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重新開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只是,宋靖國也提出了一點。如果要在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內,建立起完整的重工業基礎,僅僅依靠si營企業顯然不夠,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國家管理,即由政府控制與推動工業發展。
宋靖國的這個觀點,完全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時管制措施。
在大戰時期,雖然帝國沒有徵收所有企業,但是施行了極為嚴格的國家管理,即所有帝國企業都得按照帝國政府的安排進行生產,而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由此爆發出了極為強大的戰爭潛力。
有趣的是,提出這套管理辦法的,正是馮承乾。
也就是說,宋靖國的認識與馮承乾的想法不謀而合,即〖中〗國要在短期內實現工業化,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就得由國家推動,由政府出面集中社會資源,優先發展重點工業,si營資本只是輔助力量。
當然,宋靖國出面,也就不需要馮承乾來強調這個問題了。
只是,馮承乾看到了一個宋靖國沒有看到的問題。這就是,實現工業化,將伴隨產生巨大的工業生產力,而消化掉工業生產力,才是推動工業化的關鍵所在。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銷路,那麼工廠的產能就提不起來,也就不可能以再投資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為此,就得創造一個市場來推動生產。
僅僅依靠市場的自然發展,顯然辦不到。
事實上,在工業化初期,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且都找到了有效的、或者收縮行得通的解決辦法。比如,英國在工業化初期就通過擴大殖民地、向海外傾銷產品來推動發展,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通過巨大的國內基礎建設來推動工業發展,〖〗本是利用軍事建設來推動工業生產。
以當時的情況,應該向〖〗本學習。
別忘了,馮承乾一開始就提出,三十年之內的發展目標都是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因此增強軍事力量應該與同業化同步進行。
只是,馮承乾沒有向〖〗本學習。
原因也很簡單,〖〗本的國情與〖中〗國完全不一樣。
做為島國,〖〗本幾乎不用考慮基礎設施建設。
拿國內運輸來說,〖〗本完全、或者說重點依靠海運,對陸地運輸的需求並不高。問題是,〖中〗國不是島國,而是典型的大陸國家,不管是海運與水運,都不可能取代陸運。
顯然,〖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情比較相似。
正是如此,馮承乾選擇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來推動工業發展。
這方面,重點又在通設施上。
當然,這麼做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即可以讓國家現代化深入民間,讓所有人都受到工業化帶來的好處。更重要的是,當火車、汽車、輪船等出現在全國各地,更能讓所有人受到國家正在變得強大。
對於已經沉淪了數十年的中華民族來說,對國家強大產生的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中〗央政府改組之後,宋靖國首先提出以鋼鐵、機械、重裝備製造、化工、船舶、機車與車輛製造為核心的工業發展計劃。隨後,在馮承乾的推動下,〖中〗央政府通過了全國鐵路發展規劃。
當然,這還只是規劃。
至少在這個時候,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的範圍內加以實施。
要想推廣到全國,首先就得剷除割據軍閬。
正是如此,〖中〗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必然與統一戰爭一同前進,而戰爭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工業產品消耗市場。
只是,在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上,馮承乾與吳鐵生產生了分歧。
吳鐵生認為,必須首先攻佔東北,打敗東北軍閥,才能把最具威脅的外來干涉力量擋在國門之外,也才能順利剷除其他軍閥。事實上,這也是馮承乾回國之前,吳鐵生一直堅持的統一方針。
馮承乾沒有反駁吳鐵生的觀點,只是認為應該首先平定南方。馮承乾的觀點很簡單,即進軍東北,必然與〖〗本為敵,即便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支持下,勝算不會太小,但是也不能防止〖〗本不會直接出兵干預。如果在東北耽擱的時間太多,除了耗費軍力國力,還會動搖〖中〗央政權的地位,使其他軍閥更加難以收拾。更重要的是,僅以山東、直隸、河北等地,收復東北十分困難。在掃蕩了南部地區,統一了大部分國土之後,再集中力量進軍東北,自然事半功倍。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進軍南方,〖中〗國海軍能夠做出貢獻,而進軍東北,海軍的作用將非常有限。
最終,吳鐵生做了讓步,馮承乾也做了讓步。
按照兩人協商的結果,在一九二一年年底之前,不重點放在南下上。如果到一九二一年仍然沒有能夠統一南方,就必須揮師北上,不然東北軍閥張作霖肯定會在〖〗本的暗中支持下坐大。
一九一八年七月一,南征軍成立,南征戰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