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旅歐青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然!”司徒南笑著點點頭。劉文一跟他姐夫李仁橋一個樣,典型的科技工作者,人很單純,只痴於自己的研究,和這些人相處非常直接快,不必勞心勞力。
“那太好了,我要告訴我的同學們!”劉文一握著拳頭道。
在洛杉磯的時候,他曾經到比華利山莊的威廉莊園做客,所以也認識司徒南,知道這個隨和的大哥哥主宰著幾家大公司,絕對有實力為自己的實驗提供充足的經費。
“你的組員?”司徒南有些疑惑。
“是這樣的,柏林大學除了我,還有一些華人學子,他們也對這方面研究很興趣。我和幾位在法國英國的同學商量後,成立了一個學習小組,定期聚會,共同探討學到的知識,共同進步。我們都準備幹出一番成績,讓外國人看看,我們也是行的。”劉文一介紹道。他的話引起了司徒南的興趣,看著一臉興奮的劉文一別有深意,劉文一能把華人知識分子聚集起來,真是太好了,雖然當事人還不自知其中的影響,只是志同道合的聯繫起來。
“你平時沒少拿自己的錢搞這些吧?”司徒南笑道。劉家在南華也算叫得出名號的家族,劉文一手裡也算寬裕,不然要把其他華人學子聚集在一起,可不容易。
“嗯。”劉文一點點頭,不好意思地看了司徒南一眼,沒想到被對方一眼就看出來了。
“你給我說說,這旅歐的華人青年的情況。”司徒南鼓勵道,不放過任何一個網絡人才的機會。特別是能出國留學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可造之材,放過了就可惜了。
“他們很多都是從祖國來的,旅法勤工儉學互助小組為他們提供了不少幫助。像我這樣的還算比較幸運,衣食無憂,可以安心上學,而其他同學就要辛苦一點,有時要去工作養活自己,然後出時間到學校進修。
旅歐的華人青年人數估計有上千人吧!分佈在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德國的生活費用比較低廉,最近不少學生都從法國趕到德,我的組員有幾個就是從法國過來的。”劉文一介紹道。
司徒南聯想到:旅歐的華人學子正在度過崢嶸的青,估計跟前幾年,經歷過巴黎和會一戰華工也有關係。
新文化運動後,民主科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留學外國,尋找救國救亡的方法,而世界中心歐洲自然成為他們的首選。
南華招收了幾萬人華工,獲益匪淺,現在也是收穫這些學子的時候了。司徒南暗暗打定主意。
“我想,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會像你們一樣安心讀書,學習先進知識吧?”司徒南笑問道。
“這個怎麼說呢?”劉文一點點頭,深有觸道“這幾各月來他們天天在吵,有些人主張學習蘇聯,經常在集會中宣傳革命口號,他們定期展開學習班,聽說還有蘇聯來的老師教導他們。
也有些不少人持反對意見,好像是親近國民黨或者致公黨的,甚至是無政府主義者,反正一碰頭,就沒少爭吵。
還有另外一些,就是像我這樣最政治不關心的人。我參加過一次集會,覺得沒意思,後來就聯絡了一些專心學習科學知識的同學,彼此聯絡,學習所得。大家都希望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現在基本上就這幾個圈子,好像各自走各自的路。”
“這很正常,人以群分,就像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一樣,都是社會需要的。所謂好壞,有時候只是立場不同而產生的偏見而已。”司徒南笑道。
通過劉文一的話,他大致瞭解旅歐的學子的基本情況。
“對了,他們是如何評價南華的?”司徒南饒有興趣道。
劉文一想了一下,有道:“各有偏頗,大部分人對南華有興趣的,最近南華在德國招工,不少同學跑去應聘,去了南華工作了。”
“你的意見呢?”司徒南笑問道。
“我很簡單。我希望能為南華工業建設出份力,畢竟我家在那裡。我相的同學他們也有過去南華的意願,南華的工業建設讓他們很受鼓舞,他們希望能發揮所學。
當然,也有人認為南華是外國,不是他們的,他們要把自己奉獻給祖國,所以更多地偏向去廣州或者上海。”劉文一道。
“很好!年輕人就是要有這股神,無論選擇怎樣的路,只要有益於國家民族,都是值得鼓勵的。”司徒南讚道。
樣子有些老氣橫秋,不過考慮道他的地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從劉文一身上,司徒南受到這些新青年的赤子之心,有理想,朝氣蓬,跟百年後,因為種種原因出洋留學的青年不大一樣,神上會更純粹一些。
“南華和德國有大量的合作項目,非常需要像有知識的華人青年,你能把他們組織起來,這很好。
希望你引導更多的同學加入進來,學以致用,將來無論是留在南華還是回到祖國,經過歷練後,都是拔尖的人才。我回頭跟美華基金會說說,讓他們給你們提供幫助,無論是求學還是就業,都讓你們有所依靠。”司徒南又笑道,分明是教唆劉文一為南華拉攏人才。
現在南華教育部沒有餘力進行這項工作,所以只能落入了跟威廉資金會功能相似的美華基金會身上了。
劉文一很高興,搞技術研究是需要大量資金,有了美華基金會的資助,他們能幫助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學,也可以進行相關的技術研究。
興高采烈的劉文一還不知道,司徒南有意鍛鍊他的組織才能,不僅要求他掌握充足的知識,還要求他掌握大量技術人才。
隨後,司徒南派人調查旅歐華人學生的情況,基本上跟劉文一說的差不多。
司徒南在柏林大學逗留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天,不過卻見到了一個讓他刻骨銘心的人。
在某個週末的下午,在柏林大學的某個陽光淡淡的咖啡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