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操之過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規模核裁軍,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中國。
說白了,在顧祝同擔任總統的時候,中國在戰略上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掌握了冷戰的主動權,如果大規模核裁軍對中國沒有好處,或者是中國獲得的好處不如對手,那麼中國就沒有理由進行核裁軍。
後來,就有很多人認為,正是赫岑道夫推行的戰略裁軍葬送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理由就是,在八零年代中期,中國的軍備壓力一點都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小,軍費開支已經達到了讓國民經濟難以承受的地步,如果冷戰持續下去的話,中國的經濟肯定會在某個時候崩潰,也許要不了十年。
不可否認,這確實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中國的軍費開支在zhèngfu開支中所佔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二十,而且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遞增,而中國的財政收入每年增幅不到百分之五,國民經濟增幅則不到百分之三。顯然,過大與增長過快的軍費開支,肯定會在十年之內讓中國zhèngfu不得不宣佈破產。
當然,如果軍費開支得到控制,也許能多支撐幾年。
只是,到了二十世紀末,這個局面肯定會嚴重惡化。
這就是,按照中國的軍備發展計劃,到二十世紀末的時候,陸海空三軍的常規裝備都將更新換代,到時候第五代戰鬥機、第三代核動力超級航母、第四代核潛艇、第四代主戰坦克等大量新式裝備都將問世。因此只要冷戰的局面維持下去,中國的軍費開支肯定會在此時來一個新高峰。據後來這些新式裝備的採購價格,到時候軍費在zhèngfu開支中所佔的比例也許會超過百分之五十。
顯然,這絕對會導致中國zhèngfu破產,甚至會導致中國經濟徹底崩潰。
結果顯而易見,中國要麼在堅持冷戰的基礎上爆發國內革命,要麼就是以退讓的方式結束冷戰。
問題是。出現這樣的局面必須有一個大前提。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在中國之前倒下,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對中國構成了足夠大的威脅。即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迫使中國維持龐大的軍備規模。
顯然,這個前提是不存在的。
只要冷戰維持下去。本到不了二十世紀末,在九零年代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會徹底崩潰。
顯然,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完蛋了,冷戰就將宣告結束,中國也就沒有理由繼續維持龐大的軍備規模。
說白了,赫岑道夫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拯救德意志第二帝國,只是獲得的好處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更重要的是,在戰略裁軍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沒有多少談判餘地的。
別忘了。主導戰略裁軍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中國。
至少在進行戰略裁軍談判的時候,中國有第二種選擇,即繼續進行軍事對抗,等待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內亂中崩潰。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這樣的選擇,沒有戰略裁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將完蛋。
綜合這些因素,就不難明白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處境了。
通過戰略裁軍,在核武庫規模大幅度減小之後,中國的核軍費急劇降低。也就有更多的資金來研製常規武器,以及提高國家的戰略防禦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整體軍費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可否認,德意志第二帝國受到的戰略威脅也有所降低,花在核武器上的經費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問題是,這並不等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費開支有了大幅度減少,即常規軍事力量上的差距,以及核力量削弱對戰略力量造成的負面影響,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在常規軍備上奮起直追。
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帝國空軍的兩種第四帶戰鬥機。
在赫岑道夫上臺之前,帝國空軍只獲得了一種第四代戰鬥機,即he-550型前線支援戰鬥機。受作戰使命限制,he-550是一種重量在二十噸左右的中型戰鬥機,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空軍的j-84多用途戰鬥機,只是更加強調了制空作戰能力,而不是像j-84那樣重視對地打擊能力。
顯然,he-550不具備與j-80對抗的能力。
比如he-550在不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制空作戰半徑只有四百公里,即便攜帶三具副油箱,也僅有七百公里。j-80在不攜帶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為八百公里,攜帶三具副油箱時能達到一千五百公里。
更重要的是,過小的機體,限制了he-550攜帶電子設備的能力。
可以說,除了機動能力值得稱道之外,he-550在其他方面,特別是由雷達能決定的超視距空戰上,本無法與以j-80為代表的第四代戰鬥機抗衡,最多隻是比第三代戰鬥機有所提高。
要知道,第四代戰鬥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備強大的超視距空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