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頑抗到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兩個小時的通話中,羅斯福與丘吉爾統一了觀點。-這就是,紅俄戰敗,並不意味著美英也會戰敗,只要美國在一九四四年順利實現戰時生產計劃,那麼美英仍然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只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英國必須堅持到一九四四年底,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能戰敗,不然僅憑美國的力量,本不可能同時戰勝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消極抵抗是行不通的。
雖然在此之前,美英當局已經取消了在北非大西洋沿岸地區登陸的計劃,但是羅斯福與丘吉爾都知道,當務之急是設法在某個地方牽制住中德兵力,讓中德暫時沒有能力集中力量攻打英國。
這個地方,就是斯里蘭卡。
短期之內,至少在一九四三年內,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攻打英國本土,而且意大利也未必會在年內把艦隊派過去。更重要的是,德軍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才能夠把用在德俄戰場的數百萬軍隊調回來,然後還得花幾個月的時間讓這些軍隊進行休整,並且針對新的戰場進行必要的編制調整。在此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將以封鎖與轟炸的方式來打擊英國。
至於登陸英國本土,肯定是一九四四年下半年的事。
也就是說,短期之內,英國本土不會受到威脅。如此一來,也就不可能通過保衛英國本土來牽制住德軍。
至於中**隊,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已經盡到全力。
當時,羅斯福與丘吉爾都認識到,能夠供美英做文章的,也就只有中東與南亞了。即英軍必須在中東與南亞死守,絕對不能主動退卻,不然中德勢必會把龐大的兵力用到其他方向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英軍在中東與南亞迅速戰敗,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很有可能提前啟動攻打英國本土的作戰計劃。而且中國也會向歐洲派遣遠征軍,再加意大利,美英守住英國本土的可能非常渺茫。
隨後。在兩國的高層會議,大部分高級官員與將領都承認這一點。
問題是,僅憑英軍,本不可能守住中東與南亞。甚至沒有能力在這兩個戰場給中德軍隊製造足夠大的麻煩。
拿南亞來說,當時駐紮在印度與斯里蘭卡的英軍雖然有一百多萬,但是本沒有多少戰鬥力,大部分都是步兵,坦克戰車不到五百輛。-作戰飛機不到一千架,連口徑在七十毫米以的火炮也不到一千門。要知道,中國陸軍的一個裝甲軍,就擁有這麼多重裝備,而中國陸軍在擊敗了俄軍之後,能從大陸戰場調十個裝甲軍與數倍於此的步兵軍,可用兵力高達數百萬。在南亞,就算把武裝起來的殖民地部隊算進去。英軍的可用兵力也不到三百萬。而且本沒有戰鬥力可言。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英軍最缺的就是武器裝備,特別是重型裝備。
為此,英國當局明確提出,美國必須儘快為英國皇家陸軍提供一批重裝備,而且得設法送往中東與南亞。不然就算英軍肯守,也不見得守得住。只要中東與南亞丟失。美英就沒有轉圜餘地了。
羅斯福沒有拒絕這個請求,當即就答應了下來。
當時。美國並不缺乏重裝備。
雖然美國的戰爭動員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全部完成,但是從一九四一年底開始,美國的戰爭機器就開始加速運轉,軍事工業部門最先完成動員,軍火的產量每個月都有百分之十以的增長速度。
也就是說,當時美國已經生產出了足夠多的武器裝備。
別的不說,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底,擺放在紐約港裡,準備送往英國的美式坦克就超過了三千輛!
這是個什麼概念?
這些坦克,足夠武裝十個裝甲師了。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把武器裝備送到戰場去,即送到守衛中東與南亞的英軍手裡。
地中海航線已被切斷,基本沒有什麼好指望的。當時,唯一能用的,也有隻有印度洋航線。
這條航線從南非的德班起,沿非洲大陸東海岸北,經莫桑比克海峽到達西印度洋,再進入阿拉伯海西面的亞丁灣。在這裡,航線分成了兩條,一條是向西經亞丁灣進入紅海,然後到達阿拉伯半島西部港口,另外一條則是直接北,從阿曼灣進入波斯灣,到達阿拉伯半島東部與伊朗的港口。
相對而言,前一條航線還稍微安全一點。
後一條航線需要深入阿拉伯海,也就得通過中國潛艇的主要活動海域,極容易遭到潛艇伏擊。
問題是,如果把物資送入紅海,送到阿拉伯半島西部港口,就得通過陸路送往主要集中在敘利亞與兩河域的英軍手裡,而在阿拉伯半島,本沒有鐵路,即便是公路也沒有幾條。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在長達千公里的通線,竟然沒有一條河!
通過這條線路,少量運送一些物資還不是問題,可是要讓其成為中東與南亞地區數百萬英軍的生命線,那就不可能了。
如此一來,就得讓船隻冒險前往波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