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披掛上陣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可想而知,中國出兵印度需要的只是時間。
說白了,關鍵就在大陸戰場上。
只要紅俄戰敗,中德都能騰出足夠多的部隊,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在攻打英國本土的同時把重點轉向中東地區,而中國則會在策劃攻打澳大利亞的時候,在南亞次大陸上開闢新的戰場。
中德同時出兵,英國還能守住中東與印度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即便美國全力以赴,也不可能阻止英國在這兩處地方戰敗。
如此一來,美國出兵印度洋,幫助英國作戰,在戰略層面上本沒有意義,只是在平白無故的消耗寶貴的軍事力量。
如果只是消耗陸軍,斯普魯恩斯還不會有這麼大的意見。
關鍵是,得讓海軍去赴湯蹈火。
可惜的是,斯普魯恩斯只是艦隊指揮官,本沒有戰略決策權。
事實上,當時尼米茲也反對出兵印度洋,至少認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戰鬥還進行得如火如荼、中**隊即將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出兵印度洋,並且向羅斯福提了出來。
顯然,尼米茲的影響力比斯普魯恩斯大得多。
雖然在政治上,尼米茲的建議本行不通,畢竟中東局勢已經危如壘卵,英軍隨時有可能戰敗,但是羅斯福也得順從實際情況,即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即將打響的時候,美國海軍確實無兵可派。
當時,美國海軍能夠動用的,只有剛剛建成的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這兩艘戰艦分別在三月與四月建成,在四月與五月服役。問題是,相關的訓練工作本沒有完成,最快也要到八月份才能形成戰鬥力。為此,這兩艘戰艦一直留在大西洋,本沒有派往太平洋。直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打響,美國海軍才在六月初,把這兩艘戰列艦派往太平洋。
問題是,兩艘戰列艦能做什麼?
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戰列艦早就不是海戰主角了。在廣袤的大洋上,再多的戰列艦都頂不上一艘艦隊航母。
顯然,美國在政治上的要求,超過了美軍的實力能力。
結果就是,羅斯福首先要求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挫敗中國海軍,再向印度洋派遣一支遠征艦隊。
這下,尼米茲後悔了。
要知道,如果沒有這道命令,他大可以讓斯普魯恩斯與米切爾以保證艦隊實力為主,儘量避免與中國艦隊決戰。哪怕會為此丟掉瓜達爾卡納爾島,可是決戰失敗,照樣會丟掉瓜達爾卡納爾島,甚至會丟掉澳大利亞。
問題是,還有別的選擇嗎?
尼米茲沒有頂住總統的壓力,畢竟他也知道進軍印度洋的政治意義,更清楚其主要目的還是援助紅俄。
說白了,就是通過開闢新戰線,牽制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事力量。
這樣一來,壓力就轉嫁到了艦隊指揮官身上。當然,在麥克阿瑟與哈爾西那裡,本就沒有問題,兩人都認為必須死守瓜達爾卡納爾島,而且都認為艦隊應該在作戰行動的時候表現得更加積極一些。
顯然,艦隊作戰與米切爾沒有多大關係。
在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回國修理之後,米切爾指揮的第32艦隊沉底淪落為打醬油的角。他指揮的那幾艘老式戰列艦,不但不能為航母提供掩護,還難以在抗登陸作戰中發揮作用。當時,第32艦隊所能做的,也就是掩護一下那些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運輸船隻,而且掩護範圍僅限於馬基拉島以南海域。在馬基拉島到瓜達爾卡納爾島的航線上,運輸船隻只能得到驅逐艦的直接掩護。
問題是,第31艦隊能做什麼?
雖然當時第31艦隊的實力有所增強,即增加了兩艘小型航母,但是艦載機總量依然遠低於中國艦隊,而且掩護航母的依然是防空火力並不強大的重巡洋艦,甚至連重巡洋艦都沒有幾艘。
真要與中國艦隊決戰,斯普魯恩斯沒有半點取勝的把握。
事實上,中國艦隊主動深入珊瑚海,擺明了就是要找美軍艦隊決戰,並不僅僅是為登陸部隊提供掩護。
中國艦隊嚴陣以待,斯普魯恩斯的勝算就更加渺茫了。
斯普魯恩斯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率領艦隊出征。
五月二十七清晨,第31艦隊從珊瑚海南部的機動待命海域出發,以十六節的巡航速度向北航行。
事實上,顧祝同並沒有斯普魯恩斯想像的那麼積極主動。
當時,第一戰鬥艦隊還在馬基拉島西面活動,並沒有在轟炸馬基拉島之後南下,因為顧祝同的主要任務並不是與美軍艦隊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