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百五十三章眾口紛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對於中**隊登陸美國本土的作戰意圖美軍下沒人懷疑只是在登陸時間、登陸地點與登陸規模美軍內部存在很大的分歧特別是在高級將領間幾乎每個將軍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不肯認同他人的觀點。[]在登陸時間美軍中有兩種差距非常大的看法。這就是一部分美軍將領認為中**隊肯定會在一九四八能登陸美國本土而且極有可能是在半年。另外一部分美軍將領則認為中**隊登陸美國本土的時間不會是一九四八年很有可能是一九四九年也許是一九四九年底。

當然這兩派將領都有自己的理由。

前者最主要的依據就是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已經夠久了而且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參戰時間比美國還早因此中德兩國民眾對戰爭的忍耐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如果戰爭僵持下去中德兩國很有遇到比擊敗美國還大的麻煩。最主要的依據就是中德兩國不約而同的開始裁軍削減軍費開支。

按照支持這種觀點的將領的看法中德兩國必然會設法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顯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攻打美國本土攻佔美國最核心的地區以最兇狠的方式擊敗美國。

也許在攻打美國本土、特別是人口稠密的東海岸與五大湖地區的戰鬥中中德軍隊會付出極大的傷亡將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軍人在勝利的前夕淪為炮灰但是與戰爭僵持下去對國家利益造成的影響相比這樣的損失就算不了什麼了。

此外這些將領還提出了一個其他人無法否認的依據。

這就是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爭奪集團頭把椅的時候鬥得不可開而誰能成為擊敗美國的主要力量誰就是戰後的世界頭號強國。甚至是唯一的霸主因此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都會力求徹底擊敗美國。

當然反對者也提出了同樣重要的理由。[]首先就是對美國本土進行的戰略轟炸卓有成效特別是針對休斯敦地區的轟炸行動已經顯現出了戰略轟炸的價值。在任何人看來軍人的命都要比炸彈昂貴得多因此中**隊肯定希望用戰略轟炸來迫使美國投降。如果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中**隊可以通過佔領美國了達到攻佔美國才能達到的目的。

至於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明爭暗鬥在這些美軍將領看來。結果已經出來了即中國憑藉其強大的戰爭實力特別是無與倫比的海軍艦隊已經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穩穩的坐了同盟國集團中的頭把椅。如果把中德在大戰期間的軍事貿易算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本就沒有資格與中國競爭。也就是說在攻打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中。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之間並不存在誰是主力的問題。當然從兩國海軍實力的對比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

當然這還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就是如果中**隊是攻打美國的主力部隊那麼中國肯定會在佔領與分割美國的時候掌握主導權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利益難以得到保證的情況下很有可能不會熱心於作戰行動而會把重點放在佔領。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讓中**隊去與美軍作戰德軍則坐享其成。在這種情況下。中**隊還會熱心於攻打美國本土嗎?顯然堅持這種觀點的美軍將領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隊不會為德軍做嫁衣裳更不會替德軍火中取栗因此雙方肯定會在出兵的問題產生矛盾。

到這一步地面進攻就會推遲。

顯然中**隊將更加情願通過戰略轟炸來擊敗美國而不是打一場自紅俄戰敗之後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

當然。這只是美軍眾多內部分歧中的一個。

在登陸地點也存在好幾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找小說素材就到]當時美國陸軍將領大多認為。中**隊會直接在華盛頓附近登陸且以攻佔華盛頓為主要目的。原因很簡單。只要中**隊攻佔了華盛頓哪怕美國聯邦zhèngfu、國會等聯邦機構轉移到了別的地方中國當局也能名正言順的宣佈已經擊敗了美國然後在華盛頓扶持組建一個新的美國聯邦zhèngfu。

只是大部分海軍將領認為中**隊不可能在華盛頓地區登陸。當然海軍將領提到的都是一些技術與戰術的問題主要就是在華盛頓附近本就沒有適合登陸的地點而且中**隊在附近也沒有可供落腳的前進基地即便投入足夠多的兵力進行登陸也很有可能被美軍挫敗。

顯然在這個時候中**隊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勝利。

甚至可以說為了避免遭受會使中國在同盟國中的地位與威望遭受損失的失敗中國當局會止軍隊進行冒險。

為了降低進攻作戰難度美國海軍將領認為中**隊會選擇在美國南部地區登陸。

有趣的是在登陸時間大部分美國海軍將領都認為會在一九四八年半年而認為要到一九四九年的主要是陸軍將領。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登陸規模。

這次美國陸軍與海軍高級將領的觀點相差不大即都認為這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作戰行動。當時一些高級將領認為中**隊會在第一波攻擊中投入四十個陸戰師甚至更多而登陸的總兵力肯定在二百五十萬以在奪取了大型港口之後兵力肯定會翻番。

有趣的是一些低級將領持相反觀點。

這就是中**隊會盡可能的控制登陸規模第一波攻擊動用的兵力不會超過二十個陸戰師而且在奪取大型港口之前登陸兵力肯定會控制在一百萬以內即便在奪取了大型港口之後兵力也會控制在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之間。

這些年輕將領只提出了一個理由即後勤保障。

當然這些內部爭論並沒有對美軍的備戰工作產生太大的影響。

這裡必須提到斯普魯恩斯。

在太平洋艦隊覆滅之後斯普魯恩斯回到本土。雖然他認為自己應該為太平洋艦隊的結局承擔責任並且因此向海軍部長金將遞了退役申書但是尼米茲先他一步主動承擔起了責任而且在退役之前著重向海軍部長介紹了斯普魯恩斯甚至提到斯普魯恩斯是唯一能夠頂替他的將領。

要知道尼米茲與金的關係非同一般。

只是尼米茲的推薦並沒有立即產生效果。

主要就是誰也不能否認太平洋艦隊一敗塗地的事實而斯普魯恩斯是太平洋艦隊裡地位僅次於尼米茲的二號人物。即便尼米茲擔下了全部責任斯普魯恩斯也不可能被美國公眾當成英雄。

結果就是金不得不讓斯普魯恩斯回家賦閒。

直到大西洋艦隊在百慕大群島海戰中慘敗金才把斯普魯恩斯招了回來。

只是此時已經沒有艦隊可供斯普魯恩斯指揮了。至於那幾艘在海戰中僥倖逃脫的戰列艦也只能停在切薩皮克灣裡生鏽了。

斯普魯恩斯回到海軍之後獲得的正式職位是海軍部長特別助理。

這個職位的地位並不高以往一般由校官出任最多也就安排一名少將但是其權力卻非常大直接為海軍部長服務。

說白了就是海軍部長的幕僚。

斯普魯恩斯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重建美軍艦隊只不過這是一份永遠也無法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當時連金都認為不可能重建艦隊。此外美國總統杜魯門也認為把寶貴的資源拿來建造那些註定會被擊沉的戰艦簡直就是在搞費還不如拿去製造在本土戰爭中更有用的飛機與坦克。

當然美國海軍也不是沒有艦艇可用。

當時美軍還有足夠多的潛艇。

問題是斯普魯恩斯並非來自潛艇部隊對潛艇也不夠了解。有趣的是尼米茲才是真正潛艇將。

在潛艇作戰斯普魯恩斯幾乎沒有發言權。

也正是如此斯普魯恩斯的力都放在了大戰略即協助海軍部長參與制訂保衛本土的作戰方案。

前面已經提到美國海軍將領對戰局的判斷要比陸軍將領準確得多。

在登陸時間、登陸地點美國海軍將領做出的判斷與中**隊的作戰方案相差無幾。

事實做出這些準確判斷的都是斯普魯恩斯而金將只不過是把他做出的判斷通報給了其他海軍將領讓有發言權的高級將領在由總統主持的軍事會議眾口一聲的表達海軍的觀點。

顯然這也正是斯普魯恩斯的觀點。

必須承認在經過了長達五年的太平洋戰爭之後美國海軍將領、特別是來自太平洋艦隊的將領更瞭解中**隊。

更重要的是斯普魯恩斯非常瞭解顧祝同。

也正是如此斯普魯恩斯才能做出準確判斷。

可惜的是在美軍中斯普魯恩斯的觀點並不吃香而當總統不久的杜魯門也不大瞧得起這個幾乎敗光了美國海軍家底的海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