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五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文二王明七王文惠太子四男:安皇后生鬱林王昭業;宮人許氏生海陵恭王昭文;陳氏生巴陵王昭秀;褚氏生桂陽王昭粲。

巴陵王昭秀,字懷尚,太子第三子也。永明中封曲江公,千五百戶。十年,為寧朔將軍、濟陽太守。鬱林即位,封臨海郡王,二千戶。隆昌元年,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延興元年,徵為車騎將軍,衛京師,以永嘉王昭粲代之。

明帝建武二年,通直常侍庾曇隆啟曰:“周定雒邑,天子置畿內之民;漢都咸陽,三輔為社稷之衛。中晉南遷,事移威弛,近郡名邦,多有國食。宋武創業,依擬古典,神州部內,不復別封。而孝武末年,分樹寵子,苟申私愛,有乖訓準。隆昌之元,特開母弟之貴,竊謂非古。聖明御宇,禮舊為先,畿內限斷,宜遵昔制,賜茅授土,一出外州。”詔付尚書詳議。其冬,改封昭秀為巴陵王。永泰元年見殺,年十六。

桂陽王昭粲,太子第四子也。鬱林立,以皇弟封永嘉郡王,南徐州刺史。延興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明帝立,以聞喜公遙欣為荊州,轉昭粲為右將軍,中書令。建武二年,改封桂陽王。四年,遷太常,將軍如故。永泰元年見殺,年八歲。

明帝十一男:敬皇后生東昏侯寶卷,江夏王寶玄,鄱陽王寶夤,和帝;殷貴嬪生巴陵隱王寶義,晉熙王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寶攸;許淑媛生桂陽王寶貞。餘皆早夭。

巴陵隱王寶義,字智勇,明帝長子也。本名明基。建武元年,為持節、都督揚南徐州軍事、前將軍、揚州刺史。封晉安郡王,三千戶。寶義少有廢疾,不堪出人間,故止加除授,仍以始安王遙光代之。轉寶義為右將軍,領兵置佐,鎮石頭。二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東昏即位,進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仗。永元元年,給班劍二十人。始安王遙光誅,為都督揚南徐二州軍事、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持節如故。東府被兵火,屋宇燒殘,帝方營宮殿,不暇修葺。寶義鎮西州。三年,進位司徒。和帝西臺建,以為侍中、司空,使持節、都督、刺史如故。梁王定京邑,宣德太后令以寶義為太尉,領司徒。詔雲:“不言之化,形於自遠。”時人皆雲此實錄也。梁受禪,封謝沐縣公,尋封巴陵郡王,奉齊後。天監中薨。

江夏王寶玄,字智深,明帝第三子也。建武元年,為徵虜將軍,領石頭戍事,封江夏郡王。仍出為持節、都督郢司二州軍事、西中郎將、郢州刺史。永泰元年,還為前將軍,領石頭戍事。未拜,東昏即位,進號鎮軍將軍。永元元年,又進車騎將軍,代晉安王寶義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軍事、南徐兗二州刺史,將軍如故。寶玄娶尚書令徐孝嗣女為妃,孝嗣被誅離絕,少帝送少姬二人與之,寶玄恨望,密有異計。明年,崔慧景舉兵,還至廣陵,遣使奉寶玄為主。寶玄斬其使,因是發將吏防城。帝遣馬軍主戚平、外監黃林夫助鎮京口。慧景將渡江,寶玄密與相應,殺司馬孔矜、典籤呂承緒及平、林夫,開門納慧景。使長史沈佚之、諮議柳憕分部軍眾,乘八扛輿,手執絳麾幡,隨慧景至京師,住東城,百姓多往投集。慧景敗,收得朝野投寶玄及慧景軍名,帝令燒之,曰:“江夏尚爾,豈復可罪餘人。”寶玄逃奔數乃出。帝召入後堂,以步鄣裹之,令群小數十人鳴鼓角馳繞其外,遣人謂寶玄曰:“汝近圍我亦如此。”少乃殺之。

廬陵王寶源,字智淵,明帝第五子也。建武元年,為北中郎將,鎮琅城,封廬陵郡王。遷右將軍,領石頭戍事,乃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後將軍、南兗州刺史。王敬則伏誅,徙寶源為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軍事、會稽太守,將軍如故。永元元年,進號安東將軍。和帝即位,以為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太守如故。未拜,中興二年薨。

鄱陽王寶夤,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建武初,封建安郡王。二年,為北中郎將,鎮琅城。明年,出為持節、都督江州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東昏即位,為使持節、都督郢司二州軍事、徵虜將軍、郢州刺史。尋進號前將軍。永元二年,徵為撫軍,領石頭戍事,未拜。三年,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石頭。其秋,雍州刺史張欣泰等謀起事於新亭,殺臺內諸主帥,事在《欣泰傳》。難作之,前南譙太守王靈秀奔往石頭,率城內將吏見力去車腳載寶夤向臺城,百姓數千人皆空手隨後,京邑騷亂。寶夤至杜姥宅,暗,城門閉,城上人之,眾棄寶夤逃走。寶夤逃亡三,戎服詣草市尉,尉馳以啟帝,帝寶夤入宮問之。寶夤涕泣稱:“爾不知何人使上車,仍將去,制不自由。”帝笑,乃復爵位。和帝立,西臺以寶夤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軍事、衛將軍、南徐州刺史。少帝以為使持節、都督荊益寧雍梁南北秦七州軍事、荊州刺史,將軍如故。宣德太后臨朝,梁王為建安公,改封寶夤為鄱陽王。中興二年謀反,奔魏。

邵陵王寶攸,字智宣,明帝第九子也。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二年,改封。三年,為北中郎將,鎮琅城。永元元年,為持節、都督南北徐南兗青冀五州軍事、南兗州刺史,郎將如故。未拜,遷徵虜將軍,領石頭戍事。丹陽尹,戍事如故。陳顯達事平,出為持節、督江州軍事、左將軍、江州刺史。以本號還京師,授中軍將軍,秘書監。中興二年謀反,宣德太后令賜死。

晉熙王寶嵩,字智靖,明帝第十子也。永元二年,為冠軍將軍、丹陽尹。仍遷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軍事、南徐州刺史,將軍如故。中興元年,和帝以為中書令。明年,謀反伏誅。

桂陽王寶貞,明帝第十一子也。永元二年,為中護軍、北中郎將,領石頭戍事。中興二年謀反,伏誅。

史臣曰:《秋》書“鄭伯克段於鄢”兄弟之恩離,君臣之義正。夫逆順有勢,況親兼一體,道窮數盡,或容觸啄。而寶玄自尋干戈,欣受家難。曾不悟執柯所指,跗萼相從,以此而圖萬全,未知其彷彿也。

贊曰:文惠二王,于嗟夭殤。明子七國,終亦衰亡。

譯文文惠太子有四子:安皇后生鬱林王蕭昭業,宮人許氏生海陵恭王蕭昭文,陳氏生巴陵王蕭昭秀,褚氏生桂陽王蕭昭粲。

巴陵王蕭昭秀字懷尚,是文惠太子的第三子。永明年間,封為曲江公,食一千五百戶租稅。永明十午,任寧朔將軍、濟陸太守。鬱林王即位後,又被封為臨海郡王,食二千戶租稅。隆昌元年,受命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秦、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延興元年,徵拜為車騎將軍,受命護衛京師,而以永嘉王蕭昭粲代理他原先的職務。

明帝建武二年,通直常侍庾曇隆上奏說:“周定都雛旦後,天子設置畿輔以管轄京城地區的百姓;漢朝定都咸陽,設置三輔作為國家的保衛。中晉南遷,國事變化威勢鬆弛,近郡名邦之內,多有皇親國戚的食邑。宋武帝創業,依照摹擬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國家內部,不再分封給別人。而孝武帝末年,卻分封食邑以寵愛其子,草率地表示了私人的愛心,卻違背了典章制度的準則。隆昌之始,尤其開創了貴重母弟的先例,我認為這都不是遵守古制。聖明的君王駕御海內,應當以遵循舊禮制度為先,京都畿輔的劃界,應當遵守古代的體制,若分封土地,都要分給外部州郡。”有詔將庾曇隆的奏章給尚書檯詳細討論。這年冬天,改封蕭昭秀為巴陵王。他於永泰元年被殺,時年十六歲。

桂陽王蕭昭粲,是文惠太子的第四子。鬱林王即位,因為是皇弟而被封為永嘉郡王,南徐州刺史。延興元年,出任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秦、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明帝即位,想讓間喜公蕭遙欣作荊州刺史,便將蕭昭粲轉官為右將軍、中書令。建武二年,又改封他為桂陽王。建武四年,升任為太常,將軍職銜照舊。蕭昭粲於永泰元年被殺,年齡八歲。

明帝有十一子:敬皇后生東昏侯蕭實卷、江夏王蕭賓玄、鄱陽王蕭寶夤、和帝蕭寶融;殷貴嬪生巴陵隱王蕭寶義、晉熙王蕭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蕭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蕭寶攸;許淑媛生桂陽王蕭寶貞。其餘的兒子很早便天夭了。

巴陵隱王蕭寶義字智勇,是明帝的長子,本名明基。建武元年任持節,都督揚州、南徐州軍事,前將軍,揚州刺史。受封為晉安郡王,食三千戶稅賦。蕭寶義很小便患有殘疾,不能在人群中出入行動,所以衹拜授官職,而以始安王蕭遙光代理其職權。又將蕭寶義轉官為右將軍,統領兵卒,設置輔佐官員,鎮守石頭城。建武二年,出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束昏侯即位,晉升為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賜給扶相一人。永元元年,又給予佩班劍的扈從二十人。始安王蕭遙光被誅殺後,蕭寶義又任都督揚州、南徐州軍事,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持節照舊。治所東府城遭受兵火,房屋被燒得殘破不堪,當時東昏侯正營建宮殿,無暇修葺東府,於是蕭寶義便坐鎮西州。永元三年,晉升為司徒。和帝在江陵即位,以蕭實義為侍中、司空,而照舊是使持節、都督二州軍事、揚州刺史。梁王蕭衍平定京邑,宣德太后令以蕭賓義為太尉,領司徒。詔書說:“不用言辭的化,其形跡來自高遠之處。”時人都說這是確切的記錄。接受禪讓之後,封蕭宜盞為謝沐縣公,不久又封為巴陵郡王,奉養變室後人。天監年間去世。

江夏王蕭寶玄字智深,是齊明帝的第三個兒子。建武元年,為徵虜將軍,兼領石頭戍的防衛事宜,被封為江夏郡王。後出任為持節,都督郢、司二州軍事,西中郎將,郢州刺史。永泰元年,又回任為前將軍,領石頭戍鎮守事。尚未拜官授職,東昏侯即位,又進號為鎮軍將軍。永元元年,又晉升為車騎將軍,代晉安王蕭寶義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軍事,南徐州、兗州二州刺吏,照舊是車騎將軍。

蕭實玄娶尚書令徐孝嗣的女兒為妃子,徐孝嗣被殺後,兩人被迫分離,斷絕關係。柬昏侯送給蕭實玄兩位年輕的女子,但蕭寶玄非常怨恨他,心中暗存異志。第二年,崔慧景起兵,回到廣陵,派使者遵奉蕭寶玄為君。蕭寶玄斬了來使,趁此機會發派將吏防衛城池。東昏侯也派遣馬軍主戚平、外監黃林夫協助鎮守京口。崔慧景將要渡江,蕭寶玄暗中與他相呼應,殺死司馬孔矜、典籤呂承緒以及戚平、黃林夫,開門接崔慧景。並派長史沈佚之、諮議柳愷分別帶領部分軍眾,乘坐八抬大轎,手拿紅指揮旗,隨同崔慧景來到京都,駐紮在柬城,有很多百姓前去投奔他們。崔慧景兵敗後,束昏侯獲得了朝野之人投奔蕭寶玄及崔慧景的名單,便下令燒燬,說:“江夏王尚且如此,怎能夠再去處罰其他的人呢!”蕭寶玄逃亡躲避了好幾天後才面。柬昏侯召見他進入後殿,用帳幕圍住他,命令幾十名下人敲著鼓吹著號,繞著帳幕奔跑,並派人對蕭寶玄說:“你最近也是這樣地圍困我。”沒過幾天便把蕭寶玄殺了。

廬陵王蕭寶源字智淵,是明帝第五個兒子。建武元年,任北中郎將,鎮守琅城,封為廬陵郡王。升為右將軍,統領石頭防守事宜。並出任使持節,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後將軍,南兗州刺史。王敬則被誅殺,調任蕭寶源為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軍事,會稽太守,將軍照舊。永元元年,進號為安東將軍。和帝即位,以蕭寶源為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與太守的職務照舊。尚未拜官授職,便於中興二年去世。

鄱陽王蕭實夤字智亮,是明帝第六子。建武初年封建安郡王。建武二年為北中郎將,鎮守琅城。過了一年,出任為持節、都督江州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柬昏侯即位、蕭實夤任使持節,都督郢、司二州軍事,徵虜將軍,郢州刺史。不久又進號為前將軍。永元二年,徵召為撫軍,兼領石頭戍事務,但未拜職受命。永元三年,任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守石頭戍。

這年秋天,雍州刺史張欣泰等密謀在新亭起事,殺死城中的幾位主帥,詳情記錄在《張欣泰傳》內。發難的這天,前南譙郡太守王靈秀跑到石頭戍,率領城中的將吏和現有的兵力,去掉轅馬,用人力推著裝載著蕭寶夤的車子向城進發,有數千百姓空手跟隨在後面,整個京城都騷動起來。蕭寶夤等來到杜姥宅,天已經很晚了,城門已經關閉,城上的兵士用箭他們,眾人拋下蕭寶夤逃跑了。蕭寶夤逃亡三天後,穿著軍服去見草市尉,尉官急忙向東昏侯報告,束昏堡把蕭置董接進宮中詢問他。蘆宜魚著淚說:“那天不知是誰硬著我上車,我想要離開,卻受到挾制,身不由己。”東昏侯笑了,恢復了他的官爵職位。

和帝即位,西臺以藐宜魚為使持節,都督畝徐、兗二州軍事,衛將軍,南徐州刺史。而少帝任命他為使持節,都督荊、益、寧、雍、梁、南臺、王遠七州軍事,荊州刺史,衛將軍職照舊。宣德太后臨朝視政,梁王蕭塹為建室公,改封蘊寶夤為鄱陽王。中興二年,因謀反而被誅殺。

邵陵王蕭賓攸字智宣,是明帝第九子。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建武二年改封。建武三年為北中郎將,鎮守琅城.永元元年,又任持節,都督南徐、北徐、南兗、青、冀五州軍事,南兗州刺史,照售是北中郎將。還未拜授,又升為徵虜將軍,兼領石頭戍事.又為丹楊尹,照舊領石頭戍事。陳顯達事件被平息後,蕭實攸出任持節、都督江州軍事、左將軍、江州刺史。以原徵虜將軍的稱號回到京都,被授命為中軍將軍,秘書監。中興二年,參與謀反,宣德太后下令賜死。

晉熙王蕭寶嵩字智靖,是明帝第十子。永元二年,為冠軍將軍、丹楊縣尹。又升任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軍事,南徐州刺史,將軍稱號照舊。中興元年,和帝以他作中書令。第二年,因謀反被誅殺。

桂陽王蕭寶貞,是明帝第十一子。永元二年,為中護車、北中郎將,兼領石頭事務。中興二年,因謀反而被殺。

史臣曰:《秋》寫“鄭伯克段於鄢”表示兄弟的情誼已斷絕,而君臣的恩義才是本。大凡事物的逆順都有一定的情勢,何況君勢與親情兼容成一體,如果強行違背它,便會窮途末路,氣數殆盡,陷入羝羊觸藩、黃鳥啄谷的進退兩難的境地。而蕭寶玄卻因為家室之雞而在兄弟之間擇取了兵戎相見的道路,他不明白夫間婚姻關係與兄弟間跗萼相從的關係哪種更為親密,並因此而謀取保存自身的萬全之策,真不知道他是如何考慮的。

贊曰:文惠太子的兩位王子,可嘆很早便夭折了。明帝的七位王廣,最終也衰敗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