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四百九十二章多用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九月二十二顧祝同率領的第六艦隊首次攻擊了波多黎各。[]只是這次出動的全是艦載戰鬥機。準確的說當時四支戰鬥艦隊裡的十二艘艦隊航母搭載的全是戰鬥機!

這是顧祝同特意做的安排為此還讓魯志剛不得不從第三艦隊調了近七百架戰鬥機給第六艦隊。

全部搭載戰鬥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即不再需要為攻擊機群提供護航掩護了。

當然前提是所有的戰鬥機、至少是半數以的戰鬥機具備對地攻擊能力能夠攜帶炸彈、火箭彈等彈藥攻擊地面目標。

顯然對中國海軍來說這本不是問題。

“海鷹”本身就是一種相當不錯的多用途戰鬥機除了具有極佳的空戰能力之外還能攜帶五百公斤級炸彈執行轟炸任務。其後期改進型還在機翼下增加了八個掛架總共可以掛八枚大型火箭彈或者是十六具火箭發筒。如果用來攻擊裝甲目標這些火箭彈有非常好的效果。

當然“海鷹”的續航力也非常突出。其後期改進型在攜帶一枚五百公斤級炸彈與八枚火箭彈的情況下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作戰半徑達到了六百公里如果中途扔掉炸彈與火箭彈執行空戰任務作戰半徑還超過了六百公里。顯然這已經不比當時大部分的艦載轟炸機差了。

取代“海鷹”的“海雕”也是一種出的多用途戰鬥機。

事實在研製“海雕”的時候海軍就提出希望這種戰鬥機的最大載彈量能夠達到一千公斤即與f-4u相當能夠在攜帶一枚五百公斤的同時攜帶八枚以的火箭彈或者是在機腹掛架掛一具大型副油箱。在翼掛架各掛一枚二百五十公斤級炸彈在機翼掛架下則掛八枚以的火箭彈。(找小說素材就到)顯然這種掛載配製就是為了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更重要的是“海雕”的續航力比“海鷹”還要出

在以最大載彈量起飛的情況下即便不掛副油箱其對地打擊的作戰半徑都超過了八百公里而在掛一具副油箱的情況下能夠超過一千公里。而在掛大型副油箱執行護航任務的時候更是接近了一千五百公里。

當然。絕大部分時候要不了這麼遠的作戰半徑。

在第六艦隊裡面“海鷹”與“海雕”各佔了一半。

不是顧祝同不想要更多的“海雕”而是裝不下那麼多。

主要就是為了獲得突出的能“海雕”比“海鷹”大了一整圈不但因此配備了輸出功率高達二千四百千瓦的二十六缸星型風冷發動機。還導致佔用了更大的面積也就使得航母的搭載數量大幅度降低。即便摺疊主翼“海雕”佔用的甲板面積也比“海鷹”搞出了將近百分之五十。雖然工程師想出了很多減少佔用面積的辦法比如主翼的摺疊方式就是旋轉九十度之後向後摺疊與機身保持平行但是仍然顯得過於龐大使得“白起”級最多隻能搭載八十架這樣的戰鬥機。這還是極限而不是正常搭載水準。也就是說在搭載了八十架“海雕”的時候“白起”級艦隊航母的甲板作業效率將低於正常水平。使得艦載機的出動速度受到影響。

也正是如此顧祝同只能讓“海雕”與“海鷹”混搭。

當然這也與“海雕”的產量有關。

過於龐大的機體加採用大量先進設備“海雕”的造價幾乎是“海鷹”的三倍昂貴得讓海軍差點買不起。[找小說素材就到]要知道早在一九四五年底“海雕”就開始進行海軍的驗收測試。而在以往這最多隻需要三個月然後就會正式量產。結果。

“海雕”的測試進行了大半年直到一九四六年的第四個季度。海軍才下達了量產訂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雕”過於昂貴讓海軍在買與不買之間猶豫了很久。

迫使海軍決定採購“海雕”的主要原因不是價格降了下來而是實戰中中國海軍遭遇了能先進的美軍戰鬥機特別是p-51d讓“海鷹”在空戰中很難佔到便宜因此海軍需要更先進的艦載戰鬥機。

也正是如此“海雕”的採購量並不大。

主要就是在實戰中美軍p-51d機群的表現並不出。憑藉著飛行員素質優勢中國海軍依然能夠用“海鷹”掌握制空權。

事實艦載航空兵部隊對“海雕”的認同度也不是很高。

雖然“海鷹”是中國海軍在大戰期間量產最多的艦載戰鬥機從美國參戰開始就一直是主力艦載戰鬥機而且進行了好幾次大規模改進在一九四五年生產的“海鷹”與四年前生產的已經截然不同了零備件的通用率還不到百分之五十連發動機都更換了三次。這些改動給後勤保障製造了很多麻煩。比如在很多時候快速戰鬥支援艦就得帶好幾種不同批次“海鷹”的零備件而且在提供補給的時候還得搞清楚各艘艦隊航母搭載的是哪種型號的“海鷹”如果一艘艦隊航母有兩種不同型號的“海鷹”航空勤務人員就得在維護的時候萬分謹慎。主要就是有些零備件的差異非常小甚至無法用眼分辨出來只要裝錯了就肯定會出大問題甚至會導致機毀人亡的惡**故。但是對飛行員來說這些差異跟他們基本沒有關係因為維護工作與他們無關而各個型號的“海鷹”的基本cāo作特並沒有明顯區別。

顯然轉飛“海雕”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要知道“海雕”的飛行特與“海鷹”有很大的差別即便是飛行時間超過一萬小時的飛行員也很難迅速掌握“海雕”這樣一來就需要在換裝的時候給飛行員足夠多的適應時間。

問題是艦載航空兵的任務繁重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新式戰鬥機。

結果就是隻能讓飛行員在戰場去掌握新式戰鬥機而由此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即“海鷹”在服役初期的作戰表現並不理想損失率比“海鷹”高得多飛行事故也要比“海鷹”高得多。

這些問題產生了一個奇妙的結果。

這就是在艦載航空兵中“海鷹”依然是主力戰鬥機特別是後期型號其能並不比美軍的p-51d差多少有足夠的能力與之對抗而且由王牌飛行員駕駛的話還能佔到不少的便宜。這樣一來“海雕”就成了貨真價實的多用途戰鬥機其主要任務就是攻擊地面目標。

當然攻擊戰艦還輪不到“海雕”在第六艦隊裡十二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都各有四個中隊裝備“海鷹”與“海雕”戰鬥機的各兩個中隊。

只是並不是所有聯隊的戰鬥機數量都一樣。

只有第61艦隊達到了滿編狀態即每個中隊都有二十架戰鬥機與一架備用戰鬥機而另外三支航空戰鬥艦隊裡都是“唐太宗”級與“秦始皇”級艦隊航母因此“海雕”中隊的數量減少到了十六架。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兩種艦隊航母本搭載不了多少“海雕”當然這也足夠了因為這意味著第六艦隊擁有四百八十架“海鷹”與四百零八架“海雕”必要的時候這些戰鬥機都可以執行防空任務。

同樣的道理只要沒有空中威脅這些戰鬥機都能掛炸彈執行轟炸任務。

顯然多用途戰鬥機增強了艦載航空兵的戰鬥力至少在打擊地面目標的時候多用途戰鬥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選擇。

也正是如此從此之後中國海軍一直堅持發展多用途艦載戰鬥機。

雖然在進入噴氣時代之後中國海軍的這一發展方式遇到了不少的麻煩甚至遭遇過嚴重挫折比如在整個六零年代中國海軍就因為過於注重艦載戰鬥機的多用途能力從而沒能獲得一種能出的艦載戰鬥機。到了七零年代中國海軍不得不回到老路分別研製了專用的艦載戰鬥機與艦載攻擊機。但是隨著技術進步多用途戰鬥機最終在海軍航空兵中取代了其他所有艦載機。在大戰結束後半個世紀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中除了像預警機這類非作戰飛機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多用途艦載戰鬥機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強大的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給了顧祝同更多的戰術選擇餘地讓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動進攻。

說白了就是增強了艦隊的作戰靈活

二十二這天顧祝同就用一次漂亮的襲擊證明了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的重要以及其強大的戰場適應能力。

這就是他本沒有嚴格區分攻擊機與戰鬥機。

對美軍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美軍的防空戰鬥機要在戰之後才能確定攔截的是護航戰鬥機還是攻擊機。(engshuyuan。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