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一方楷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避風山人在齊德仲面前了這麼一手,不知是有意無意,但此舉足夠證明避風山人修為也相當不凡。
如果說天城叟的元神定力是洶湧中、亙古屹立不倒的礁石,那麼避風山人的元神世界就好比滬海城中這曲徑通幽的街巷。
元神映照大千世界,堅穩定力、微細緻、廣漠浩瀚、清明透徹,都是其特有的質,修行人依照各自法門有所側重,道法施展中也各有展現,不足之處,則往往藉助法器外物彌補。
几案上的滬海城圖景,在避風山人指點間,東北方向不斷擴大、細緻,最後定格在一座高高聳立的燈塔下,塔基是一片建築群,看上去類似宮殿。
“此處是江南一帶最高的燈塔,即便是暗夜霧之中,以法力加催燈塔光芒,亦可照徹方圓數百里海面。”避風山人指著塔基附近的宮殿:“這片燭風殿是宋家為天城叟修建,聚攏龍脈地氣升騰化轉不息,天城叟以此滋養元神、因而眾生觀法念念不斷,燈塔也因此受惠,光明照徹。”
“道友看來是對此早有準備了。”齊德仲收回視線。
“確實。”避風山人並不否認,“在齊散人渡河之時,我便有所察覺,趕緊派柳家兄弟前去接應,面對天城叟,多一分力量都是彌足珍貴。”
“道友將齊某看得太重了,以我微末修為,在天城叟面前不過如螻蟻一般,有我無我區別不大。”
“事情並非這般單純,更不是鬥法勝負可言。”避風山人說道:“宋家勢大,受其他幾家聯手以應並非虛妄,我等修行人以緣法而行,不主動牽涉其中,只因天城叟煩擾眾多同道,我等不得不出手。但這其中還有要緊關係、不可忽視——”天城叟在滬海城中修行元神眾生觀,此舉利弊皆有,壞處不必多提,而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人敢隨意侵犯滬海城。如今江南一帶,修行人雖多,像避風山人這樣執事也有不少,但缺乏一名真正可以坐鎮一方、成為眾多修行人認可的楷模。
修行界未必要像塵俗那般,搞個皇帝教主出來充當頭領,自古此等狂悖無道之輩死了不知多少,就連如今的天王教都是由眾長老聯合執掌,並無教主獨掌大權。
但身具領袖風範、在必要時主持紛爭裁決的楷模人物,終歸還是要有一個。更何況如今天下亂局已至,也需要有身懷**力之輩坐鎮一方,天城叟無疑是一個上佳人選。
避風山人可不是要除掉天城叟,如今最大的問題,在於城中無人能進燭風殿一探究竟。殿外有護法制,尋常人本無法靠近,能破陣而入的修行人,又未必都能抵禦那駁雜的眾生意念。
所以如今滬海城中眾修行執事,需要糾集一批有相當修為之人,一同闖入燭風殿,至於見到天城叟本人,當然是以勸阻其斂神收法為先,保住這樣一位修行高人,對滬海城、以至於整片江南都是助益。
至於商盟三家要怎麼對付宋家,眾執事並不打算特別深究,反正他們跟誰互通有無都沒所謂。
按說天城叟元神籠罩滬海城,身在其中的修行同道,元神識念彼此互應是沒有問題,但城中瀰漫的只有眾生意念,天城叟的元神渾俗其中,沒有任何回應。
所以現在大家最擔心的是,天城叟在修行上出了什麼偏差,其人定坐於地氣滋養之處,元神觀法無法停歇。但這一切都要親眼見到天城叟本人才能下定論,萬一真的要到動手不可,自然有人會出面,用不著齊德仲,他只要參與破入殿就好。
“此舉倒是有利一方。”齊德仲贊同道:“天下未定,江南尚未受戰火波及,就算無爭雄之心,也有有保境之能,天城叟有此修為法力,讓他出面也是合理,希望這位前輩能夠安然。”
“齊散人這是答應了?”
“答應了。”
“善哉!”避風山人鼓掌道:“我立刻為齊散人安排客舍,待得此事完滿,滬海城上下定當另有敬謝。”避風山人的安排十分乾脆,就在他居住的宅院一旁,另有一片園林景清幽的宅邸,直接送給了齊德仲,這看似親近之舉,實際上隱約有監視之意。
齊德仲也不在意,師徒幾人有落腳棲身的地方當然是好事。齊德仲沒有對五名弟子談及天城叟之事,只是讓他們在此地安心修行。
前來滬海城的最初打算,是想搭乘前往東海的巨輪前往壺洲客的仙府,只不過此事不宜過分聲張。壺洲客附在鯨骨杖中的道種心印提及,就是要將海外仙府的一切留給齊德仲,如果他不能善加守護,反而引來外人覬覦奪取,那更讓齊德仲心生愧疚,倒不如修為法力更進再前往,反正江南一地尚屬平靜,適合修行。
在宅邸中沒修養幾,避風山人上門相邀,齊德仲帶足器物隨身,讓榮貴五人好好修行,留給他們每人三顆太華九還丹,適時服用。
離開宅邸後不久,避風山人誇獎道:“齊散人間寶劍不凡,莫非是龍泉鑄品?”絕雲劍被誇讚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齊德仲偶爾也覺苦悶,按理來說,他如今身上最為珍奇玄妙的事物,應該是弓形木玉才對,超脫真仙造化之物,沒想到幾乎誰都不曾留意。反而是在齊德仲常年祭煉下,絕雲劍愈發顯現不凡。
“此劍據說乃龍泉冥河子手筆…怎麼,有何不對麼?”齊德仲提到冥河子,就看見避風山人臉有些怪異。
避風山人稍斂神:“據說冥河子攝世間遊魂野鬼鑄劍,手法陰古怪,為人更是孤僻,脾難與人近,沒想到卻有如此逸品。”
“是麼?”這一點齊德仲可是全然不知,當初師父常清也告誡過他,若無事不要去尋冥河子,如今看來此人果然有些怪異。
不去理會這些,避風山人帶著齊德仲,二人在滬海城中穿街過巷,最後來到燭風殿外,此地無行人靠近,只有數十名修行人三三兩兩,各自面容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