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應急手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為在全球範圍內都沒有足夠實力的潛在對手,所以在戰後,中國海軍對攻擊型核潛艇的需求並不強烈。
當然,這並不表示攻擊型核潛艇不重要。
在確定首先把核動力裝置用於潛艇之後,中國海軍就開始做相關的戰術理論研究,並且得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結論,即核動力裝置能夠賦予潛艇極強的生存能力,能把潛艇的作戰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也就是說,攻擊型核潛艇擁有比常規潛艇強大得多的戰鬥力。
對中國海軍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雖然在大戰期間,最出名的潛艇部隊屬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但是中國海軍潛艇部隊所取得的戰績絲毫不差,甚至全面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狼群”據戰後公佈的資料,中國海軍的潛艇在大戰期間總共擊沉了敵對國的一萬二千多艘艦船,戰績達到了二千六百萬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在大戰期間,只擊沉了一萬餘艘艦船,戰績不到兩千萬噸。
由此可見,潛艇在中國海軍中也擁有很高的地位。
只是相對而言,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並不那麼引人矚目。主要就是,中國海軍的真正主力是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主力是潛艇,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狼群”更受關注。
說白了,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並不亞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只是被中國海軍強大的水面艦隊給遮蓋住了。
事實上,如果按照戰果換比計算,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優勢更加明顯。
這就是,在大戰期間,中國海軍總共損失了二百四十七艘潛艇,其總排水量不到五十萬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損失了近六百艘潛艇,總排水量接近一百萬噸,德軍潛艇的戰果換比還不到中國潛艇的一半。
顯然,中國海軍擁有一支極為強大的潛艇部隊。
問題是,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德沒有立即決裂,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受水面艦隊拖累。本不可能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海軍對抗,即便在北大西洋、甚至在北海。德軍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也就是說,大戰結束之後,中國海軍本就沒有值得稱道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海軍自然不需要足夠強大的潛艇了。
說白了,就算沒有潛艇,中國海軍的反潛力量,也足夠壓制住任何一個對手。而中國海軍的強大攻擊力,能夠把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封鎖在港口裡面,對任何一個國家實施全面的戰略封鎖,也就沒有讓潛艇發揮作用的戰場了。
結果就是,從一開始,中國海軍就把重點放在了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也就是戰略型核潛艇。
只是,這條道路並不平坦。
進入深入研究之後,中國海軍不得不承認,在設計建造戰略型核潛艇之前。最好建造幾艘攻擊型核潛艇。
主要就是,藉此掌握建造核潛艇所必須的基礎技術,特別是工業技術。
當然,也能由此鍛煉出一批建造核潛艇的工程技術人員。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攻擊型核潛艇來檢驗核動力裝置的能,以及對潛艇戰術所產生的影響。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是攻擊型核潛艇,而不是戰略核潛艇。
一九五三年初。顧祝同就批准了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的建造計劃。
要知道,這個時候,潛艇用核動力裝置還在研製之中呢。承擔研製工作的四川核物理研究中心只給出了略的設計指標與尺寸數據。海軍就憑藉這些有限的信息,啟動了核潛艇的建造工程。
當然。主要原因是,顧祝同的參謀長主席任期即將屆滿。
接替顧祝同擔任主席的是陸軍參謀長張文淵大將,然後是空軍參謀長駱崇明大將,等到四年之後,顧祝同還是不是海軍參謀長都是個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不趕在顧祝同出實權之前啟動的話,核潛艇項目就很有可能半路下馬,至少也會拖延數年之久。顯然,中國海軍承受不住如此大的損失。
當然,這是一艘試驗質的核潛艇。
只是,在建成之後,卻改變了海軍的面貌。
這艘潛艇被命名為“三葉蟲”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