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雙贏合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到一九四六年初等到中德雙方在指揮權的問題達成一致之後中國當局才提出了最主要的要求。[]這就是太平洋比大西洋大得多跨越太平洋的航線將近兩萬公里而橫跨大西洋的航線只有六千公里因此同盟國集團必須在太平洋投入更多的運輸力量即便考慮到美國的核心是東部地區太平洋的運輸力量也應該是大西洋的兩倍才能保證同盟**隊能夠順利登美國西海岸地區。
說得簡單一點德意等國得把部分運輸船派往太平洋給中國海軍使用。
事實這也是中國提出的唯一要求。
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中德簽署了一份秘密協議即德意志第二帝國支持中國在太平洋的作戰行動而中國則承認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在擊敗美國之後獲得在美國東部地區的主導地位。
顯然這份協議擺明了把其他盟國都拋在了一邊。
戰後很多人認為中國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妥協因為中國做出的讓步明顯大於收穫。
說得簡單一些即便沒有這份秘密協議到了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國依然得把擊敗美國的希望放到中國身並且承認中國是擊敗美國的主要力量沒有中國就不可能擊敗美國。
要知道拖下去的話首先堅持不住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以當時的情況別說擊敗美國如果英國沒有在一九四五年初投降而是多堅持了一年半載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要遇到大麻煩。說得簡單一些在英國投降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國離內亂已經不遠了。
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把配給額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當時一個成年男公民在每週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的情況下每個月僅能獲得七十五公斤麵粉、六公斤鮮、八公斤雞蛋與半公斤食用油此外還能領到其他一些生活必須物資。這點物資僅夠維持兩個成年人與一個兒童的正常消耗而並非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兒童。受此影響以往很少參與社會勞動的帝國婦女也走了工作崗位成為了社會勞動力。即便夫雙方都參加勞動只要家裡有三個孩子那麼兩人領到的配給也僅勉強夠維持最低標準的生活。
物資嚴重匱乏已經引起了很多帝國民眾的不滿。
當時帝國國內已經出現了反戰思。
可以說正是英國及時投降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沒有爆發內亂畢竟所有帝國公民都把英國當成頭號強敵。
在愛國主義熱情的支持下帝國民眾繼續忍辱負重。
到了一九四五年中期隨著從中國到歐洲的海運航線不再受到威脅加蘇伊士運河已經可供小型船隻通航大量由中國提供的物資、特別是生活物資到達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內環境才有所改善。
只是中國提供的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
要知道中國也同樣存在物資匱乏的問題難以承擔幾千萬人的沉重負擔且中國提供的援助並不都是免費的。
事實在一九四四年底中國也實施了更嚴格的配給標準。
雖然這個標準高於所有實施配給制的國家成年人每月能獲得六十公斤的主糧、十五公斤的製品與禽蛋、十公斤的副糧與一公斤的食用油比成年人在參加繁重勞動時的熱量消耗要高得多但是中國當局沒有理由讓自己的公民餓著肚皮然後去援助那些在戰後很有可能與中國分道揚鑣的盟友。
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只能靠自己了。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本來就不是產糧大國。西歐最大的產糧國是法國然後是意大利。法國沒什麼好指望的即便德軍制訂了極高的徵收額度法國農民也沒有多少熱情而意大利富餘的糧食也不多難以提供太大的幫助。至於戰敗的俄羅斯就算其烏克蘭擁有歐洲糧倉的美育在遭到了戰火的摧殘之後最快需要兩年、而最有可能要到三年之後才能讓糧食生產恢復正常。
也就是說在一九四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會遇到大麻煩。
這就是巨大的糧食缺口。
顯然要是得不到外來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國不見得能在一九四七年的秋季到來之前保持穩定。
這樣一來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希望儘快擊敗美國。
由此可見只要中國在這個時候保持強硬立場那麼首先做出讓步的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這對中國來說有什麼好處?
別的不說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爆發內亂中國就絕對不是受益者。原因很簡單到時候中國不但要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平定內亂還要單獨攻打美國而這將意味著中國要為最後的勝利付出更大的代價。
甚至可以說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爆發內亂就很有可能無法取得完全勝利。
顯然中國在此時的頭號敵人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為此中國不但不能落井下石還應該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渡過難關。只是這不是無償的因為國家往的核心是利益。
在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達成了秘密協議之後中德還簽署了一份公開協議。
這就是從一九四六年一月開始中國將每個月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一百五十萬噸糧食等生活物資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以海運船隻來換得這些物資即德意志第二帝國得幫助中國建造運輸船隻。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這也唯一能夠解決糧食危機的辦法。
對中國來說這也是在一九四六年獲得足夠多的運輸船隻的唯一辦法。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前是歐洲的第二大造船國造船能力僅次於英國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排在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