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革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div>六月十二,科濟奇出現在倫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宣稱在遭到德軍脅迫的情況下才辭去了南斯拉夫總統職務,因此並不具備法律效應,他依然是南斯拉夫的民選總統,即南斯拉夫的合法領導人。
這下,巴爾幹戰爭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
次,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總統尤戈維奇宣稱,只承認科濟奇領導的聯邦總統,特雷昂zhèngfu非法。
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帶頭造反,局勢立即失去了控制。
對德軍來說,這意味著巴爾幹戰爭由一場小規模軍事行動演變成了大規模地區戰爭。
顯然,此時的德軍已是騎虎難下。
為了支持特雷昂政權,德軍不得不繼續向南斯拉夫增派兵力,並且對南斯拉夫國防軍進行改編。
問題是,反德武裝力量也在行動。
從八月下旬開始,自稱為“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的反德武裝力量就開始襲擊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境內的德軍。
只不過,這是一場實力相差極為懸殊的戰爭。
雖然像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這樣的抵抗力量,大多由前國防軍的官兵組成,而且擁有不少的重型武器裝備,但是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德軍,而且沒有獲得任何外來援助,也就很難在戰爭中取勝。
到一九八二年底,德軍幾乎撲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反抗力量。
在最艱難的時候,大部分抵抗力量都躲進了群山裡面。在遠離城鎮的偏遠鄉村活動,而且同樣得應付德軍的圍剿行動。
顯然,中國必須採取行動,不然反抗德軍的武裝力量就會被徹底剿滅。
只是,中國不能直接出面干預。原因就是,早在危地馬拉戰爭期間,中國就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了秘密協議。以不干預巴爾幹地區換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再直接支持墨西哥介入危地馬拉戰爭。
所幸的是,這並不妨礙中國採取秘密行動來支持南斯拉夫的反德武裝力量。
這其中,阿爾巴尼亞扮演了關鍵角。
阿爾巴尼亞原本屬於南斯拉夫。只是在大戰結束之後,因為阿爾巴尼亞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按照民族自決原則。沒有併入南斯拉夫,而是成為dúli國家,也是歐洲唯一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國家。
顯然,阿爾巴尼亞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
戰後,阿爾巴尼亞奉行的不是親德政策,也沒有過分接近意大利,而是走上了與中國親善的道路。
主要就是,中國在戰後一直支持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保持著良好關係。
此外,東南亞地區的印度尼西亞也是伊斯蘭國家。而且是中國的盟國,有著大量伊斯蘭教徒的馬來西亞同樣是中國的盟國,而文萊蘇丹能夠從印度尼西亞dúli出來,也與中國有著密切關係。
總而言之,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非常不錯。
顯然,做為伊斯蘭國家,阿爾巴尼亞沒有理由不跟中國合作。
雖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惡化,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抓住機會開始籠絡伊斯蘭國家,但是阿爾巴尼亞奉行了二十多年的親華政策。與中國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也就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內與中國決裂。更重要的是,在二十多年的合作中,阿爾巴尼亞接受了中國的大量援助,其主要的國家基礎都依賴中國,特別是在經濟上,與中國的貿易是阿爾巴尼亞的命脈。
也就是說,阿爾巴尼亞並沒有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與中國決裂。
當然,這也是包括沙特、埃及在內的眾多阿拉伯國家在八零年代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本原因。
說得簡單一點,即便中國支持以列,阿拉伯國家也不可能跟中國決裂。
也正是如此,阿爾巴尼亞在巴爾幹戰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
九月十,狙擊手部隊轉駐都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