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百九十章爾虞我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談判中涉及到科研人員的問題最為複雜。(找小說素材就到)當然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不是沒有。

在前往柏林之前顧祝同就從海軍情報處獲得了一份專門針對僱傭德籍科研人員薪酬與補償方式的件。

只是在談判開始的時候顧祝同沒有把這份件拿出來。

通過之前的談判顧祝同已經認識到如果直接提出僱傭科研人員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肯定會產生警覺。最壞的結果就是帝國當局拒絕派遣科研人員去中國工作而最好的結果也是要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時顧祝同首先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最大的問題著手。

這就是帝國本沒有能力償還鉅額的軍火貿易債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戰爭債務。

雖然雷德爾已經代表帝**方提出可以把部分軍事基地租借給中**隊以此來抵償戰爭債務但是顧祝同的態度並沒有動搖明確提出中國不會妨礙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的利益因此中國在歐洲周邊地區的軍事基地已經足夠應付任何規模的行動了沒有必要獲取更多的軍事基地。至於其他地區的軍事基地中**方更沒有類似的需求畢竟中**隊在除了歐洲之外的大部分地區都有足夠多的軍事基地而且這些地區的國家也樂意為中**隊提供軍事基地。

說白了德軍提供的軍事基地不足以抵償所有戰爭債務。

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只有剩下了一種選擇即轉讓科學技術。

問題是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可以轉讓的而且是中國需要的科學技術或者說是能夠讓中國拿出血本來購買的先進技術並不多。

說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技術優勢只是暫時的。*要知道。在經濟層面中德的差距已經拉開而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增加科研投入的方式來增強科技實力。

即便按照德意志第二帝國科學界的估計最多隻需要二十年中國就能在所有科研領域追、甚至是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沒有在戰後迅速復甦那麼本不可能跟中國在科研領域的前進步伐二十年之後雙方的差距就將迅速擴大。而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將因此喪失成為世界級強國的基礎。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要保護的不是先進技術。而是經濟。

這一點雙方都很清楚。

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在戰後恢復經濟發展就必須依靠中國特別是由中國提供的巨大援助以及中國的巨大市場。為此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必須在科技領域做出犧牲。顯然這是一個死循環。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保住了經濟。而喪失了科技領先優勢那麼其經濟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至少不可能超越中國也就不可能在綜合國力挑戰中國自然不可能與中國爭奪世界霸權。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死守先進技術那麼在戰爭結束後其經濟就將徹底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只能選擇保經濟。

說白了如果能夠保住經濟。那麼在戰後可以增大科研投入也就有機會在某些科技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談判進行到這個時候德方做出了讓步即答應用技術抵償戰爭債務。

也正是到這個時候顧祝同才明確提出中國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先進技術但是更需要完善這些技術的人才。

說白了當時中國需要的。[]都是一些還沒有達到實用標準、或者是還沒有在軍事與生產領域大規模實用的技術。也就是說這些技術存在很多缺陷需要完善與修補。也就需要從事相關項目的科研人員。

當然顧祝同不可能直接提出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研人員為中國服務。

以當時的情況。他只能說得更委婉一些即德方必須在提供先進技術的同時委派科研人員協助中方人員掌握相關技術。

顯然這四個合情合理的條件。

更重要的是德方談判代表並沒有猜出顧祝同的真實目的也就答應了下來。

直到這個時候顧祝同才拿出了由海軍情報處提供的那份資料即中方願意以德方委派的科研人員的薪酬為德方支付相應數額的補償金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這些科研人員得與中方簽署勞動合同。

事實這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要求。

既然要支付薪酬自然得簽署勞動合同只有合同才能夠保證德方派遣的科研人員在中國工作期間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

只是這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在於補償金額。

要知道對於缺錢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如果能夠獲得高額補償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

當然這就意味著需要派遣足夠優秀的科研人員去中國工作。

在得到了德方的正式答覆之後顧祝同一口氣羅列出了二十二項科研支援項目其中就包括核技術。

這個時候德方提高了警惕。

雖然當時顧祝同提出的另外二十一個科研項目也很關鍵比如獲取由寶馬公司研製的噴氣式發動機但是這些項目基本都屬於戰術質的即只能增強中**隊的戰術能力而無法提高中**隊的戰略能力。

顯然核技術就完全不一樣了。

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沒有研製出原子彈但是已經完成了原子彈雛形的製造工作而且對原子彈的威力有了初步瞭解哪怕這個瞭解並不是十分正確。也就是說帝**方已經知道原子彈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足以左右戰略均衡更能夠從本改變戰爭面貌而中國獲得了原子彈就等於中**隊的戰略打擊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中**隊的戰略打擊能力本來就強於德軍。

可以說如果中國提前研製出原子彈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本沒有機會與中國爭奪世界霸權了。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德意志第二帝國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在核技術援助中國。

可惜的是在經過了艱苦的談判之後特別是在顧祝同反覆強調這二十二項科技援助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項中國當局都不會簽署與之有關的任何協議也就不可能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經濟的援助結果德方、特別是帝**方不得不在核技術方援助做出讓步。

當然這還與一個因素有關。

這就是帝**方對核技術的認識依然很不全面。主要就是由帝**方主導的第一次核爆炸試驗以失敗收場。

可以說這次失敗的試驗直接左右了戰後的世界格局。

要知道如果不是這次試驗最終失敗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四八年初就製造出了世界第一枚原子彈。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核武器項目如果沒有獲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恐怕要到一九五零年才會取得成功。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獲得兩年的核壟斷優勢而在這兩年中不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宣告結束新的世界格局也將誕生。掌握了原子彈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即便在綜合國力仍然遠不如中國也至少能夠獲得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正是如此戰後才有人認為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改變了歷史。

當然這種錯誤的認識也直接導致帝**方、特別是軍方高層對原子彈的認識走向錯誤的極端即不認為原子彈能夠改變什麼。

這樣一來自然認為核技術算不是重要科技。

在德軍高級將領看來如果能夠通過核技術支援獲取一筆豐厚的彙報遠比把這項技術鎖在保險櫃裡划算得多。

此外德方做出這樣的讓步還與中國的情報機構有關。

據戰後披的消息早在一九四六年中國的情報機構就滲透到了德軍高層以各種方式來影響德軍對核武器的認識。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涉及到核武器的情報事件做了一次徹查發現了很多蛛絲馬跡。比如帝**方的核武器項目開支有很多不明之處大約有一億帝國金馬克的科研資金去向不明還有近一億的科研資金被用在了毫無意義的地方而核武器項目的總投資總共還不到十億帝國金馬克。也就是說這兩筆說不清道不明的資金就佔了總經費的百分之二十。顯然有人在經費做了手腳造成科研開支嚴重偏高最終由此導致核武器項目的開發進度嚴重放緩。除此之外帝國情報機構在調查中還發現負責組裝第一枚核爆炸裝置的科研人員中有數人涉嫌與中國情報機構有染而且其中肯定有兩人被中國情報機構策反。也就是說帝**方進行的那次失敗的核爆炸試驗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情報機構的傑作。

總而言之帝**方對核武器的認識嚴重不足。

由此顧祝同在柏林收穫了最重大的成果即當年年底就有一百二十七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物理學家與核武器工程師前往中國。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