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六十六章走向戰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對此,馮承乾的立場非常明確,即不打就不說,真要打的話,就要做好打一場世界大戰的準備。

不管馮承乾的建議是否對德皇產生了影響,帝國大臣的立場,直接決定了德皇的立場。

七月十二,德皇回電奧皇,表示帝國將支持奧皇提出的所有合理要求,並且將協助奧匈帝國採取任何懲戒行動。

,駐紮在德奧邊境地區的第九軍團就開始了動員行動。

得到德皇的許諾,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事件上的立場變得愈發強硬。

只是,到這個時候,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可以通過外途徑化解危機,戰爭仍然可以避免。

這個時候,最積極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是俄國與法國,而是英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薩拉熱窩事件與英國沒有多大關係,至少表面上如此。如果英國像其外長承諾的那樣,在歐陸政策上保持中立,那麼不管戰爭是否爆發,與英國都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七月十五,格雷照會了德、奧、法、俄、意等國大使,提出召開國際會議,共同商討解決薩拉熱窩事件。

可惜的是,格雷的行動晚了一點。

準確的說,只晚了一天。

就在格雷發出外照會的前一天,奧匈帝國皇帝批准了由總參謀長康拉德提的軍事動員令,讓面向爾維亞的四十個奧軍師進入戰爭狀態,隨即就批准了康拉德制訂的進攻爾維亞的作戰計劃。

按照該計劃,在爾維亞拒絕了奧匈帝國發出的最後通牒之後,奧軍將發動進攻。

有趣的是,在格雷發出外照會之後,奧皇延遲了下達最後通牒的時間,似乎仍然對和平抱有一線希望。

由此可見,奧皇並不想發動戰爭,只是想表現得更加強硬一點。

問題是,奧匈帝國進行軍事動員,哪怕只是針對爾維亞的軍事動員,也必然導致局勢惡化。

七月十六,沙皇開始考慮是否需要針對奧匈帝國進行軍事動員。

雖然沙皇沒有立即採納由軍方提出的建議,但是奧匈帝國準備攻打爾維亞,將使沙皇別無選擇。

對那些熱愛和平的人來說,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雖然奧軍算不上是一支強大的軍隊,不管是官兵素質、裝備能、制度體系,都遠遠比不上德軍,甚至連俄軍都不如,但是最多隻需要半個月,奧軍就能完成動員工作,到時候就算不想打,戰爭也會爆發。

事實上,本等不了半個月。

在這個時代,戰爭動員就意味著戰爭。

普法戰爭之後,克勞維茨等戰略家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戰略軍事學說,極為強調戰爭動員的重要。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歐洲強國都通過軍事改革,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戰爭動員體制,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最為完善。由此產生了一個結果,即在歐洲大陸上,戰爭動員就意味著戰爭。原因很簡單,兩個實力相當的強國,完成了戰爭動員的能夠輕易擊敗沒有完成戰爭動員的。更重要的是,戰爭動員所需時間往往長達數個月,即便是一場局部戰爭,也需要十多天。結果就是,當兩個國家處於敵對狀態時,只要其中一個國家開始戰爭動員,就可以看做戰爭已經爆發。

正是如此,在奧匈帝國開始戰爭動員的時候,俄國的將軍們也吵鬧著要進行戰爭動員。

沙皇按兵不動,不是不知道奧匈帝國的動員行動已經對俄國構成了威脅,而是俄國進行戰爭動員,必然導致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戰爭動員,然後是法國進行戰爭動員,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終將導致一場全面戰爭。

顯然,俄國不可能等到奧匈帝國完成動員之後才開始動員。

從時間上看,沙皇必須在七月二十之前做出決定,不然俄國就不可能在奧匈帝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完成戰爭動員。

也就是說,最遲到七月二十,如果還沒有通過外途徑解決危機,歐戰就會爆發。

接下來幾,英國外大臣格雷展開積極行動。

可惜的是,奧皇提出了二十一項要求,爾維亞當局只答應了其中十八條,沒有答應最為重要的三條。

七月十九,奧匈帝國向爾維亞下達了最後通牒。

按照要求,爾維亞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對奧匈帝國提出的懲戒要求做出答覆,不然奧匈帝國有權採取必要行動。

對俄國來說,奧匈帝國正式向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等於開戰信號。

當天,沙皇批准了俄軍總參謀部提的動員令,只是做了修改,即僅針對奧匈帝國進行戰爭動員。

隨後,沙皇還致電德皇,表示俄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並無惡意。

問題是,這能消除德皇的疑慮嗎?

雖然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德皇腓特烈三世的外甥,但是這種皇室間的親戚關係,本比不上國家間的厲害關係。

顯然,沙皇的保證沒有半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