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遭遇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雖然美軍的防禦部署漏百出但是攻打彭薩科拉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找小說素材就到)五月十一充當先鋒的第三陸戰師率先在貝米內特與美軍遭遇而且正是美軍第四十一裝甲師。只是當時出現在貝米內特的是該部隊的一個偵察連只有一百多名官兵而第三陸戰師派出的也是一個偵察連。
烈的戰鬥持續了數個小時最終雙方不約而同的撤離了戰場。
在這場小規模戰鬥中美軍沒有佔到半點便宜。主要就是第三陸戰師的裝甲力量得到了全面加強。
在古巴戰場顧祝同就嘗試對陸戰隊的編制進行調整並且在第二陸戰師做試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進軍馬蒂的戰鬥中得到全面加強的第二陸戰師發揮了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作用。
正是如此陸戰隊的編制改革得以順利推進。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所有主力陸戰師都完成了編制改革除了增強裝甲力量還組建了專門的裝甲部隊。
只是陸戰隊的整體實力並沒增強。
原因很簡單增強給主力陸戰師的裝甲部隊全部來自其他陸戰師因此陸戰隊的裝甲部隊總量並沒增加。
這樣一來在陸戰隊中主力陸戰師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主力部隊。
拿第三陸戰師來說該師擁有一個完整的裝甲旅而且在另外三個步兵旅中各有一個dúli裝甲營全師總共擁有近四百輛坦克且其中半數歸裝甲旅所有此外還有兩百多門反坦克突擊炮與兩百多門自行火炮。關鍵就是其裝甲旅的總體戰鬥力已經相當於美軍裝甲師的三分之二了。在作戰的時候裝甲旅還有權調動其他旅的裝甲營。[找小說素材就到]或者由師長把裝甲營指派給裝甲旅。這樣一來在必要的時候第三陸戰師能夠組建一支規模與戰鬥力都不亞於美軍裝甲師的裝甲部隊還能保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步兵部隊總體戰鬥力相當於美軍的一個裝甲師與一個步兵師之和。
可以說一個主力陸戰師就能單獨發起一場小規模裝甲作戰。
顯然第四十一裝甲師絕對不是第三陸戰師的對手。
拿兩個師的偵察連來說。第四十一裝甲師的偵察連一般有一個坦克排、一個摩步排與一個偵察排。坦克排一般有中型坦克五輛摩步排有三輛坦克與六輛半履帶式裝甲車。而偵察派排有三輛坦克與八輛輪式裝甲車。相比之下第三裝甲師的偵察連強大得多擁有一個裝備八輛中型坦克的坦克排、一個裝備八輛突擊炮的反坦克排、一個裝備四輛中型坦克與六輛履帶式裝甲車的摩步排、一個裝備四輛中型坦克與八輛裝甲車的偵察派、一個裝備八輛自行迫擊炮車的炮兵排、以及一個單獨的通信班而連部還有三輛裝甲指揮車其中一輛是連長的坐車。從規模看這已經相當於美軍的一個裝甲偵察營的全部裝甲力量了比美軍的偵察連強大得多。
在貝米內特的這場遭遇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第三陸戰師偵察連裡的反坦克排。
最初的時候美軍佔有很明顯的優勢主要是其“超級謝爾曼”的戰鬥力極為強大而中國海軍陸戰隊並沒獲得能夠與之匹敵的“東北虎”式中型坦克因此在坦克的戰鬥中美軍佔了些便宜。
只是美軍中沒有反坦克突擊炮。
在美軍認為能夠擊潰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偵察兵時埋伏在貝米內特西面的八輛反坦克突擊炮突然投入戰鬥。
結果就是美軍的四輛坦克在沒有搞清楚敵人在哪的時候就被擊毀了。*緊接著開始還在撤退的陸戰隊坦克殺了個回馬槍。而美軍的其他坦克則在想方設法的尋找那些埋伏在樹林裡的突擊炮。
等美軍意識到對手足夠強大的時候已經有半數以的坦克被擊毀。
關鍵時刻美軍的步兵發揮了作用。
可以說如果不是摩步排及時到達阻止了發起衝擊的中國坦克恐怕這個美軍偵察連將全軍覆沒。
只是在這場戰鬥中第三陸戰師的偵察連也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戰鬥中。有七輛坦克被擊中其中三輛徹底報廢另外四輛也嚴重損壞。突擊炮有有一輛被擊毀此外還有四輛裝甲車損壞。人員方面。有二十二名官兵陣亡還有近四十人受了重傷。
結果就是在美軍決定撤退的時候第三陸戰師的偵察連也選擇了撤退。
當時該偵察連並不知道貝米內特只有這一個美軍偵察連第四十一裝甲師的主力還在數十公里外的布魯頓。
這場戰鬥非常直接的反映出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坦克不夠強大特別是中型坦克。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陸戰隊並沒有自行研製坦克而是一直使用陸軍的坦克某些時候出資參與陸軍的坦克研製計劃。大戰期間陸戰隊則參與了陸軍幾乎所有坦克戰車的研製工作而且獲得了採購權。只是在新式裝備的研製中陸戰隊的權限在陸軍之後導致陸戰隊的採購權也在陸軍之後。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陸戰隊獲得的往往是已經過時的裝備。
整個大戰期間最先進的坦克戰車肯定是優先提供給陸軍。
某些時候陸戰隊還能得到先進坦克可是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能夠得到的只是被陸軍淘汰掉的裝備。更要命的是陸戰隊一直在擴軍而裝備的採購速度遠遠跟不所以很多時候不得不接收陸軍的二手貨。
當時陸戰隊的坦克戰車中有半數來自陸軍。
雖然這些坦克戰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養維護而且服役時間也不算長再使用十年也不是問題但是大戰期間坦克戰車的能新月異很多坦克在服役一年之後就會面對被淘汰的尷尬局面。
結果就是陸戰隊獲得的總是已經被淘汰、或者是即將被淘汰的坦克。
在戰場這個問題體現得極為嚴重。
比如當時陸戰隊的中型坦克以“獵豹”為主而這種坦克的能僅於德軍的四號坦克相當實際就是四號坦克的眾多中國中的一種能已經嚴重落後配備是七十毫米坦克炮而不是最新式的八十毫米坦克炮更不是威力強大的九十毫米坦克炮在與敵人的新式中型坦克比如“超級謝爾曼”戰的時候非常吃力往往要把距離縮短到八百米才能打穿對手的正面裝甲而“超級謝爾曼”能在兩千米外幹掉“獵豹”讓“獵豹”在很多時候都只能被動挨打。
更要命的是陸戰隊並不是很重視這些問題。
主要就是在登陸作戰中即便是能已經落後的坦克依然能夠輕而易舉的摧毀敵人的固定火力點。更重要的是在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的裝甲部隊都能夠得到艦隊與航空兵的支援。也就是說即便坦克的能稍微差一些也能夠依靠火力支援彌補甚至以此避免與敵人的坦克面對面的戰。在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的坦克充當的是佔領戰場的角而不是與敵人進行決戰。
此外陸戰隊的整體裝備水平較差還與正在縮減的軍費開支有關。
要知道當時陸軍已經停止採購新式坦克因此陸戰隊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能夠買到新式坦克。可惜的是陸戰隊在裁軍中不但沒有縮減兵力規模反而在擴大也就沒有足夠多的資金去採購新式裝備。為了維持規模龐大的作戰部隊陸戰隊甚至得主動要求獲得陸軍在裁軍中退下來的二手貨。
在這場戰鬥中第三陸戰師偵察應的主要問題就是坦克太差。
如果當時第三陸戰師裝備的是“東北虎”式中型坦克那麼戰鬥將會有另外一個結果。
連第三陸戰師裝備的都是已經被陸軍淘汰的坦克那麼其他陸戰師就可想而知了。
從某種意義講這也正是推動陸戰隊進行編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裝備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如果不在編制做章那麼陸戰隊將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將在戰場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幸的是在這個戰場作戰的不僅僅是陸戰隊。
事實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海軍陸戰隊擁有的裝備都算不先進但是卻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陸戰隊是最擅長協同作戰的部隊。
不管是在攻打島嶼的戰鬥中、還是在面向大陸的登陸作戰行動中中國海軍陸戰隊總是能夠與其他部隊協同作戰儘可能的利用其他部隊提供的支援在逆境中挑戰敵人並且獲得最終的勝利。
顯然這也正是陸戰隊的神。
任何一名陸戰隊官兵都知道從他們踏敵人海灘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得在逆境中作戰並且用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終的勝利。(。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