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後繼乏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美軍無路可退丟掉克魯斯就意味著將丟掉聖克拉拉從而失去整個古巴。[]三月五突破口擴大到了十公里已經有三個陸戰師越過了美軍防線兩個陸戰師向克魯斯推進另外一個陸戰師則向西運動。美軍一直在穩步退卻但是沒有潰退也沒有放棄克魯斯。
當時在突破口東面的美軍全部往克魯斯撤退。
大概是佈雷德利有先見之明在此之前就在克魯斯附近修建了環形防線而且把防禦陣地擴大到了克魯斯郊外。雖然美軍的防禦重點在南面而中國海軍陸戰隊的突破口在西面但是利用前線軍隊爭取到的兩天時間美軍完成了防禦調動大批主力部隊轉移到了克魯斯西面。
在突破口西面的美軍沒有往克魯斯撤退而是一步一步的退向大哈圭。
也就是說這次突破把美軍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有趣的是東面的美軍要比西面的多得多即美軍的防禦重點依然是聖克拉拉而不是哈瓦那。
事實中國海軍陸戰隊在這個時候獲得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這就是以圍困的方式拖住克魯斯以東的美軍主力部隊然後分出更多的兵力向哈瓦那進軍。只要陸戰隊行動迅速美軍就沒有機會在哈瓦那淪陷之前派出增援部隊也就將丟掉半個古巴。
只是顧祝同沒有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陸戰隊向哈瓦那進軍的速度肯定快不到哪裡去。
主要就是在取得突破之後不管是向克魯斯進軍還是向西推進都難以得到艦隊的炮火支援。到時候能夠為陸戰隊提供支援的除了航空兵之外。就只有陸戰隊自己的炮兵了。
顯然陸戰隊的炮兵並不強大。*可以說這也正是陸戰隊與陸軍的主要區別之一。
在陸軍中炮兵有很高的地位。別的不說中國陸軍將領中有將近三分之一來自炮兵部隊。大戰打到這個時候陸軍不但有炮兵營、炮兵團與炮兵師還組建了炮兵軍與炮兵集團軍。
在陸戰隊中。炮兵的最高編制就是營。
一般情況下炮兵營直接編制在陸戰師中並且據作戰需要配發給陸戰旅或者是陸戰團。如果遇到特殊情況炮兵營還會被拆散成炮兵連加強給步兵營或者單獨用在關鍵作戰方向。
此外在步兵營中也有炮兵連。只是隸屬於營的炮兵連一般只裝備迫擊炮與無坐力炮。在大戰初期。陸戰隊的炮兵連還裝備有一些便於野戰的山炮只是到了大戰後期。山炮全部被淘汰了。
由此可見陸戰隊的炮兵部隊弱小得多編制規模也小得多。
這直接體現出陸戰隊不是很重視炮兵。
當然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在大洋戰場陸戰隊幾乎不需要炮兵或者說陸戰隊的炮兵就是在海岸線附近活動的戰艦與火力支援艦。在攻打島嶼的作戰行動中。任何時候都有戰艦在戰場附近活動隨時為陸戰隊提供炮火支援。在攻打西南太平洋的時候陸戰隊還獲得了火力支援艦。炮火支援有了更大的保證。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陸戰隊完全沒有必要組建一支強大的炮兵。
當然沒有炮兵也是不行的。
在攻打所羅門群島的戰鬥中陸戰隊缺乏炮兵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隨後在攻打新喀里多尼亞、攻打澳洲大陸的戰鬥中這個問題再次暴了出來。[找小說素材就到]只是得到艦隊與航空兵的全力支援問題還不是那麼嚴重。
直到攻打美國西海岸特別是進軍聖迭戈的時候陸戰隊缺少炮兵的問題才引起重視。
只是這個時候再來解決問題已經太晚了。
別忘了為了減少軍費開支裁軍行動已經開始zhèngfu肯定不會為陸戰隊專門研製與採購火炮。
至於陸軍的火炮並非全都適合裝備陸戰隊。
主要就是陸軍的作戰方式與陸戰隊不大一樣在炮兵建設陸軍更加註重火炮的持續作戰能力。比如在某些大型會戰中烈的戰鬥往往會持續好幾天、甚至數十因此陸軍要求所有重炮都能持續開火數個小時如果有完善的維護與保養一些重炮甚至能持續開火好幾天。當然在這種高強度的持續戰鬥中火炮的開火速度不會快到那裡去一般幾分鐘才開火一次。為了解決炮擊密度的問題陸軍最喜歡用的辦法不是提高火炮速而是增加火炮的數量。比如在發起攻打烏拉爾河三角洲的會戰時陸軍就在寬度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攻擊正面部署了將近三萬門各種火炮其中重炮就高達一萬二千門平均每公里戰線有八十門。
顯然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海軍陸戰隊。
在陸戰隊參與的戰鬥中很少有持續數十的大型會戰即便有也會分成許多個階段進行。也就是說陸戰隊需要的火炮並不要求具有很強的持續開火能力。相反陸戰隊更需要在短時間內向戰場投擲足夠多的炮彈達到火力突擊的目的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打垮對手。問題是陸戰隊的戰場往往過於狹小特別是在登陸初期陸戰隊擁有的很有可能只是狹窄的海灘因此不可能用數量取勝。很多時候陸戰隊得用遠少與敵人的火炮去壓制敵人的炮兵。這樣一來陸戰隊需要的就是速高、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向敵人投擲大量炮彈的速型火炮。
這些戰術需求的差別直接決定了火炮的基本特徵。
陸軍的重炮一直以“重”著稱。當時陸軍的一些重炮重達數十噸需要安裝在重型坦克的底盤甚至得安裝在裝甲列車。顯然陸戰隊本不可能看中這些重炮陸戰隊需要的是足夠輕的火炮。
也正是如此在陸軍大裁軍軍備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陸戰隊沒有向陸軍伸手討要。
到了攻打古巴的時候陸戰隊依然沒有獲得理想的火炮。
事實直到大戰結束陸戰隊都沒能擁有一種真正適合陸戰隊的重炮。在戰後為了減少軍費開支陸戰隊被迫接受了一些陸軍淘汰下來的重炮。當然這些重炮沒有獲得在戰場證明自身價值的機會。直到七零年代陸戰隊才獲得撥款採購了第一種專門為陸戰隊研製的重炮。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陸戰隊缺乏重炮使得向內陸推進變得極為困難。說白了離開了艦炮的支援範圍陸戰隊就很難突破美軍的防線。
這樣一來顧祝同就不可能把重點放在哈瓦那這邊。
以當時的情況他的唯一選擇就是讓陸戰隊強攻克魯斯拔除這課釘在西恩富戈斯北面的釘子。雖然接下來攻打聖克拉拉戰艦的艦炮依然發揮不了作用但是陸戰隊至少能夠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有更多的地方用來部署炮兵。如果有必要顧祝同也必須讓陸軍的參戰當然僅僅是陸軍的炮兵。
事實當時顧祝同已經求魯志剛派幾支炮兵部隊過來。
雖然馮承乾依然沒有批准讓陸軍參戰在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戰區司令部裡面甚至沒有陸軍的將領但是魯志剛不是馮承乾而且做為戰區司令有直接指揮權並不受制於海軍司令。
正是如此二月底的時候魯志剛就安排兩個炮兵師登船。
這是兩個正宗的陸軍炮兵師。在陸軍的編制中炮兵師直接隸屬於集團軍因此以重炮為主。正常情況下一個炮兵師配備有五百多門火炮其中口徑在一百毫米以的重炮在三百四十門以。
因為這兩個炮兵師原本打算派往美國西海岸所以都是野戰炮兵師。
這就意味著其裝備的大多是自行火炮與突擊炮具有極強的野戰能力能夠在野外伴隨裝甲部隊作戰。
當然自行火炮與突擊炮也算得是裝甲裝備。
顯然這兩個炮兵師正是陸戰隊欠缺的東西。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陸軍與陸戰隊對裝備能的要求不盡相同但是為了減輕後勤保障負擔、陸軍與陸戰隊採用了相同的口徑標準從手槍到重炮口徑尺寸全部相同也就能夠通用彈藥。
只是這兩個炮兵師最快也要到三月下旬才能到達。
雖然這不會影響到圍攻克魯斯的作戰行動但是在此之後最快也要拖到三月底才能向聖克拉拉進發。
當然這也許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當時連顧祝同都認為陸戰隊不可能在三月底攻下克魯斯因此進軍聖克拉拉的行動要到四月初才會開始。
圍攻克魯斯的戰鬥在三月八開始準確的說不是圍攻即陸戰隊還沒有包圍克魯斯只控制了南面與西面東面與北面的道路依然在美軍掌握之中而執行迂迴包抄任務的突擊部隊還在行進途中呢。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打得就很艱難。
<<帝國風雲>>-<>-首發歡者登錄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