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七章重工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很多人眼裡,馮承乾是個偉大的戰略家與天才的軍事家。

只是,在其他方面,馮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經濟建設上,馮承乾做出的貢獻就絲毫不亞於創建〖中〗國海軍、收復東北與統一全國。

最突出的,就是在兩年幹俄戰爭期間,馮承乾為〖中〗國工業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一九二零年八月,吳鐵生還在積極向西北進軍的時候,馮承乾就通過宋靖國,邀請了數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代表來到北京,開出了一個讓企業家不能拒絕的條件,即共同壟斷幹俄戰爭的軍需供應。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協議。

雖然莓份協議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國政府為這些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提供在華投資、發展的一切便利條件,而企業則要盡全力爭取來自八個幹俄國家的軍事訂單,並且在〖中〗國建立工廠進行生產。

企業家都知道,戰爭是最大的財富源泉。

更何況,這是一場由八個主要工業國挑起與發動的戰爭。

此外,〖中〗國擁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因此與〖中〗國政府合作,能夠最大限度的替企業實現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幹俄戰爭結束時,二十七家德國企業在華建立了上百座工廠,僱傭了近三十萬名工人,生產的物資不但供應了八國聯軍,還返銷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甚至是英法等國。

當然,〖中〗國政府也是這些企業的大客戶。

只不過,有一點不能忽略。

這就是,按照〖中〗國政府出臺的規定,任何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建廠,都至少要與一家〖中〗國本土企業合作,而且〖中〗國本土企業所佔股份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那一百多座工廠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屬於〖中〗國的民族企業。如此一來,大批〖中〗國民族企業在這場戰爭中撈到了第一桶金。

當然,明的不僅僅是德國企業家。

在德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企業也不敢落後,甚至連〖〗本企業也想分上一羹。

兩年間,西方企業在華開辦的工廠就達到子近三百家。

這是個什麼念?

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間,外資企業在華開辦的工廠,總共不到一百家!

如果以開辦工廠的速度為準,那麼這兩年的發展,相當於以往九年。

要是算上其他因素,這兩年間取得的成就,恐怕相當於平常情況下十年、甚至二十年。

當時,〖中〗國獲得的不僅僅是大批工廠,還獲得了其他好處。比如,在這些工廠裡勞作的工人超過了一百萬,算上民族企業、手工作坊的工人,〖中〗國的工人隊伍達到五百萬,總量甚至超過了荷蘭、西班牙與意大利。

工人隊伍發展壯大,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國民素質整體提升。

要知道,產業工人都受過基本教育,哪怕是成年後的教育,才能掌握勞動技能,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質。

二十年後,這些工人將是中華民族最強大的動力源泉。

此外,還有一個讓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好處。

這就是,通過與外資企業合作,〖中〗國工業的技術水準大幅度提高,以製造業為代表的重工業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此之前,〖中〗國工業的核心是紡織業等輕工業。

說白了,輕工業的技術含量非常低,而且對國家、特別是軍事實力的貢獻很有限,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靠輕工業起家。即便是當年的英國,也是利再由重工業支撐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其他國家的國門,才讓強大的輕工業獲得了發揮的機會,從而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關鍵一步。

因為國際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所以〖中〗國不可能走英國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