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開拓流求尋找礦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多謝謎獨白、君臨如山倒的打賞~)—————————大宋朝廷發行新幣“宋通元寶”暫時緩解了這一趨勢,而那邊趙德昭也開始有所行動。
由於陸地之上大宋周圍尚處於分裂狀態,國家未統一,而且礦產乃一國之重要產業,所以趙德昭在朝會散去後,又去了福寧殿,與趙匡胤相商,趙德昭打算私人組織一隻小規模的船隊,帶上一些逃荒的百姓,以及一些信任有加的軍將士,全副武裝從揚州出海去求(臺灣,隋朝至元朝稱“求”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尋找礦產資源或者其他資源,同時也去開拓此地。
趙匡胤一聽說此事,覺得逃荒百姓去了海外,開闢海外土地也是一件好事,而且還有軍將士在一旁監督與管理。
而且趙匡胤在國史館、藏書閣之中聽說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臺灣】。隋煬帝時期,曾三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求【臺灣】,亦覺得事情可為,於是乎他就私底下同意了趙德昭瘋狂的要求,暫時也不想在官方上宣佈此次行動。
趙德昭離開皇宮,在開封招募了一批逃荒的百姓,然後讓白孤城組織了一支京城幾家商人聯合的商人團隊,孫家、劉家也在此次船隊行列之中,同時又命人帶去了一些種子、皮、商貨、武器、刀具等一應生活用品以及其他用品。又私募了民間三百勇士,作為此次出海的護衛,再者又招募了各行各業之人。
趙德昭乃當今梁王,不可能事事事必躬親,正當他無人可調之時,無庸子書信歸至開封,而無庸子能掐會算,料到趙德昭會去求,同時他本人亦候在揚州,而且船隊南下之後剛好可以順帶上無庸子。
對於無庸子,他是趙德昭信任者之一,而此番行動還需一個人。
趙德昭許久未去涼城客棧,楊濛一見到趙德昭一股子上位者的氣質,然後笑道:“昭兒如今身為梁王,氣質果真不一樣,這次來看義父,有何事啊?”楊濛的一番戲謔,讓趙德昭不好意思,如今身為梁王,事務繁雜,趙德昭略帶歉意道:“義父,昭兒今前來也是為了一件事情,義父莫要怪罪昭兒未來探望義父。
““義父跟你開玩笑的,昭兒今前來義父此處,想必也是有事請求吧!”
“義父,昭兒組織了一個船隊南下尋找寶藏,所以要向義父借義兄一人,充當此次尋寶長官。”
“尋寶?”
“義父,是這樣的…”趙德昭壓低聲音,然後湊近楊濛的耳朵邊說著。
“原來如此啊!你義兄身為朝廷武將,以後就任你驅使,不用向義父稟告了,昭兒長大了,這些事情昭兒儘管去做。”
“是,多謝義父了!”趙德昭與楊濛相處了一會兒,然後落時節,趙德昭回宮了。
趙德昭回宮之後,又向趙匡胤要了萬松。趙匡胤於是暗中任命萬松作為此次船隊的長官,無庸子作為副官,從旁輔助。
兩人一文一武,皆是趙德昭信得過的。與此同時,他又將求礦藏一事畫之圖上,給萬松保管,以免幾人瞎著急。
同時又讓長堂的人馬以及飛雀組織混入船隊,幫他暗中監視監督,一有變數,靈活機動。
此時大宋尚未一統,揚州乃是最大的港口。經過了七的工作準備,十一月底,船隊離開開封,沿著汴水南下,一路水陸轉運,終於在十二月上旬到達揚州。
揚州由於處在長江河口段時期,有適宜的港口,又處在南北大運河中段淮南運河入江的河口位置上,南向可以進入江南運河,直達杭州,東向可以出海,直達本或南下西洋,西向可以溯江而至襄鄂,或由九江南下洪州,轉由梅嶺之路到達廣州,北向沿著運河直抵京洛,有著四通八達的水陸通線路,是如今大宋國內,通商大港最為理想的市場和財貨集散地。
十二月初,這支由趙德昭組織的半官方半民間的船隊,從揚州出發,無庸子亦在揚州港口上船,一行人坐上海船,沿著長江出海南下了。
而此時冬季刮西北風,沿著風向,船隻順行,速度也提高了不少,而且海面之上本就不可能會受到颱風的影響。
十二月中旬,船隊已經到達了泉州港(亦稱刺桐港),而此刻劉翰作為此次大宋使臣已經在泉州留從效官邸之中。
在劉翰的解釋下以及泉州市舶司建立之後利益的驅使下,留從效思考再三,最終同意了大宋使臣的要求。
劉翰帶上了留從效的書信以及官文,在十二月十五,打算離開泉州,北上回朝廷覆命。
而此刻離開泉州的鴻臚寺丞劉翰在泉州港遇見了萬松等人。
三人一見面驚喜萬分。
劉翰驚見舊人,隨即問道:“萬將軍、無庸子道長,你們怎麼會在刺桐港?”萬松問道:“劉寺丞出使泉州一事,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答應朝廷否?”無庸子湊近劉翰耳邊,隨即竊竊私語一番,畢竟此事為機密,所以不好正大光明在別地相告。
“此事機密!劉兄可明白!”無庸子道。
“原來如此!對了,泉州留從效已經答應了朝廷的請求,我這使臣如今已經有了留從效親手書寫的信函及官文,今正準備離開泉州,沒想到這麼巧在刺桐港遇見了各位,真是天大的幸事啊!”
“恭喜劉寺丞,相信此次出使,劉寺丞要升官了!而我大宋與泉州留從效的結盟也讓大宋獲益匪淺。”無庸子提議道:“自然如此!哎呀——行行行,你們兩個好生無趣,不如正午劉寺丞做東,去刺桐城逛逛。而我船隊剛好上岸補給一番,若是出了泉州,就直奔求了。”劉翰尷尬一笑,看著兜裡的銀子,只好勉為其難答應了無庸子“合理”的請求,一行人在泉州東逛西逛,然後找了一家別緻的觀花小樓吃酒消食去了。
“這酒菜真不好吃!”素愛美食的無庸子吐吐舌頭,抱怨道。
“道長想必是吃慣了廣味酒樓的美食,這些自然就不入道長法眼了,而且這酒菜確實跟殿下的廣味酒樓一比較,難等大雅之堂。”無庸子搖搖頭,道:“此等食物入口頓覺如豬食啊,索然無味,索然無味乎!還好殿下早有安排,船上的廚子也是出自酒樓,要不貧道這一路上還怎麼活啊。而且殿下還說,此番順道泉州也是為了在此地開闢一家廣味酒樓,相信憑藉廣味酒樓在開封的口碑以及菜品的美食程度,相信不久之後,如此遠離中原之地,也會更加合酒樓的美食了。”劉翰眼光,道:“哦?之前我曾經也聽聞殿下說起此事,沒想到如今這麼快,原來道長已經帶來了殿下的好消息!”
“對啊,我們殿下深謀遠慮,人手一副班子,此刻正在下船,準備籌集泉州開張事宜,哈哈殿下所為,由不得我貧道佩服。”正如無庸子所言,廣味樓的一副班子到了泉州,即在泉州港口下港,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泉州建立一家廣味酒樓,明裡暗裡地向泉州周圍發展開去。當然其中也有長堂與飛雀之人。
三人一番吃食酒菜之後,遂分道揚鑣,劉翰即啟程,從泉州港口出發,北上回京覆命去了。
而萬松與無庸子等人在泉州採購一些所需的用品之後,亦開動船隊,朝著求進發。
大海之上一片蔚藍,風淡雲輕,萬松眺望大海,而這無邊無際的海洋之上,望不見頭,皆是碧藍碧藍的海水,海水拍打著船隻。
十艘大船正在海面之上一字排開,氣勢凜然,朝著趙德昭制定的方向出發。
船頭擺放著指南針,此時的指南針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
也就是水浮法式樣的指南針。這倒也不怪趙德昭為何不簡化指南針,只是事情太多,不可能一件件都記在心上。
而他們此行的目的地首發地區乃是求的北部,一座後世被稱為“東亞第一金都”——金瓜石。
說起這個金瓜石,現在來說只是一個荒無人煙之地,而到了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這個地方才有五戶居民移居到碑尾,蓋了五間草寮,定居下來,今天“五號寮”的地名因而得來。
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在光緒十九年,這五戶居民上山種地去之後,忽然一鋤頭下去,一塊金光閃閃的形似大瓜的金子出地面。那人動萬分,將此事告訴了眾人,之後一傳一十傳十地,大量居民搬遷於此,尋找礦脈。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戰敗,臺灣被本佔據,而治時期本人來金瓜石開採金礦,居民又再度大增,金瓜石地區也益繁榮,於是又開發了瓜山裡和三尖鞍等地區,逐漸成唯一個地方生活圈,金瓜石便有“東亞第一金都”之稱。
而趙德昭自然知曉這段歷史,所以無論如何不能讓金瓜石默默無名下去,而他已經把金瓜石看做大宋的一處礦產地區,而求這塊地方,他也義無反顧得要收入大宋國土之內。
而此刻萬松等人拿出趙德昭所繪地圖,這地圖製濫造,上面只是大概標明瞭一些地點,十分簡陋,而萬松卻如獲至寶,而他們此刻出發的地方就是此處。
至於叫甚麼,現在這裡還是荒地一片。趙德昭也不好明言,只是說一個有金礦的地方。
在東京開封城內,趙德昭在宮中翹首以盼,等待各種好消息。
ps。宋的時候有四種不同裝置的針型指南針,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