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國防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同盟國首腦會晤結束之後,顧祝同沒有離開běi,而是按照馮承乾的吩咐,留下來參加國防部的籌備工作。
當時,劉伯恩下了死命令,國防部必須在戰爭結束之前成立,而且必須在兩個月內拿出詳細的組建方案,在六月底之前開始試運行,而其第一個任務就是對三軍的武器裝備情況做全面調查。
有趣的是,三軍司令都沒有親自參與籌備工作。
到四月初,顧祝同已經得知,馮承乾沒有留在青島的海軍療養院,在三月底就已經秘密回到běi。此外,吳鐵生與劉亞光也回到了běi。在四月初的時候,劉伯恩以準備參加曼谷首腦會晤為命離開了總統府。
顯然,這四位大人物去商量成立國防部的事情了。
顧祝同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海軍在即將成立的國防部爭取到更多的好處,即確保海軍在三軍中的地位。
可以說,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要知道,在阻撓建立國防部的努力失敗之後,陸軍肯定希望在國防部中占主導地位,而空軍也不會甘於人後。
忙到五月底,籌建國防部的工作總算是有了眉目。
這就是,三軍代表都認識到,國防部只是一個文職管理機構,即便掌握了軍隊中最重要的人事任免權與軍費分割權,也不具備指揮軍隊作戰的能力,因此必須建立一個以指揮作戰為主的軍事機構,而這就是總參謀部。
當然,細節上的問題依然存在。
比如,三軍代表都認為,總參謀部應該是一個與國防部平行的機構,並不受國防部的節制,但是zhèngfu代表卻認為。總參謀部不可能擁有與國防部平等的地位,最多隻能算得上是國防部的一個下設機構,必須受國防部節制。說得簡單一點,在平時,總參謀部只有制訂戰爭計劃與軍隊聯合訓練演習的權力,而到了戰爭時期,在得到了國防部的授權之後。總參謀部才有指揮軍隊作戰的權力。
在這件事情上,顧祝同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
這就是。正是他改變了立場,站在了zhèngfu這邊,才迫使陸軍與空軍妥協,而代表陸軍的張文淵與代表空軍的駱崇明都把顧祝同當成了叛徒,認為正是顧祝同的轉變,使軍隊的利益受到了極大損害。
要知道,這等於完全放棄了自主權。
當然。顧祝同的理由只有一個,即軍人必須放棄權力,更得通過制度使軍人不具備干預政治的權力,中國的政治環境才能得已改善,也才能夠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nzhu社會,並且不受野心家的威脅。
成立總參謀部的事情確定下來之後,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就是,有總參謀部,自然就應該有總參謀長,那麼由誰來擔任總參謀長呢?
雖然在和平時期。總參謀長只是一個虛職,基本上沒有實權,最多隻有建議權,但是總參謀長實質上是最高軍事統帥,在軍隊中肯定擁有最高的威望,而且在戰爭時期將代替總統指揮軍隊作戰。
甚至可以說,即便只是建議權,也有著十足的影響力。
原因很簡單。文職官員未必懂得如何管理軍隊,更不可能把握好軍隊的發展方向,而總參謀長則擁有這樣的能力。並且通過建議權來影響國防部長,從而對軍隊的建設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問題是。誰來擔任總參謀長?
顯然,陸海空三軍的任何一名將領擔任總參謀長,都會影響到軍種平衡,也就會引發軍內矛盾。
更重要的是,軍隊不是nzhu社會,不可能通過選舉產生。
討論到最後,三軍代表最終達成了一致,即在原則上,總參謀長由國防部長任命,而實際上則由三軍輪坐莊。更重要的是,不使用“總參謀長”這個稱呼,而是稱之為“參謀長會議主席”當然,這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就是,在軍事改革之後,三軍司令部都將撤消,僅保留參謀部,而三軍的實際最高指揮官都是參謀長。更重要的是,三軍參謀部都隸屬於總參謀部,並且由三軍參謀長組成總參謀部的參謀長會議。
既然是會議,就應該有主席。
這樣一來,參謀長會議主席就是實質上的總參謀長了。更重要的是,這個主席是三軍參謀長輪坐莊,也就不存在哪個軍種獨大的局面。
原則上,參謀長會議主席每兩年更換一次。
當然,這並不是硬規定。在必要的時候,總統做為軍隊的最高統帥,可以撤消與任命參謀長會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