我的能言善道改變你。
聰明人不會主動挑起損人不利己的“對立”戰爭,也不會讓自己的“控制慾”變成“逆我者亡”有一位開計程車的朋友就跟我說:“很多人喜歡問你要選誰,對不對?其實,我覺得這樣問人家,有點無理取鬧。你的態度如果不好,人家本來要選那個人,現在也不選那個人了,反而有反效果。如果你把立場不同的客人趕下車,那更是為你支持的人幫了倒忙。”但是,很多人沒有反省到,他的“控制慾”是一點益處也沒有的。
我常想,在生活中,我們有多少的控制慾沒有被覺察出來呢?
臺灣人很好客,請客時幫別人夾菜,並沒有先問別人喜不喜歡吃這道菜。(我常硬著頭皮吃下很多我不愛吃的東西,你呢?)乾杯文化也常是控制慾的延伸。
“不幹,就是看不起我!”這樣的話,我們常在大夥兒聚會時聽到,除非你酷愛杯中物,否則你一想到要和這樣的人吃飯,你就頭痛。這種乾杯文化也導致許多酒後駕車肇事的悲劇,間接殺了不少人。
父母常以“我是為你好”發揮控制慾。
“乖”的讚美,代表孩子受你控制了,你贏了。但你因材施教了嗎?他快樂嗎?則是長期被忽略的問題。
公司中,有的主管常靠挑撥或製造內部鬥爭來鞏固自己的控制慾,其實減低了員工的工作效率,損人不利己。
一群朋友中,你也許會發現嗡嗡嗡的小蜂,他殷勤地製造兩個朋友的“小小”問題,再出面來解決,其實只是證明自己的重要。那也是一種控制慾。
有些情人以“把他吃得死死的”洋洋得意。你得到什麼好處呢?控制別人,一定很費力。
“控制”的反義詞決非“放縱”而是“尊重”順其自然,放輕鬆;控制是雙輸,尊重是雙贏。
如果你一直振乏力…
要知道,你的身體雖然滋養你的靈魂,助他成長,但到頭來卻常給靈魂錯誤的建議。
軀體的慾望,從某個方面來看,像個陰晴不定的夥伴,你必須耐心對待。這種耐心會為你帶來好處。它能擴大你的愛心,讓你受和平。
——rumi(回教蘇菲詩人)如果你一直覺得振乏力,是想法出了問題,還是身體出了問題?這是我最近看了傑米森博士的《躁鬱之心》後得到的問題。
平常我們都會說,要照顧身體。但是有時也得承認,不管我們如何想照顧身體,我們常被身體左右著。身體的故障原因常是宿命的。
很多人再努力都無法抵抗由基因帶來的疾病。很多致命的疾病彷彿隨著命運而來,高興什麼時候暴發就暴發。
找出沮喪的源頭有個朋友事業有成,但成擔心自己氣數將盡,因為他的父親死於肝癌,母親也死於癌症,他的三個兄姐都在五十歲以前得了肝癌,儘管他們都不喝酒。他在面臨五十之將至時,
到一種“知天命”的恐懼。
有個朋友忽然發現部有惡
腫瘤。天啊,她還沒談戀愛,還沒開始享受人生啊!
有一陣子,我工作的單位發生了一連串的不幸事件:一個星期天還跟我打招呼的高級主管,在某一天中午應酬回來之後,就沒有人看見他。他被發現時,倒在男廁裡,已經回天乏術。另外一位高級主管,一個月前還中氣十足地與我談他的理想與未來的計劃,卻驟然發現肝癌已到末期,在一個月後過世了。
有時我覺得我們像是拿破崙時代那些排列成整齊隊伍前進的步兵,朝遠方看不見的敵人前進,敵人的槍彈不斷地掃過來,不幸被命中的人倒地了,其他的人繼續前進,直到被倒為止。
即使是幸運者,在三十歲之後,也逐漸察覺“體力漸衰”的事實。
生命的無常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讓人不得不樂觀。如果生命無限,沒有人會珍惜。
如果你一直振乏力,只是人生觀出了問題,那麼很多人可以勸你:只要你想變好,你可以當機立斷。人生是不樂觀白不樂觀的事情,是一桌良莠不齊的宴席,終要散場;你可以揀好的吃,不用盡揀壞的吃,還怪宴席不豐富。
我們要談的是,如果你一直很沮喪,這個沮喪來自哪裡?心理還是身體?
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被察覺,身體如何影響心理,則是我們忽略的。有時我會覺得沮喪得不得了,想強迫自己怎麼樂觀進取都沒有用,一件平常會一笑置之的小小事情,在某個時刻會變得很嚴重。
身體狀況會影響心理健康,這是我們常忽略的事實。
在我怎麼安自己都
到乏力時,通常都是身體的問題:我累了,或者是下雨了,筋骨痠痛的
病又犯了,使得我情緒好不起來。
還有些原因是找不到的。我曾經看過一個美國的心理學報告,說月圓時人類的情緒會特別焦躁(這和狼人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報告指出,陰雨連綿時自殺率特別高;女的“經前緊張症候群”則是老早就被承認的事實。
對症下藥,治躁鬱《躁鬱之心》是一位
神病學系教授傑米森博士所寫的。她之所以能名列美國最佳的
神科醫師和躁鬱症權威,是因她從少女時期就與躁鬱症搏鬥。這些
神疾病仍是附在基因上來的,她不願意有躁鬱症,也不想自殺,但是她的疾病在發作時,會使她對自己完全失去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