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孔方兄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鑄幣裡不單單要有銅、錫,還要部分鉛。”三種合金可比兩種合金的配製要困難,而且這比例,究竟該是多少為妙?趙無恤也不是很懂,將詢問的目光看向了陪同他過來的計僑,這可是個數錢數了大半輩子的計吏,對周、晉、齊等國的錢幣鑄造比例也略有所知。
計僑輕咳一聲,翻出了準備已久的一本小冊子,這是趙無恤讓人裝訂好以後。送予他做筆記用的。
“周、鄭空布的合金為:銅6成,鉛3成,錫1成…”趙無恤微微頷,這應該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青銅錢的合金組成,周室雖然鑄造“大泉當千”來斂財,鄭國雖然以朝晉暮楚而臭名遠揚,但在貨幣的配比上還是聽有良心的。
計僑繼續念道:“晉國尖足布的合金為:銅4成半,鉛5成,錫半成…”話音剛末,倒是把趙無恤嚇了一跳:“銅居然比鉛還少。如此晉國的尖足布豈不是很輕脆?”計僑不由苦笑,他最清楚其中緣故了,其實晉國最初是仿製周室造空布的,布幣取代了貝殼。它的行成功使晉國商業更加達。商業的達對貨幣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它出現不久就成為晉國市肆中的主幣,但不久其缺點便暴了。
因體積大購買力高,小額支付無法應用,在當時生產增加、物價下降的情況下,貧民百姓深錢重之苦。所以不久便產生了小型“尖足布”或者說是種“輕錢”其重量只有空布的三分之一,足部作燕尾狀,因有尖足之稱。
但恰恰因為較輕,這給予攜帶者很大的方便,故而大家都樂於使用。此時鑄造“尖足布”的地方有邯鄲、晉陽、朝歌、安邑、平陽等處,各卿大夫私下鑄造的幣形制又有細微差別。
但如此一來,公室行的空布便遭到了巨大排擠,鑄造越來越少,通越來越困難。晉公室沒有注意過鑄幣權,失去後也未加以重視,結果財政便歸於六卿。
這和魯國的情況類似,魯侯和三桓不懂經濟,所以傻不拉幾地在增加稅收稅率上動腦筋,卻從未想過要行貨幣,於是便被齊國刀幣滲透了,這也給了趙無恤獲取魯國鑄幣權的良機。
竊其國,先竊其財,再竊其政!
回到晉國的錢幣上,也因為由卿族分別鑄造,各家為了讓自己的錢排擠別家的錢,便都往節省成本上使勁,所以價格高的銅比例越來越低,價格賤的鉛比例越來越高,就成了如今這個奇葩的比例。
就計僑本人而言,他對現下的晉國錢幣是極其不滿的:尖足布所用的銅料含鉛過多,缺乏彈,受力能力差,幣身輕薄,所以在國際大額貿易裡,外國的商人寧可使用夠分量的齊刀。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趙無恤記得到了戰國時期,三晉的貨幣也是一團亂麻,其中趙國好像是仿照齊國用了刀幣?
“那齊刀的比例又是多少?”說起列國貨幣中的佼佼者,計僑眉飛舞:“齊刀很特別,它從管子時代起,便自始至終在文字、器形大小、風格上基本保持不變,合金為銅5成,鉛4成半,錫半成。”比起晉國尖布而言稍微良心了那麼一丁點,但其穩定和齊國強大的經濟能力,導致刀幣成為北方的主幣。
以齊國都城臨淄為中心,刀幣輻四面八方。現在在齊國、燕國、莒國、魯國、曹國、鮮虞、晉國的太行以東等地免費,這片廣大的地域可以稱之為“刀幣區”趙無恤想要做的,便是先讓西魯,然後是曹、魯退出刀幣區。
於是他在徵求工匠們的意見後,敲定了最終的比例:“吾等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齊人,銅五成半,鉛4成。錫半成便可。”西魯也缺銅,經不起揮霍啊,反正趙無恤覺得自己行的錢幣,其競爭力還是在形制和大小、面額上打主意。
末了。趙無恤又多口問了一句:“對了,楚國的蟻鼻錢呢?”
“銅7、鉛2、錫1…”趙無恤硬生生被噎住了,楚國雖然遭到吳國重創,但國力依然昌盛,境內富產銅錫。所以鑄幣不僅選料上乘,成較好,而且鑄工講究。
他心裡嘀咕道:“資源大國就是夠底氣,夠囂張,咱這種二十萬人不到的小家小戶可比不了。”不過無恤心裡也在癢癢,黑鐵時代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什麼時候自己才能擁有一座大銅山啊!
…
比例的問題解決了,鳧氏拿著計僑開給他的單子,興沖沖地跑去府庫領取已經冶煉成錠的銅、錫、鉛,配置金。而段氏則繼續圍著趙無恤。彙報自己打算如何鑄造。
各國錢形不同,其鑄錢工藝也不相同,但大抵不脫離陶範鑄法,和石範鑄法兩種。
“小人兩者兼會,當然,是之前製作禮器時學的,但萬變不離其宗旨,不知鑄造出的錢幣需要多重?”趙無恤思索了一下,想起了秦國的半兩錢,但隨即又想起晉國的大布被輕布淘汰的慘重悲劇。於是決定,還是一步到位算了。
“我要鑄兩種,大錢一兩,小錢五銖。”所謂的一兩。其實是二十四銖,一銖為二十四分之一週兩,也就是後世的o。65克。所以一兩大概是後世的16克左右,僅僅比晉國尖足布重一點,勉強能和重達二兩的齊刀競爭,五銖則是4左右。作為小面額的貨幣通…
無恤現在也保不準哪一種更適用,先都造出來放到市肆上一試究竟在說!
他當然想像後世的鑄幣一樣,直接標明價值,什麼1分,5分,1角,1圓之類的,官府定多少就是多少,鑄造一枚價值一千斤,其實只有幾銖的貨幣換取一塊黃金,那該多啊!
然而這是痴人說夢,他連魯國的政權都尚未掌握,更何況天下幾十個邦國,商賈和卿大夫們都是機靈鬼,誰比誰傻?還會用大量的貨物來換取你小分量大面額的銅幣?當年周景王大面額”大泉當千“貨幣行失敗的前車之覆猶在眼前,連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趙無恤憑什麼能輕鬆做到?
在鑄幣的口碑打響前,在能夠控制全天下經濟命脈前,這種一本萬利的事情就別想了,還是老老實實走歷史捷徑罷。
之後,段氏嫻地按照趙無恤展示的那張紙上的錢幣形制,在硬泥上輕輕劃了幾下,便原模原樣地臨摹出來了。
“這種大小和厚度的話,鑄造的出來錢幣是一兩。”然後他又尋了另一個泥範,又雕出了五銖的錢範來,請趙無恤觀之。
這一看,就看出不對來了。
“一個範只有一枚錢幣?”段氏愣了:“以往鑄造銅貝皆是如此,據說晉國鑄造尖足布也是如此的。”無恤覺得不妥:“你這麼效率太低了,這種外圓內方的圜錢不用像刀幣和大泉布那麼大,一個陶範鑄造十枚完全可行,還可以連續使用。”段氏一試果然如此,不由拍著腦袋說自己太笨,從效率上看,鑄造圜錢果然是最容易的,這也是圜錢的優勢之一。…金的比例已定,陶範也6續做出,當天傍晚,在熱氣騰騰的鑄造工坊裡,趙無恤便看到了新鮮出爐的新鑄幣。
澤為亮金,因為含鉛,略微有些灰,形制為圓圓的外形,中間是一個方孔,錢幣還有凸起的外郭,正面文“趙氏一兩”或“趙氏五銖”四字。
計僑皺著眉瞧了半響,卻不得不承認,這種從來沒見過的幣形的確越看越順眼。
而趙無恤則面帶微笑,朝這種能帶給自己親切的貨幣雛形打了個招呼:“久違了,孔方兄!”(未完待續。)ps:謝書友打瞌睡的水獺,迅,小齊文明奇蹟,只愛大亂鬥,飛龍大哥,書友1oo4212oo847863的打賞!謝各位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