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皇帝數次親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為上午他們距離武昌城還有近百里,下午就到武昌城了,沒有給人預留準備的時間。在參議部見到了朱恆等人,又有一新的情報。細作在夜間靠近神機營營地,潛伏至天明就近觀察,看到神機營裝備了大量新造的火器,與以往明軍的火器大為不同,單兵火銃疑似火繩槍。
半年多以前朱雀軍兵器局的機密就洩了一部分,因為兵器局有人叛逃。以明朝的國力和成型的軍火製造體系,半年多時間完全足夠大批生產出來了。
而且神機營本身就是專習火器的部隊,戰術傳承自雲南鎮南王沐英,訓練起來也相當簡單,他們只需要悉怎麼使用新裝備的火器就可以了,沒有用慣了笨重
能差的火門槍之後抗拒使用更好武器的兵。
因此張寧等人都覺得這個探報比較可信。他知道皇帝朱瞻基可不是傻子,下面一幫大臣更非昏庸之輩,得到了火繩槍之後,他們為什麼不仿製裝備?
明朝統治者可不是信什麼弓馬騎無敵的人,他們連傳入中土的《幾何》等東西都能迅速接受。
“目前這股人馬從揚州出動時,原本的意圖是援救武昌城,只是城破得太快,援救沒來得及。”朱恆分析道“人數估算是二萬五千,不算少,但同樣也是孤軍。老臣不認為他們會徑直渡江孤軍作戰。”張寧點頭道:“我贊成朱部堂的看法,不過攻陷武昌也有一段子了,其援兵神機營在武昌失陷之後沒有東撤,仍然進至黃州,定有其意圖。”他一面說一面走到參議部臨時官署的牆邊,觀摩上面掛的一副大圖。上書:大明帝國形勢圖。
稱謂卻是有些怪異,因為在中國朝廷一般都不稱自己是什麼國,本就無須有國的概念,除了中原王朝已知範圍內都是“臣”、區別只在於別人願意不願意,皇帝只有一個,所以就無所謂有多少個國家了,只有多少番邦來朝的概念。
一張圖上三個位置已經確定了參議部的方略,澧州、嶽州、武昌。嶽州和武昌都是張寧重點經營的要地,湖西岸的澧州是給周夢雄,目前周夢雄正在準備率主力南進長沙。
張寧的目光停留在澧州的地方思索著什麼。朱恆在一旁說道:“眼下只有按兵不動,先看看官軍究竟作何打算。
若是神機營之後還有兵馬陸續西調,就說明朝廷的戰略已經向西移,我們不幸成了首當其衝的靶子,漢王那邊輕鬆了。
若是隻有神機營前來,它應該選一個地方部署作戰,要進攻必須大量船隻瞞不過咱們。要守應該去荊州,那裡才是咱們最可能反擊的地方。”張寧回頭道:“最好趁早尋機找一場小規模遭遇戰,一試就知道神機營的戰鬥力,也能試出他們究竟裝備了哪些火器,做到知己知彼。”相比之下朱恆看重的是勢,張寧卻更關注武器的裝備情況。
“隔江相望,要遭遇小戰卻是不易。”朱恆道“還不如先設法廣派細作探馬去摸底細好,打探不到才到戰陣上去試探。”
“朱部堂言之有理。”張寧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說法,心裡想到了姚姬新改編的“內侍省”以前那些辟教分壇的人無所事事,或許該叫他們乾點打探軍情的事了,不能光分地領錢一點用都沒有。
朱恆眼尖,見張寧的目光老是在澧州那邊停留,便問:“周夢雄把重兵南調打長沙府,湖西空虛,不能防荊州,主公是否有收回成命之意?”張寧道:“神機營才到黃州,還不知道去不去荊州。我覺得周將軍說的也有幾分道理,先讓新軍上戰場打一仗,比總在校場上訓練有效。”***在揚州北城河附近的園林水榭裡,正在進行一次尋常的御前會議,參與的人數不超過十人。這樣的議事規格再普通不過了,但這回卻從早上一直到下午都沒結束,人們猶自爭論不休。
皇帝端坐在正位上,眼睛閉上了彷彿在閉目養神,許久都沒說話了。侍立一旁的宦官是司禮監掌印王狗兒,他才是真不容易,皇帝和朝廷重臣都可以坐著,大臣們也就是發言的時候才站起來,可他王狗兒是一站就是一整天。
不過王狗兒自然沒有怨言,能站在這裡參與軍國大事不是誰都可以的…就像鄭和可以嗎?前陣子皇帝覺得宮裡有對他不忠的人,王狗兒腳踏兩隻船自然心虛害怕,好在他已混成了宮中權位最大的太監,小的們誰也不敢說他的壞話都市風少。
王狗兒便找到了個替罪羊,成功地把宦官鄭和給拖下水了。鄭和長期督管各船廠和海軍西洋事,本就不常在宮中,又在永樂駕崩後經歷了兩次改換皇宮主人。
別瞧著太宗到仁宗、再從仁宗到宣德皇帝兩次皇權接在外界都還算風平
靜,宮裡是一朝天子一朝人,掌權的那些人早已物是人非。
鄭和就算名聲大,卻在宮裡因疏於經營已經沒什麼黨羽了…這樣一個人不整,非得去動那些樹大深的幹甚?而且許多太監都對鄭和沒什麼好印象,主要出於嫉妒心,識點字有點見識的太監都清楚,這傢伙要名垂青史了。
大家都是沒的太監,為啥就他一個宦官能芳名
傳,而大夥兒死了就跟條狗一樣進焚屍爐?但對於鄭和這樣有名氣的人,尋點小事整他不好下手,須得一些實質的方面。
王狗兒主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說鄭和是伊教徒,據是他出身於回族家庭,從小就信。還有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去朝拜了伊教聖地,所以他悄悄地信伊教。在大明基本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只要不會危及統治的宗教,朝廷官府管你信什麼。
但獨獨對伊教有防範,原因較多都是從實際利益出發的…主要應該是西域“綠化”後,甘陝地區漸貧瘠負擔不起大軍所需,明軍無法西進,只好被動抵禦伊教東擴。
如果任由伊教向東傳播,會危及大明帝國的統治。鄭和對此事也有所耳聞,在海軍艦隊駐紮南直隸太倉港口時,一面修佛寺,一面出錢大量刻印《金剛經》,到處宣揚自己對佛祖是如何虔誠。
因宮中嬪妃宮女太監多信佛教,鄭和又把從西洋帶回來的一些佛教珍寶四處送禮。宣德皇帝把這些事都看在眼裡,同時覺得這個把明帝國的福音傳播到四海的出名人物是他祖父和他臉上的光彩,沒必要說人家是伊教、硬要把光彩往外推,這事兒就算了。此計不湊效,王狗兒還有另外一計。錦衣衛多方密查,認為“湘王”叛軍依仗的火器技術是舶來品,並有了不少人證物證。
明帝國艦隊縱橫海上,可身在內陸的反賊不僅多年未絕、而且竟然能得到海外的東西。王狗兒指使人暗指是鄭和與反賊有勾結,通風報信,背地支持。沒有真憑實據直接能給鄭和定“勾結反賊”的罪,但這些東西足夠讓皇帝生疑了…
朕一家子費了那麼多銀子下西洋,究竟是在養哪家?宣德帝不想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就動鄭和,危害皇祖父的功績。
但是原來打算讓鄭和再次下西洋,宣德也想分一點光彩的打算,現在已經徹底打消了。一則因為國內戰爭情況惡化軍費不足,二則和不再信任鄭和關係莫大。
鄭和躺槍之後,王狗兒便能鬆一口氣了,所以現在仍舊可以站在軍國要事的廷議現場,並繼續尋機會給建文黨羽通風報信。只要這事兒沒被戳穿,將來無論哪邊贏王狗兒都有功勞…當然如果倒黴到是漢王贏的地步,王狗兒只好認了。
***上位的朱瞻基仍舊閉著眼睛,他當然沒有睡著,只不過一幫人引經據典地論述,時間長達整整一天,他確實有些累了。目前朝內終於達成一致的方略是戰略重心西移。因為在下游被困江淮地區長期不能突破,皇帝和軍方的許多人都失去耐心了。
而且湖廣接連戰敗,建文餘孽的勢力已經從小疾演變成大患,再這樣下去情況不堪設想。兵部尚書楊榮已經說到了西進之後的佈局:“神機營前鋒在部署開始後進軍到荊州府,並調襄陽等地官軍協助,先固守荊州。
等到四川的大軍順增援至,再從荊州渡江出擊。京營自揚州繞過大別山進河南,再南下至黃州,渡江先佔九江府。兩路渡江之後,便能兩線出擊,數十萬大軍先定湖廣。湖廣既定,順江而下,再攻南京…”有人提出異議,說京營盡數從江淮撤軍,地方官軍必不能擋漢王,等於把好不容易得來的江淮地區拱手讓人。楊榮道:“可立刻調宣大
兵回內地,隨後向江淮抵近。”水榭一時議論紛紛,戰爭持續到現在,大夥兒已意識到情況的不堪,連九邊軍隊都要回援。楊榮這樣等級的大臣提出軍事主張,已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他建議調宣大
兵入援,為了保障北邊安全,只有提前拆關外藩籬獨守長城一線…這就涉及到國防國策層面了。所以這次御前會議才能從早上一直議論到現在,實在涉事太多。
大明的北部防線國策一直在演變,永樂大帝時期武力強盛,不存在守的問題,皇帝數次親征,都是大軍主動出擊,處於進攻時期。
但到仁宗和現在宣德時期,已然不能主動進攻,策略是在在長城外設據點、在宣大屯重兵隨時馳援,力圖在關外野戰將入侵之敵聚殲於長城腳下。
不過在內戰爆發之前,已經有了全面防禦的言論,當時朝臣認為應該盡力罷兵與民生息,要裁軍同時繼續裁撤長城以北所有的藩籬據點。這種趨勢似乎無可阻擋,從永樂末期開始就裁撤了兩個最大的據點,到宣德年間無疑要繼續下去…
只不過眼下楊榮的言論,讓一切更加突然。這時楊士奇忍不住再次舊調重彈,他在這個節骨眼一開口,還沒說出來大夥兒都知道他要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