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火紅的漢陽忐忑的杜月笙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ps:這是很久前的存稿,上傳前猶豫了十幾分鍾,心中忐忑,害怕希望,害怕辜負,害怕…我肯定被人問候很多次了,誰叫我是個不負責任的人呢?有時也狠自己的。、、這次,至少更新10章,不然自己剁手指!
以下是——儘管昨在酒店套房裡已經遠眺過漢陽工業區,對漢陽鐵廠有了整體的印象,總不如身臨其境來得深刻些。
走入漢陽,杜月笙的心就噗通噗通地跳個不停,這次他終於大開眼界。他坐在通勤車上臉漲紅,身體隱約能覺到鐵廠傳來的炙熱,風吹進車窗時才覺到一絲清涼,好讓他稍微清醒一會。
他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高爐,腦子裡還停留著鐵水出爐時那壯觀的畫面,覺太神奇了,鐵水從裡面出來凝固成塊,源源不斷,不停地噬著礦石焦炭。
這座城市有著和上海灘不同的力量——工業。虞洽卿自認為見過識廣,也不得不為漢陽鐵廠的發展之快驚訝。
他們剛剛看到的是竣工不久的第5號高爐,容積近1000立方,是當前世界最大的高爐,年產生鐵80萬噸,相當於1918年以前本全國鋼鐵產量總和!
絕對是高大上,沒有比它更大的高爐了。
技術來自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商——伯利恆鋼鐵公司,1000立方的容積,這個數字當初項目籌劃的時候司徒南一度擔心。如此龐大的設計容量連美國人驚訝中國人的冒險神。因為美國本土都沒有建成。伯利恆鋼鐵公司其實是拿這個項目做實驗。
實驗成功,世界最大的高爐在中國建成,伯利恆鋼鐵公司備受鼓舞,為了應對需求越來越大的美國鋼鐵市場,他們毫不猶豫複製第二座第三座類似的高爐,直到後來二戰結束後才出現超過1500立方的高爐。
5號高爐在漢陽建成後,本八幡制鐵也羨慕並且著急,因為漢陽鐵廠已經趕上並超過八幡制鐵廠。成為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體。
著急的本人也要上馬新高爐,他們咬牙也要上。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政府從清公司手中收回了大冶鐵礦,如今本人已經不能從大冶鐵礦得到鐵礦砂了,當初被肢解的漢冶萍公司完整地回到了中國人手中。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只要發力就能取得成效,漢陽鐵廠就是其中的典範,本資源匱乏,他們羨慕嫉妒恨就不難理解了。
“沒想到本人下的東西也得吐出來啊!”虞洽卿坐在杜月笙身旁嘆了一聲。見杜月笙有些不解,便向他解釋背後的緣由。
當初漢冶萍破落時美華公司只買下鐵廠和萍鄉煤礦。漢冶萍公司因欠了清公司的債務不得不用鐵礦砂來償還,大冶鐵礦則在本人手中。
北伐後形勢改變,漢陽鐵廠成了國家重點工程,政府就強硬收回了大冶鐵礦,大冶重新成為漢陽鐵廠的一部分。
背後的鬥爭故事引起杜月笙的興趣,他有些不解問:“那本人豈不是虧大了?”
“這倒沒,清公司雖然失去了大冶鐵礦,不過也得到了補償,每年能從漢陽鐵廠購買生鐵,直到還清大冶鐵礦所欠方的債務。本人直接得到生鐵不用把鐵礦砂運回本土,反而節約了不少成本。”虞洽卿搖搖頭,心想圍繞著漢冶萍,美華公司和清公司背後的三菱、三井財團另有易也說不定,這裡面還牽涉到南華,本從南洋進口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都繞不開美華公司。
據說大冶鐵礦回到漢陽鐵廠後,南華也放開向本出口石油橡膠等資源的限制。這背後的故事虞洽卿不太清楚,面對杜月笙的疑問,虞洽卿不好說得太深。以杜月笙的地位,似乎還不夠格知道美華財團的秘密。
“原來如此,這生意雙方都沒吃虧。”杜月笙道。
“從長遠來說,斬斷了本控制漢冶萍的手,為漢陽鐵廠發展掃清障礙,不比再受制於人。”虞洽卿評價道,很是讚賞漢陽鐵廠,5號高爐投產不到兩個月,憑藉強大的生產能力很快就完成了清公司的合同。
說到這,虞洽卿有些動,嘆道:“這個5號高爐年產生鐵80萬噸,漢陽鐵廠能年產鋼鐵超過百萬噸大半都靠它。
鐵廠是真正的大事業啊,在這美華可謂不餘遺力,加上南邊廣州的鐵廠,嗯,南京那邊的馬鞍山鋼鐵投產也就還有兩三年,也快了,全中國加起來一百幾十萬噸的鋼鐵產量不比本少了。”杜月笙聽了心裡一突,聽著虞洽卿的分析,震撼之餘也有些緊張,突然想到了一句話——鋼鐵即國家。
這話常出現在報紙上。照虞洽卿的說法,漢陽鐵廠產那麼多鋼鐵,武漢政府骨頭越來越硬了?敢和洋人掰手腕了?
嗯,好像是這樣。國內局勢發展肯定是好的,不然自己和青幫的子就不會越發難過了。
杜月笙鬱悶地想到。
又聽到虞洽卿道:“宋子文敢從洋人那收回海關,提高關稅,打擊租界走私,國內鋼鐵工業和軍工業快速發展給了他底氣。”虞洽卿看了杜月笙一眼,語氣停頓了一下,勸道:“三鑫公司的生意,能斷還是斷了吧?早斷比晚斷好,免得人家將來記恨你。”杜月笙微微瞪大眼睛,張嘴想說什麼,嘴皮動了動,卻沒說出來,長長地嘆了口氣。
青幫之所以得勢,得益於上海的特殊位置。在租界,除了洋人。就數青幫了。他杜月笙靠什麼發家。還不是鴉片?
租界表面上是菸的。實際卻不然,杜月笙身在租界,自然不太擔心致公黨一時半會手租界,不過沒有內地市場,黃浦江上還有稅警團巡邏艇,三鑫公司的生意差了很多。
杜月笙家底豐厚,還熬得住,怕就怕人家將來清算你啊。虞洽卿的話算是說到杜月笙心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