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利益博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到一九三三年,〖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在同盟基礎上。出現了很多矛盾。
對突出的,就是經濟上的矛盾。
馮承乾回國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中〗國最大貿易國,〖中〗國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最大投資國。到一九二八年前後,〖中〗國已經是德意志在遠東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國、也是全球範圍內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國。當然,英德貿易,主要得益於印度,即印度仍然是英國的附屬領地,而英德貿易的絕大部分都是德印貿易。
到一九二八年之後,中德的貿易關係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中〗國對德進口大幅度萎縮,而對德出口卻大幅度增長。
原因很簡單,在席捲全球的經濟寒中,〖中〗國企業也非常注重出口。
受勞動力價格、原料供應等影響,〖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遠低於歐美列強,因此在一些次要市場上極具競爭力,而在一些〖中〗國的傳統產業上,〖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更是遠超歐美列強。
比如,在一九三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固就從〖中〗國進口了近兩億帝國馬克的陶瓷。
到一九三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對華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即〖中〗國出口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貨物超過了進口。
顯然,這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在第三方市場上,由於〖中〗國企業發展壯大,已經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構成了直接威脅。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貿易領域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事實上,到一九三三年,〖中〗國的貿易額都遠不如歐美列強,而且也只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有較為密切的貿易往來,與其他歐美列強的貿易往來並不頻繁因此在國際市場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競爭並不ji烈。
這也可以理解,即〖中〗國在大基搞礎建設的時候,已經有足夠龐大的內需市場了。
此外,〖中〗國的基礎建設,也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創造了大量機會,當時德意志第二率國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就是各種機械產品、以及與機械產品有關的技術專利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是該市場的主要佔領者,不但〖中〗國企業所佔份額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其他歐美強國也遠遠不如。
這也很簡單,即〖中〗國的基礎建設大部分是政府項目,而中德關係又擺在這裡。
說得簡單一些在〖中〗國企業無法提供相關產品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將首先考慮從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那裡獲取,而不是跟其他列強的企業合作。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在〖中〗國機械產品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並沒受到影響。
總體來說,在經濟層面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依然是〖中〗國高速發展的主要獲益者。
也就是說,經濟上的矛盾,對中德關係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當時,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政治上。
雖然馮承乾與德皇威廉二世(腓特烈三世在一九二四年退位,威廉皇儲繼承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稱為威廉二世)的關係非同一般但是與歐洲王室一樣,國家領袖的si人關係並不能決定國家的關係。
在中朝鮮半島戰爭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認為〖中〗國實現工業化,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了威脅甚至可以說,〖中〗國實現工業化對德意婁第二帝國有莫大的好處,比如分擔了來自其他列強的壓力。
也正是如此,在這場戰爭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在不遺餘力的支持〖中〗國進行工業化變革。別的不說,在一九二九年之前的五年裡,威廉二世親自施加影響,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要企業向〖中〗國轉讓與無償贈送了數千項工業技術專利,甚至連率國皇室都參與了援助〖中〗國的行動,威廉二世還在一九二五年訪華的時候,用皇室基金為〖中〗國購買了一百多臺現代化工業áng,當做見面禮贈送給了馮承乾。當然,馮承乾為了答謝德皇,也贈送了好幾件國寶級文物。
問題是,〖中〗**隊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太驚人了,特別是〖中〗國海軍。
戰爭爆發前,即三月初,威廉二世還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詢問〖中〗國海軍是否有能力擊敗〖〗本海軍,暗示馮承乾,只要提出需求,他會考慮再無償贈送幾艘主力艦,以增強〖中〗國海軍的實力。
當然,威廉二世此舉,也不是沒有目的。
以當時的情況,威廉二世很有可能邀請馮承乾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國,替他打造一支更加強大的帝國海軍。
別忘了,腓特烈三世在的時候,已經下詔保留馮承乾的所有爵位。
從法理上講,馮承乾依然擁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籍,而且還是帝國貴族,因此回去為帝國效勞也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威廉二世非常瞭解馮承乾,知道馮承乾才是帝國海軍的理想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