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最高難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戰略轟炸靠邊站登陸與攻打美國本土勢在必行。(找小說素材就到)只是在哪裡登陸?
當時有四個方案可供選擇。
如果要想以最快的速度結束這場戰爭而且不考慮作戰難度、特別是戰鬥損失那麼最理想的登陸地點是美國東海岸北部地區最好是在切薩皮克灣附近。登陸之後不但能夠奪取附近的港口還能夠直接攻打華盛頓。
只是這絕不是最佳方案。
關鍵就是作戰難度太大了而且誰也無法估計出會有多大的損失。
要知道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就在切薩皮克灣北面另外切薩皮克灣裡還有美國規模最大的海軍基地即諾福克海軍基地該地也是美軍大西洋艦隊的母港。附近還有弗吉尼亞比奇、里士滿、巴爾迪摩與費城等大型工業城市更有貫通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多條鐵路與公路。
想都不用想部署在切薩皮克灣附近的美軍肯定少不到哪裡去。
事實即便不考慮美軍登陸的難度也非常大。
主要就是切薩皮克灣西岸城市密佈沒有合適的登陸地點而東岸是特拉華州所在的特拉華半島即便能夠成功登陸美軍也可以通過封鎖半島北部地區把中**隊困在這條狹長的半島裡面。
當時海軍陸戰隊針對該方案擬定了一份作戰草案。
按照海軍陸戰隊的估計在攻佔華盛頓之前需要投入二十個陸戰師而且還得另外動用相當於五個師的後勤保障部隊。隨後為攻打華盛頓特區至少需要動用五十萬地面部隊外加三千架作戰飛機。
顯然這幾乎是陸戰隊的全部兵力。(找小說素材就到)問題是這還不是結束。
以陸戰隊的實力。最多就只能打下華盛頓接下來的戰鬥就得由陸軍接手。
按照陸軍的估計攻佔包括費城、巴爾迪摩、里士滿與弗吉尼亞比奇在內的大城市以及諾福克海軍基地總共需要投入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且不包括用來攻打華盛頓的五十萬陸戰隊官兵。
雖然對陸軍來說一百五十萬兵力不算多。當時陸軍在完成裁軍之後兵力規模依然高達一千二百萬。但是支持一百五十萬陸軍、以及五十萬陸戰隊在離中國本土有半個地球之遙的地方作戰後勤保障絕對是一個噩夢。
更要命的是如果只有一座港口、或者是沒有奪得港口就不可能為兩百萬地面部隊提供足夠的作戰物資。
事實按照陸戰隊制訂的作戰草案在登陸之後未必能夠及時奪得一座港口。
這就是在特拉華半島登陸之後。陸戰隊首先得向北推進攻佔巴爾迪摩然後才能攻打附近的港口。雖然巴爾迪摩在切薩皮克灣最北面本身就是一座港口城市但是美軍肯定會封鎖切薩皮克灣因此中國海軍的運輸船隻不可能在地面部隊佔領切薩皮克灣西岸之前到達巴爾迪摩。
這樣一來陸戰隊在向華盛頓進軍之前就得攻打巴爾迪摩北面的費城。
準確的說是費城南面的威爾明頓。
這座規模不大的港口城鎮座落在特拉華灣最北面是費城的外港。同時也為巴爾迪摩服務。
顯然攻打威爾明頓與進軍華盛頓是背道而馳。
不出所料的話陸軍在這個時候就得參與地面作戰行動。
毫無疑問陸軍的參與將加重後勤保障負擔。[找小說素材就到]事實就算佔領了威爾明頓也未必能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即這座港口離華盛頓太遠了。還要途徑巴爾迪摩。
由此可見在特拉華半島登陸很難取得勝利。
正是如此。陸軍認為應該在切薩皮克灣西岸登陸。
顯然陸戰隊絕對不會採納這樣的建議。原因很簡單。切薩皮克灣西岸壁壘森嚴等於讓陸戰隊官兵直接去送死。
那麼在切薩皮克灣以南的地方選擇登陸點呢?
切薩皮克灣的南面就是弗吉尼亞比奇而這座城市是巴爾迪摩那面最大的工業城市再往南是羅阿諾克河的入海口。這條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河非常湍急在海岸線衝出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顯然河口三角洲不是適合登陸的地點。繼續往南則是由幾座條狀環保起來的帕姆利科灣。這是一座典型的近海淺水海灣平均水深不足十米而且到處都是暗礁與淺灘。顯然除非陸戰隊的指揮官發瘋不然就絕對不會把登陸艦隊送到這種地方去執行登陸作戰任務。再往南是利昂諾灣。雖然這是一座開放
海灣而且沒有河
匯入條件比帕姆利科灣好得多但是海灣西岸是向內陸延伸了近兩百公里的沼澤地而且沒有一條公路與鐵路。要到切薩皮克灣南面大約五百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附近才有適合登陸的地點。
顯然如果以攻佔切薩皮克灣為目的就不可能把登陸地點選在這麼遠的地方。
如果不以攻佔切薩皮克灣為目的而是以掃蕩美國東海岸南部地區為目的也沒有理由把登陸地點選擇在南卡羅來納州而是應該選擇在佛羅里達州或者是佐治亞州因為這兩個州離古巴更近一些離巴哈馬群島更近登陸部隊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支援後勤保障也要輕鬆得多。
至於在切薩皮克灣北面選擇登陸地點那就更不現實了。
要知道巴爾迪摩往北就是美國城市與人口最密集的東海岸北部地區費城、紐約與波士頓全部在海岸線。在城市如此稠密的地方顯然沒有合適的登陸點而且就算有附近也肯定駐紮了大量美軍。
繼續往北的話要到波士頓北面才能找到合適的登陸地點。
問題是這裡離中**隊控制的古巴與波多黎各太遠了離百慕大群島也太遠了登陸行動本得不到支持。
此外還得考慮氣候因素。
這就是美國東海岸北部地區的冬季非常寒冷有大部分時候都在下雪而且很多地區的積雪厚度超過了一米。也就是說在冬季登陸的話恐怕陸戰隊在岸之後的最大敵人就是嚴寒。在夏季雖然沒有積雪但是海洋的氣候狀況極為惡劣三分之二的時候都有風暴或者是雷暴。要知道即便是最好的登陸艇也不可能在海況高於三級的情況下把陸戰隊官兵安全送海灘。季與秋季的氣候稍微好一些只是在這兩個季節裡該地區往往是陰雨連綿而這對地面作戰極為不利。
當然再往北的話就是加拿大了。
如果必須借道加拿大就更加沒有理由在美國的海岸線登陸即可以首先攻佔斯科舍半島。
事實不管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哪個地方登陸最大的問題還是作戰損失。
按照陸戰隊的估計在奪取港口之前至少會有十萬名陸戰隊官兵傷亡然後在攻打華盛頓的時候還得付出十萬名官兵傷亡的慘重代價。
當然這個估計還非常保守。
在陸軍看來僅攻佔切薩皮克灣附近地區就要損失四十萬官兵而隨後攻打費城等地還會有近百萬官兵傷亡。
當然陸軍的估計有點誇張。
事實當時本沒人能夠估計出傷亡數。
主要就是中**隊的傷亡規模得看美軍的表現即美軍是否會在保衛本土的戰鬥中表現得足夠頑強。
對此顧祝同給馮承乾提了一份評估報告。
如果美軍在保衛本土的戰鬥中的表現與在古巴的相當那麼在攻佔從費城到弗吉尼亞比奇之間的切薩皮克灣地區的戰鬥中傷亡規模在五十萬左右。如果美軍表現得更頑強則傷亡數會擴大許多甚至會增加一倍。當然如果美軍鬥志渙散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傷亡數則會相應減少。
問題是即便傷亡規模降低一半也很難讓人接受。
要知道中**隊在這場戰爭中已經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已經有三百萬官兵陣亡而在勝利即將到來時候誰也不希望讓更多的官兵去做無謂的犧牲。
用馮承乾的話來說如果一定要用五十萬官兵的生命與鮮血去攻佔美國首都他就情願讓戰略航空兵去把華盛頓炸成廢墟哪怕還要摧毀附近的所有城市用掉百萬噸炸彈他也不會有絲毫猶豫。
當然這也正是顧祝同的觀點。
地面進攻的代價太大了可是戰略轟炸又不可能在短期內迫使美國投降而這場戰爭要是再拖幾年的話恐怕同盟國集團就得在沒有取得完全勝利的情況下被迫與美國簽署停戰條約。
地面戰爭不可避免但是不能在美國東海岸地區打。
這樣一來直接登陸切薩皮克灣的作戰方案就被否決掉了而第二份作戰方案走的是另外一個極端。
這就是以減少戰鬥傷亡、降低作戰難度為主要目的。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