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兇鬣伐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崤函關城防線被破,乾朝發動全面攻勢,不僅是開始向古渭原進攻,而是南北一線戰場上全面推進,儘可能將楚國大軍分散牽制,而崤函一帶進攻的乾朝軍隊勢如破竹,連佔十餘座城池,隨即向南北開枝散葉,增大戰果。
秦嶺是江河分水嶺,也是九州南北分界之一,乾朝此番攻勢,將楚國疆域南北割裂、彼此孤立,然後開始南下進攻蜀地,目的就是還原當初麻匪大軍的攻勢,進行一次對渝巴山城的大合圍,使其孤立無援。
至於西北州郡,倒不至於費乾朝軍隊太多力氣,因為當年天王教尚在時,曾大舉在西北用兵,屯駐大軍與民夫,剿滅了西北戎狄各部。後來天王教覆滅,西北聯屯仍有大批軍力殘留,楚國為保證管治,狠狠殺了一批天王教眾與信徒,以至於西北州郡對楚國管治並不信服。
這次乾朝攻勢蓄勢已久,更事先派遣人手與西北聯屯的殘餘人馬預謀,在崤函關城被破的消息傳出後,西北聯屯一起舉事,從後方發動突襲,一下子讓西北州郡亂作一團。消息混亂不清,以至於城池易手也未能盡知,導致了一些甫從乾朝大軍進攻下逃生的楚國殘兵,一頭撞進西北聯屯軍的口袋中,結果一目瞭然。
原本按照乾朝保皇黨的意思,天王教復辟是不可能了,但是聯屯軍的統領可以在乾朝中樞任職,並且重新分配西北州郡田地,讓聯屯軍人馬修生養息,逐漸瓦解這支力量。
然而佔下城池的聯屯軍本不懷好意,不僅不肯將所佔城池歸還乾朝管治,甚至還殺死乾朝派遣治理官員,這下徹底惹怒保皇黨,修行人主要集中在南下蜀地的戰線,大量鐵甲戰車與重型火炮難以運上蜀地群山,乾脆往回調派,開始剿滅西北聯屯軍。
西北聯屯軍算是天王教名義上的殘部,可是真正修煉了天王教諭的教眾都被楚國屠戮殆盡,如今聯屯軍中的修行人主要是出身西北戎狄部落的巫薩或化形妖怪之,算不上太厲害的人物。
在乾朝成規模的裝甲部隊推進下,除了使些歪門道驚擾軍營,這些修行人本擋不住乾朝大軍攻勢。聯屯軍據城固守,那麼乾朝軍隊乾脆轟破城牆,一路上幾乎是過一城、平一城,大半年下來,西北地界的城牆都被拆了個乾淨。
西北聯屯軍不過散兵遊勇,面對乾朝大軍一觸即潰,不得已再度退回西北聯屯。乾朝豈能如此縱放?大軍一路開拔,炮火傾瀉之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面對桀驁難治的西北州郡,乾朝重新編訂戶籍、丈量田畝,無論是楚國兵士還是聯屯軍,一律繳沒武械、分散各地,並且分配土地、恢復生產,很快就將這片土地安定下來。
至於以保皇黨為首的大批修行人,在這將近一年的戰事中,除了偶爾與楚國修行眾鬥法鋒之外,最主要的作為是開鑿蜀道。
蜀道自古南行,即便歷代修築天梯棧道,可是對於大軍來往運輸、以及蜀地對外皆有困難。乾楚戰,絕不僅是單純地兼併征戰,而是為了未來治世打下基礎。
像如今這般,數百名修行人共同合力在蜀地群山中開鑿通道的機會,古往今來為此一例,以雲霽為主的修行高人,甚至煉製出開山鑽隧的法器“掘龍鋤”修築出一條貫穿蜀地群山南北的大道。
通道修成,乾朝的鐵甲戰車長驅直入,楚國蜀地關隘如放空城,一夜之間敵人甚至從後方出現,不得已放下武器投降,乾朝則一如既往照單全收。
進入蜀地之後,乾朝大軍遭遇楚國長生軍,這支聞名九州的勁旅作為楚國命祚最後一救命稻草,十三太保如今剩餘六人,全部集中在此,與乾朝大軍決一勝負。
天上,雲霽聯合各路高人佈陣以對,死死困住秦飛鴻為首的六大太保,**雲海陣引動川蜀雲氣盪,風雷加數夜不絕。
而在地面,有一支特異兵馬異軍突起,軍陣看似分散凌亂,但卻似水無孔不入,約莫千餘人等,為首將校多是七星劍派外門香雲山莊弟子出身,這些年糾集地方義勇訓練了這麼一支軍隊,給長生軍造成不小損傷。
最終長生軍近萬人戰兵無一投降,在九曲鄉全數陣亡,極少數死戰最後力竭者,也不肯被乾朝俘虜,或自刎、或飲彈,足見此戰殘酷。
至於六大太保,雲霽傾盡全力以應,最後將其眾人全數斬殺、形神俱滅,手段之狠、法力之強、計謀之深,漸漸在乾朝廟堂行伍之中得了一個諢號雲上兇鬣。
當然,沒有人敢在雲霽面前提及這個不雅名號,而云霽自己也十分清楚眾人對他的觀。近這一年來伐楚攻略,超過一半是雲霽用計佈置,其中開鑿蜀道、瓦解西北、滅長生軍三大功勞,皆是雲霽手筆。
除此之外,他做了一件與楚國帝君如出一轍之事,便是派遣各派弟子深入西荒高原,開始調差搜研江河源頭水文狀況。凡是乾朝大軍攻下的每一座城池,不論規模大小,一切關於地方天象氣候、水文地理的歷年記載全部集中統一,派專人整理調研。
最終在大軍近蓉城之際,雲霽手中就握著一份《江河水文廿載考》,其中所載就是二十多年來,江河水文情況的變化,不難看出,近年來西荒高原冰川消融益增多。而且自馮華當政的歷年大旱之後,如今每年雨水豐沛,有些地方開始滋生水患,顯然是禍及九州的大洪徵兆。
雲霽收羅水文卷宗之舉並非無的放矢,一者是因他的修行本就易知天象氣候、風雲變化,驚覺天地靈犀有異;二者則是雲霽從楚國帝君治御之況能夠看出,築壩攔江不該是無故禍世,必定有其由,從沿江河各地的水文卷宗來看,甚至這些年施政培養出的水文吏員,分明便是楚帝有心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