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16章分管政軍司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皇上因此有意出派一名御史按察湖廣,理清其中虛實,後據實上呈安定湖廣之策。平安若是能在此作出成效,或許今後會有另一番作為。”書房裡沒有外人,楊士奇雖然不是明說,但也表達得很清楚了:張寧要麼安安穩穩做個閒職文官過好子。要麼放棄“寬恕之恩”慢慢熬資歷做政績、盡力證明立場,以後尋機東山再起、再獲朝廷重用。

而對於聯姻之事,楊士奇隻字不提也沒有絲毫要改變的跡象。畢竟羅麼娘只是他的義女,聯姻能多一個左右臂膀固然好。如果事情不能強求,只要不是政敵也就順其自然了,沒必要執著此事壞他的名聲,況且義女羅麼娘又定了心思,怎好迫她?

至於張寧那點身世麻煩,就算一個義女牽連起來也很難動搖楊少保的地位。***人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誠非虛言。

前年張寧就決定,不想再幹形同特務的採訪使,哪料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兩條路,一條去南京那風花雪月之地做國子監禮官混吃等死、一條幹老本行去湖廣解決辟教的問題,讓他選,似乎只有後者更好一點。從楊府回家天已經黑了,張寧卻仍在自家院子裡徘徊。每當發愁時他就有這個習慣,習慣走來走去。

不知什麼時候他發現身後有人,回頭一看原來是張小妹,只見她正做著一個奇怪而滑稽的動作,兩腿跨得很大,身體都快站不穩了。張寧詫異道:“你在作甚?”小妹無辜地看著他:“哥哥的步子好大啊。”原來她正踩著張寧走過的地方,跟著“邯鄲學步”還是小姑娘好,大多數時候都能無憂憂慮。

張寧便沒理睬她了,接著沿屋簷走,繼續琢磨自己的事。但這時候小妹又追了上來,小心翼翼地問:“哥哥又發愁了?”張寧彎了一下把她的小手握在手掌裡,嘆道:“估計不久就要去湖廣。”

“啊?怎麼又要出京…這回要去多久?”張小妹一聽,也跟著做出犯愁的樣子。張寧搖搖頭:“不好估計。但這回我要帶你一起去,讓你在我的身邊。”小妹隨即出喜,撒嬌道:“哥哥總算想通了,帶著那個祥符想人家,還不如干脆帶著人呢…”這次把小妹留在京師張寧實在是不放心,上次和宦官王狗兒聯合,才讓皇帝認為永樂帝不是非正常死亡,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畢竟是一個隱患。

萬一哪天皇帝發現了真相追究起來,張寧家的人估計要被牽連,所以他至少想帶上最重要的人。和小妹說了幾句話,張寧的思路被岔開,這才覺身體都快被凍僵了。

正月裡的初,氣溫和寒冬臘月好像也差得不多。他遂拉著小妹一塊兒回到房間。書案上還放著一份奏章,前前後後已經準備很久,一直沒有送去通政使司,是關於鄭和艦隊遠洋利弊的論述奏疏。

現在看來仍不是上書的時機,還得放一放,也不知這份東西什麼時候才能派上用場。按照以前張寧的“職業規劃”先上越南撤軍疏,得到皇帝支持後,就找機論述言遠洋事。

進而在事業上轉型,下西洋這件事要想做出成就來也夠得一番努力了。正好遠洋艦隊的“總司令”鄭和今年初要從南方回京師拜見新君,到時候朝廷的注意力會因此略微向西洋事轉移,張寧就打算趁鄭和回來那段時間言事…但現在看來是沒機會了。張小妹如同平常一樣,隨手收了他亂擺的書籍和紙墨,還有那份奏章放在書架顯眼的位置,以為張寧還用得上。張寧見狀便說:“那份東西放到箱子裡,用不上了,出京時帶走。”她遂依言收拾完,然後坐到張寧的對面,用手撐著下巴看他。這樣大眼瞪小眼太沉悶,張寧便隨口說話:“時至今我才真正意識到,一個人不是會辦事就可以。無論想做什麼事,首先得得到上面的信任,否則一切都是枉然。”小妹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她應該是聽明白了字面意思,但很多事兒都要自己親身體會才能領悟吧?

見張寧今晚沒給她講故事閒聊什麼的,她也一本正經起來:“哥哥不要沮喪,雖然那份奏章放起來了,可總有一天皇上能明白哥哥的忠誠的,到時候還會重用哥哥。”張寧聽罷愕然,險些沒笑出來。就怪小妹那張臉太清純,忽然那副表情說起政事,真是夠彆扭的。

他在楊府受的鬱氣漸漸消散,淡然道:“都是以前想辦的事,現在就算得皇上信任,我也不想再為那事心。國家大事固然重要有意義,但在我心裡關心的人更重要。”就在這時趙二孃端著夜宵進來了,見兄妹倆一本正經對坐著說話,便笑道:“喲,東家和小妹正說事呢?”張小妹回頭道:“哥哥要上奏章,正和我商量國家大事!”趙二孃愣了愣,隨即“噗嗤”就笑出聲來,她忙將手裡的東西放下:“小妹真是出息了,咱們大明朝的賢才哦!”張寧道:“下回做點甜粥,放點蜂棗子等東西試試…文君也喝過那種甜粥,你再問問她還有什麼作料。”***元宵節張寧照樣帶著小妹去看煙花,玩得高興的。節一過,衙門便開印辦公了,國家體系逐漸恢復了正常運轉。宣德帝也在奉天門御門聽政,這是宣德紀元的第一年,他又剛登基不久,開始還是很勤政的,一天少則也要處理大小几十件事。

年前胡瀅上過一道奏章,認為竄在湖廣的辟教對國家穩定不利,需要設法解決。這事兒經內閣商量批覆的處理意見是先派一個巡按下去摸清狀況,實地瞭解之後向朝廷描述,然後是把教眾編為農民保甲進行安撫、還是用兵討伐,再行商議定策。

不過內閣把奏章送司禮監之後,正逢年關,從皇城到地方衙門整個權力機器都暫停運轉,不少奏章就堆積在司禮監沒來得及處理。開重新執政,那些奏章才拿出來,經皇帝過目該批紅的批紅,不合理的打回去重擬。

朱瞻基坐在御案前,周圍的內侍端茶送水,遞文磨墨侍候著,底下一眾文官幫著理政,除此之外還有起居注館的內侍隨時記錄皇帝在幹什麼。

朱瞻基翻開胡瀅的奏章,一目十行地瀏覽了一遍就大概明白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偏遠土司地界上的一眾民,和一堆國家大事比起來確實不算什麼要緊事。

要說重要西南有兩個地方的土司已經起兵造反了,幾年了現在還沒鎮壓下去,攻城略地嚴重不嚴重?

永順土司的這幫人還沒造反呢…不過因為奏章是胡瀅上的,朱瞻基很快就猜到了胡瀅的用意:肯定是胡瀅擔心聚眾數萬的辟教和建文遺臣有關、才會專門上疏。

他又看了一眼內閣的處理意見,頓時認為非常妥當。眼下最重要的是隨時等著漢王那邊出狀況,有了大義名分然後削藩,暫時顧不上再管建文遺臣的事。

在朱瞻基看來那些舊事已經不需要太在意了,何況皇祖父之死的疑點多半也是子虛烏有…在這種情況下,先派個御史考察,既不費事又能以防萬一,實在是考慮周全中規中矩的上善之策。

朱瞻基見御門內有內閣和六部的大臣,當場就說:“胡瀅這份奏章,照部議批紅。要派巡按去湖廣,你們舉個人。”楊士奇便拜道:“老臣以為禮部員外郎張寧可用。”朱瞻基沉片刻道:“朕記得去年吏部有一份卷宗裡,張寧應該調南京國子監?”楊士奇道:“確有此事。

不過國家正值用人之際,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張寧對皇上忠心耿耿,又曾經歷過此類政務,當是合適人選,故老臣舉薦。”朱瞻基聽到忠心耿耿那個詞,心下就尋思楊士奇的用意,可能是暗示再給張寧機會證明忠心。後半句說得也有道理,查建文遺臣這種事,一般官員還真幹不了。楊士奇的話在皇帝面前很管用,因為他每每進言都是很識大體考慮很周全的意見。

朱瞻基略微一想便笑道:“那倒也是,張寧年輕多辦實務更好,那便依楊少保舉薦,任張寧為湖廣巡按,讓他去湖廣。”內侍和吏部的官當場就記錄了皇帝的旨意,吏部馬上就可以下達政令,一件事三言兩句就處理好了。

皇帝親自在御門理政,絕對權力面前,理政效率確實更高。果然張寧次就接到了吏部政令,讓他從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卸任,改任湖廣巡按御史,隸屬都察院。

接著他拿著吏部的命令要去都察院接印信官服等物。此時他按照律法必須在三之內離京,好像有點突然。

不過元宵節之前他就從楊士奇那裡得到消息了,早已準備妥當。從五品禮部員外郎到七品巡按御史,雖然連降三級,但官場上的人對這種調任都不會認為是降級,巡按品級低但是有實權、而且很容易幹出政績,實際上是好事。

當然這次的好事如果沒有楊士奇,是完全不可能落到張寧頭上的。一般情況的巡按御史,七品,但一省最高級別的從二品三司使,承宣佈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都不敢怠慢,代天子巡查實在是“位低權重”不過張寧這回沒那麼舒心,還沒出京,就來了個“幫手”:吳庸,作為給張寧出謀劃策的參贊…張寧用腳趾頭都想得出來這傢伙是幹什麼的。說是幫手,可能和很多外放京官身邊的帶的債主一樣。

張寧見了吳庸就開玩笑說,我是不是啥時候欠了吳先生的錢忘記還了?好在吳庸其實是個很淡泊隨和的人,也不見氣,只說奉命行事身不由己。***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湖廣是一個省,轄區大概包括湖北湖南等地,治所在武昌府。

“省裡”的事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衙門有權主持的,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三權分立,分管政、軍、司法,三衙門級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