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歐戰烽煙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霍夫曼沒有急於下達進攻命令,而是先給貝京下了一份最後通牒。
如果法軍在十二月二十二十四點之前不肯投降,那麼德軍將在二十一
凌晨發動進攻,並且首先動用十萬門火炮摧毀整個巴黎。
此後,霍夫曼下令全面封鎖巴黎,止市民逃亡。
這個時候,巴黎市區內,至少有三百萬市民,還有大約一百二十萬法軍,以及承載著法國千年歷史的文物古蹟。
十二月二十,貝京親自來到德軍前線司令部,與霍夫曼進行最後的談判。
貝京提出了幾個條件,比如德軍必須有待法軍戰俘,確保巴黎市民的人生安全,保護巴黎的文物古蹟等等。在霍夫曼答應了貝京的這些請求之後,貝京在當天下午,代表一百二十萬法軍簽署了投降書。
二十一清晨,由霍夫曼親自挑選的三個德軍師開進了巴黎。
同一時間,德皇在波茨坦皇宮宣佈,德意志第二帝國擊敗了宿敵法國,打贏了這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只是,法國沒有投降。
當天下午,法國總統勒克萊爾在圖盧茲宣佈組建新政權,並且宣稱法國沒有戰敗,法國也不會戰敗。
戰爭,並沒有結束。
攻佔巴黎之後,德軍只休整了三天,隨即按照魯登道夫的部署,開始向南推進。由霍夫曼直接指揮的八十個德軍師則向西〖運〗動,開始掃蕩法國的大西洋地區。東面,由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元帥指揮的六十個德軍師已經越過德法邊境,開始向南推進。總計二百四十個德軍師兵分三路,繼續攻打法軍。
法國,還能堅拷多久?
十二月三十,在德軍大勝的鼓舞下,意大利投入了一百四十個師,在南線上發動了全面進攻。
雖然意軍的進攻仍然缺乏力量,即便在兵力兩倍於法軍的情況下,也沒有能夠取得實質的突破,但是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即迫使法國向南線增兵,而法國已經沒有多少可用的軍隊了。
進入一九一七年,最大的變數依然是美國。
在一九一六年十二月的最後十天裡,美國陸軍再次組建了歐洲軍團,而且投入了近八十萬兵力,其中七十五萬是剛剛完成了兩個月訓練的新兵。一九一七年的第一天,這支龐大的軍隊就登上了三支運兵船隊。
只是,美國歐洲軍團的目的地不是法國,而是英國。
原因很簡單,到這個時候,德軍已經控制了法國的大西洋地區,佔領了面向大西洋的所有港口。地中海方向上,在法軍手裡的也只剩下了馬賽,尼斯已經在意軍遠程火炮的打擊範圍之內了。更重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全部集中在本土,留在地中海的只有一支由八艘前無畏艦為核心的小艦隊,美國海軍又沒有恢復元氣,所以美國與英國都沒有辦法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
當然,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打敗法國之後,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英國,而英國皇家海軍已經沒有優勢,因此英國本土很有可能遭到攻擊。
如果英國也戰敗,那麼美軍就得在沒有橋頭堡的情況下,到歐洲與德軍作戰。
顯然,就算美國不會戰敗,也別想打贏這場戰爭。
要想取勝,美國需要保住的不是法國,而是英國,特別是在巴黎已經被德軍佔領,法國政府名存實亡的情況之下,繼續向法國派兵,顯然沒有多少實質意義,而加強英國本土防禦更加重要。
不管怎麼說,美國歐洲軍團的到來,給了英國人一線希望。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出兵,英國肯定會在兩到三個月內投降,這場席捲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就將結束。
問題是,美國出兵,也最多隻是推遲了英國的投降時間。
別忘了,英國要想繼續打下去,首先就得在海洋戰場上取勝,消除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威脅。可惜是,到一九一七年,就算把美國海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半點優勢可言。
一九一七年一月十一,美國歐洲軍團到達英國。
同一天“薩克森”號與“符騰堡”號戰列艦、以及“興登堡”號戰列巡洋艦在威廉港舉行了隆重的入役儀式。此外“國王”號等八艘第二批維修的戰列艦也在這一天,回到了公海艦隊。
到此,帝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達到了二十五艘,即十六艘戰列艦與九艘戰列巡洋艦。
因為“奇”號等三艘戰列巡洋艦迴歸遠洋艦隊,繼續執行破
任務,所以公海艦隊裡有二十三艘主力艦。
這個規模,超過了英美海軍的總和。
在規模超過公海艦隊的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尚未能打一場勝仗。
現在規模不如公海艦隊,英國皇家海軍還能翻身嗎?
沒有制海權,英國憑什麼堅持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