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長遠之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十分鐘後,馮承乾坐上馬車離開了蘭登伯爵府,前往帝國戰爭部。
從某種意義上講,帝國戰爭部與後來的國防部非常相似,只是當時還沒有“國防”的說法,戰爭就是國防。
羅恩伯爵之後,帝國戰爭部就一直空著,由陸軍部與海軍部分掌帝**權。
馮承乾上任不到兩天,戰爭部還沒恢復運轉,門口的守衛比在裡面辦公人員還要多,顯得極為冷清。
事實上,沒有幾個人認識新上任的戰爭大臣。
花了好大一番功夫,馮承乾才悉了這個龐大的機構,讓幾名部員把帝國海軍的相關資料找了過來。
雖然皇帝決定帶他去英國,但是馮承乾不想虛度這一個月。
既然專門負責帝國海軍軍務,馮承乾就得做些事情,也不枉拿的薪水,以及皇帝的信任與器重。
此時的帝國海軍,幾乎等於零!
帝國海軍中,拿得出手的只有五艘排水量僅有五千多噸的“薩克森”級鐵甲艦,此外全是既破舊、又落後的小型巡洋艦。
這算得上是海軍嗎?
就馮承乾所知“薩克森”級這樣的鐵甲艦連“前無畏艦”都算不上,本算不上現代化戰艦。
沒有現代化戰艦的海軍,還是海軍嗎?
馮承乾很頭痛,他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等於要從無到有的打造一支世界級艦隊,難度不可說不大。
既然是從頭做起,就得了解帝國海軍的來龍去脈。
與帝國陸軍相比,帝國海軍的歷史極為短暫。在威廉皇帝開國之前,帝國實際上只有陸軍,沒有海軍。所謂的“海軍”也不過是一支僅能在境內活動的內河艦隊,其主要任務是協助陸軍運送兵力與物資。直到十三年前,也就是一八七五年“薩克森”級才在伏爾鏗造船廠下水。
十三年過去了,帝國海軍的主力仍然是這幾艘戰艦。
對於建國還不到十八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而言,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如果考慮到帝國的地緣環境,西有法國、東有俄國,南面還有奧匈帝國,更能明白,決定帝國命運的不是海軍,而是陸軍。
重陸輕海,本來就是陸權國家的共同特徵。
只有國力足夠強大,有能力跟列強爭奪全球利益的時候,帝國才需要海軍,也才會著手打造艦隊。
問題是,到那個時候,還來得及嗎?
在馮承乾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最終敗亡,與喪失海權,或者說錯誤的海權戰略不無關係。設想一下,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喪失海權,哪怕沒有奪得海權,大戰結果如何?
馮承乾沒有去想,他只知道,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且正確使用這支海軍,大戰的結局肯定會有所不同。
他要做的,就是改變大戰的結局,為自己、為自己的民族爭取一次機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即便任重而道遠,馮承乾也別無選擇,因為他不甘心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
靜下心來後,馮承乾決定首先制訂一份長遠發展規劃。
建設海軍不同於建設陸軍,不是招募軍人、再進行幾個月強化訓練就能辦成的易事,必須從本上著手。
海軍的本有兩個,一是軍人,二是戰艦。
在馮承乾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從不缺乏優秀的軍人,即便是海軍,官兵素質也高於對手。
帝國欠缺的,正是足夠強大的戰艦。
打造戰艦的基礎又有兩個:一是工業實力,二是科技實力。
作為歐陸新興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欠缺工業實力。即便歷史沒有改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業實力也將在十年後超越英國,成為歐洲地區頭號工業強國,由此成為英國的潛在敵國。
顯然,帝國欠缺的只是科技實力,特別是技術積累。
從長遠來看,比如大戰在三十年後爆發,眼前需要做的就是打好科技基礎,而不是立即著手建造戰艦。
思慮周全後,馮承乾心裡也有底了。
三月十三,馮承乾去了波茨坦皇宮,把親手擬定的“帝國海軍三十年發展規劃”到了腓特烈三世手上。
“你給宰相看過了嗎?”
“暫時還沒有。”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說道:“這樣也好,現在還沒有必要讓宰相知道。”馮承乾笑了笑,表示明白皇帝的意思。
“你考慮得很周全,三十年後的情況都想到了。”腓特烈三世放下文件,思索了好一陣才說道“可是你也知道,打造一支強大的艦隊耗資巨大。現在的情況,別說宰相,其他人也不會答應。”
“這也是微臣來請示陛下的原因。”腓特烈三世愣了一下,讓馮承乾說下去。
“正如陛下所說,現在還不是在海軍上投資的時候,可是我們得做長遠考慮。如果等到需要的時候再考慮海軍,恐怕就來不及了。”
“你的意思是…”
“微臣的要求不高,只需要陸軍五分之一的經費。”腓特烈三世鎖緊了眉頭,知道馮承乾還有話要說。
“當然,這只是前五年,第二個五年海軍開支應達到陸軍的百分之三十,以後每五年遞增百分之十。”
“最終達到陸軍的百分之八十?”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有理由相信,三十年後帝國不但需要強大的陸軍,還需要強大的海軍。”
“我會考慮。”
“此事益早做決斷。”腓特烈三世長出口氣,說道:“也不急在今,從英國回來後,我會找宰相商量,替你爭取。”皇帝都這麼說了,馮承乾自然不好多說什麼。
看上去,馮承乾的要求並不高,卻讓腓特烈三世十分為難。原因就是:帝國海軍之前的軍費開支僅為陸軍的百分之五!
也就是說,如果陸軍軍費維持不變,等於把海軍軍費增加了三倍。
這絕對不是一筆小錢。
在金融還不夠發達、政府得量入為出的時代,每年要湊出幾億馬克的海軍經費,絕對不太容易。
所幸的是,腓特烈三世並不懷疑馮承乾的長遠眼光。
離開御書房,馮承乾只顧著想事,沒有注意到面走來的年輕人。
“殿下!”施密特異常機靈,趕緊走到前面,向那年輕人鞠躬致敬。
馮承乾這才回過神來,注意到面前那個約莫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在這個年紀,能被稱為“殿下”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威廉皇儲、二是海因裡希王子。看到年輕人緊貼身側的左臂,馮承乾知道他是威廉皇儲。
偶遇威廉皇儲,馮承乾頓時吃了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