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石油危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事實上,這也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發動的唯一像樣的進攻,更為“阿拉伯聯邦”的分裂埋下了禍。
原因很簡單,敘利亞軍隊發動了進攻,而埃及軍隊則在隔岸觀火。
八月二十,埃及與敘利亞不得不接受安理會出面調停,並且正式答應與以
列進行停戰談判。
到此,第三次中東戰爭基本上宣告結束了。
當然,停戰談判持續到一九七四年初,而且幾經波折,也爆發過多次小規模衝突,但是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戰鬥。
對阿拉伯國家來說,通過軍事手段擊敗以列已經不大可能了。
說白了,停戰談判期間,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為埃及與敘利亞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中國也同樣在為以列提供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以
列國防軍掌握著絕對優勢,在北面控制著戈蘭高地,而在南面則霸佔著西奈半島。即便埃及與敘利亞的國力更加強大,也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做準備,才有望在下一場戰爭中反敗為勝。在以軍氣勢如虹的時候反擊,只會是自討苦吃。
問題是,戰爭不一定要在戰場上進行。
八月十四,埃及總統就發出號召,希望阿拉伯世界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而且得到了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響應。
十七,阿拉伯國家聯盟正是決定,對中國實施石油
運。
兩天之後,石油運的範圍擴大到了中國的所有盟國、以及友好國家。
這下“石油戰爭”正式打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戰爭”對中國的直接影響並不明顯,至少在半年之內,對中國並沒有多大影響。
這就是,中國早已建立起了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儲備的石油足夠國內消耗半年,如果能夠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石油,則中國儲備的石油則能確保供應國內消費市場的石油在一年之內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再說了,中國也是產油國,而且中國有很多盟國也是產油國。
也就是說,通過適當擴大國內油田的產量,以及加大從其他國家進口石油的力度,完全能夠抵消阿拉伯國家石油運造成的影響。
只是,中國當局並沒有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中國支持以列,就是要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引發全球
經濟危機,然後推動金融貨幣改革。
此外“石油戰爭”也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得發達工業國需要來自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石油,而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產油國,同樣需要來自中國等工業國的工業產品。
更重要的是,石油是部分阿拉伯國家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而中國則是其頭號貿易伙伴。
也就是說,不把石油賣給中國,這些阿拉伯國家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且沒有另外一個國家能夠替代中國。
顯然,並非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希望對中國實施石油運。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海灣地區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與阿曼。
二十多年來,這幾個國家一直通過向中國出口石油來換取華元,然後再從中國、或者是其他國家購買工業產品,甚至是農業產品。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前,沙特出口的石油有百分之七十運往中國,而科威特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對中國實施石油運,等於讓這些國家失去了最主要的收入。顯然,中國能夠從其他國家購買到石油,而這些阿拉伯國家則未必能夠把石油賣給其他國家。
八月下旬,中國外長周潤康對伊朗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進行了緊急訪問。
當然,周潤康在阿拉伯國家沒有取得多少成果。阿以停戰談判才剛剛開始,即便沙特等國並不支持埃及總統發出的運倡議,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與整個阿拉伯世界為敵,也就不會公然與中國合作。
在私下,沙特等國都表示,在阿以談判結束之後,肯定會恢復對華出口。
在伊朗,周潤康受到了熱烈歡。
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而且伊朗王室與中國當局的關係非同一般,巴列維國王曾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十多年。
當時,巴列維國王明確表示,伊朗將把石油產量提高一倍,以滿足中國的進口需求。
只是,由石油運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到來。
這場經濟危機,正式宣告戰後的黃金時期結束了。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