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文學的神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眾人被震懾中,蘇懷卻好像絲毫沒有到旁人望著他那震驚無比的眼神,只是專注繼續唱道:“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見蘇懷唱罷,雖然最後沒有包含“城市地名”
“寺廟”
“山”這三項主題,但是已經足夠令人驚歎萬分了。
周夫人都不由讚歎道:“我從未聽過這般意境優美的詩曲,光是聽你唱,我都好像看到漁家碼頭的美景,問世間情是何物啊…”眾人對蘇懷的敬佩,不僅僅是他用一首歌就包含了周院士刁難的8大主題中的5個,更是因為他沒有為了非要與周院士鬥氣,把最後兩個主題入到歌曲中,贏下這場意氣之爭。
以蘇懷的才情,在場的人都毫不懷疑,他絕對有本事做到這件事情,可他卻沒有這麼辦,這也可見他那虛懷如谷的懷。
可週院士,卻不這麼想,他望著蘇懷滿臉開心地哈哈大笑:“你這小鬼,還真是有點意思,竟然想一首歌裡包含8大主題,這種事情我可是聞所未聞,你要真能做到,以後我給你提鞋我都願意。”雖然蘇懷這首歌同樣驚豔,但是畢竟沒有達成他的難題,周院士雖然心裡暗叫好險,可還是覺得自己沒有輸。
顧和尚卻是突然叫道:“非也非也~!周院士你這話可不對,小蘇老師可真正做到了8大主題完美融合在一首歌中,雖然沒有‘城市地名’‘寺廟’“山”但是他卻多了‘月亮’和‘船’“樹木”這三個更加熱門的主題,贏得是小蘇老師~~~~”周院士渾身一顫,剛才他就注意盯著他之前提的主題去了,卻沒想到“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裡有月亮“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有船,而“楓橋”就是樹,這也是《華夏好詩曲》決賽票選的主題之一啊…”周院士頓時冷汗就下來了,這小鬼頭竟然真的在一首歌裡彙集了8種題材,他真是隻配給他提鞋了…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人…
周夫人見周院士臉蒼白,頓時也在心裡暗歎道,沒想到自己丈夫也會有服人的這天,不由輕輕嘆道:“老頭子,我們真是老了啊,現在年輕人真是不得了。”周院士原本已經有些頹了,但是一聽到“老”這個字立馬就不服氣了,大聲道:“什麼老不老的,只要給我時間我也能做出這樣詩曲來,何況他這8個主題,又不是我提的8個,也不一定有多麼了不起,我也不是沒做出過多個主題的詩曲。”周院士說著,望著蘇懷道:“這詩曲雖然寫的確實漂亮,但是我怎麼都不相信,有這樣的原作詩歌,能包括了全部他唱的8個主題。”眾人心裡也是有同樣的疑問,這首詩曲雖然驚豔,但是想在原作詩歌中融匯“月亮”和“船”
“橋”
“愛情”
“氣候”
“漁家”
“鳥類”
“樹木”這8類主題,可謂也是難如登天了。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看出來了蘇懷擅長的是古文詩,如果是現代詩好有可能加入這麼多的元素,但是古文詩歌向來簡練,短短几句就想加入8大主題,更是聞所未聞了。
蘇懷面對眾人疑惑的目光,神沒有任何波瀾,淡淡地道:“月落…烏啼…霜…滿天。”咦~?第一句眾人都皆是一愣,短短七個字竟然就包含了“月亮”
“鳥類”
“氣候”三個主題了?氛圍還營造瞭如此這好,真是妙絕倫。
眾人心裡驚訝同事,蘇懷第二句又來了:“江楓…漁火…對愁眠。”有江河湖畔,有“漁家”
…
?
等等,他該不會這詩裡真有8大主題吧?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蘇懷悠揚的頌詩聲響起,周院士夫婦皆是一愣,然後看著蘇懷的眼神都徹底變了…
原來《濤聲依舊》的“鐘聲”是詩中“寒山寺”裡的,那就是有“寺廟”了,那“姑蘇城外”分明是地名,這就是“城市地名”詩曲加上這首詩,竟然已經包含了10種主題了…比之前周院士刁難的8種主題還要多。
這一刻,他們已經徹底覺到蘇懷不是比他們某個方面強一點,而是在蘇懷本處於另外一個層次,一個他們本無法觸碰的層次…
他們原以為蘇懷是與他們置氣,才硬做出這首詩來,可這詩第一句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他們腦海中,只見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一切都是那麼融,那份寧靜悠遠,已經完全超出了現在這個時代所有古文詩的最高層次。
沒有絲毫做作,自然淌這一種舒適而祥和氣息。
月,烏,江,漁,人,寺,船,鍾…這些字放在一起,竟然使整個世界在人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眾人在這裡聽到這首詩,好像進入了詩中的那個地方,明明是如此平凡的景物,令令他們心中充滿了美好與喜悅,受了生在人世的偉大與美好。
顧和尚,阮明,王磊原本都認為張對蘇懷那種近乎盲目的崇拜不理解,但是此刻,他們看著面容俊秀,目光清澈的蘇懷,中突然一種頂禮膜拜的衝動。
那就好像盲目的信徒們,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彷彿身處黑暗歐洲被壓迫人民,看到耶穌基督展現的神蹟…你不是佩服他,不是嫉妒他,而是會自慚形穢,想要接近他,學習他,渴望進入他能體會到的領域。
“小蘇…你收我當學生吧!”顧和尚突然大叫道,一躍而起:“王八蛋…我前半輩子都荒廢了,現在學不知道來不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