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公私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知是否長途疲倦還是別的原因,回老家後身體有些不適,雜事又多,延誤了更新,抱歉,抱歉。
明天可能也會比較晚。
請大夥兒見諒。
李彥直對嚴世蕃的權術才智素來忌憚,同樣一句話在別人口中說出來李彥直可以不放在心上,但由嚴世蕃道將出來,李彥直卻不能不加多三分審慎。
嚴世蕃提到了“魏國公”為何會讓李彥直有那麼大的觸動?想明白這裡頭的緣由,可就要從大明的整個軍事制度說起了。
明朝的軍制,是割裂統軍權與用兵權以防武人作亂。
依制,用兵權在兵部手裡,朝廷用兵派欽差御史為大將,或派文臣監臨,這些大將、文臣領兵出征時權力甚重,指揮使、千戶、百戶都得受其節制指揮,但戰事一歇兵權便解,因此無法擁兵自重。邊關大將縱然統領十萬大軍,聖旨一下便得解甲聽命,就得益於這套體制。
然則戰爭未起之前,戰爭結束之後,這統兵之權又在哪裡呢?那就是以五軍都督府以及下轄的衛所體系。用兵之將一般是動官,而統兵的都督、指揮使、千戶、百戶則一般是世襲官,這些人從百戶、千戶到指揮使,大多是開國兵將的後代,都有上百年的家世背景,經歷了那麼多代皇帝也雷打不動,和朱明宗室是血相連的關係。和這些世襲的公侯將領相比,文臣們…哪怕是內閣的大學士們也只是“臨時”的官員而已,縱然是楊廷和、楊一清這樣地地位,恩澤所及不過一二代。哪像這些衛所兵將,只要不造反,他們家族的鐵飯碗便可與大明同壽,由此可見其基之厚、與朱明皇室牽涉之深,那是李彥直這樣的驟起之臣所不能比擬的。
衛所制度不但是大明皇朝的基,而且也是一股真正名副其實的封建勢力,而這股頑固勢力的領銜人物。在當代便是開國第一名將徐達地子孫…魏國公徐鵬舉。徐鵬舉是世襲國公,是軍方的第二首腦(第一首腦就是皇帝),朱、徐兩家一體,是一個徐階也動不得的人物,別說徐階。甚至就是歷代朱明皇帝,只要徐鵬舉沒有謀反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不過徐鵬舉這位軍方領袖本人卻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為統兵守備,掌管南京的防守事務,管理南京地區各衛所。徐階掌握政權之後在南京安了很多人,對徐鵬舉卻沒辦法。這段時間徐階沒動徐鵬舉,不是因為失策,而是因為力所不及。
而且徐階和李彥直之前認為嘉靖若到南京,必是由王直挾持,那樣的話徐鵬舉恪於禮制。也勢必將他們拒之門外,不想這次破山竟然把嘉靖給放了,一個被挾持地嘉靖和一個自由的嘉靖,對徐鵬舉來說絕不會是一回事。雖然徐鵬舉魏國公的地位是世襲的,但“太子太保”等加銜卻是嘉靖封的,在中年的嘉靖、近在咫尺的皇帝和少年的隆慶、尚無能力親政的朱載之間。徐鵬舉會怎麼選擇呢?
李彥直在海州與嚴世蕃涉之際,風啟已經逐出城外,而正要去福建的蔣逸凡更已進入揚州府境內,到了這兒後他發現驛站地官員見到他的關防後有疑忌之意,但他趕著往福建,就沒停蹄,直到他接近高郵之後才聽說嘉靖已進入南京的消息!而且魏國公徐鵬舉、內閣“首輔”嚴嵩以及南京六部官員已在應天府護駕聽命。揚州府州縣這時也已收到南京快馬傳來的公文,所以才會對北來官吏心存疑忌。
蔣逸凡吃了一驚,忙派了人往海州報信,他卻不知李彥直這時已從嚴世蕃口中知道了這個消息,並對局勢進行了重新的評估與預判。
“徐鵬舉的話,還是有可能會選擇老皇帝地。”李彥直清楚,眼下的局勢,並不是擁立哪個皇帝這麼簡單。徐階和李彥直背後實有一股企圖進行改革的力量。這股力量鋒芒所向,不但要掃蕩一切行政層面的積弊。而這是那些因循的守舊派所不願意看見的。
在那些老舊功臣心中,朱載其實是被徐階所組成的這個暴發戶內閣所控制,其合法或許會比嘉靖這個三十年江山地皇帝弱些。
“李都督,”嚴世蕃似乎能透過李彥直鎮定的面容看破他心中的猶豫遲疑:“魏國公的身份地位,別人不清楚,但你應該明白。只要他擁護皇上,登城一呼,不但南京所有將官都馬上會執戈聽命,就是普天之下的衛所官兵也都會聽南京兵部節制。”
“東樓所言,太誇張了。”李彥直這時還有些摸不透對方的底細,卻耐著心好像在和嚴世蕃認真討論一般“如果魏國公真的擁護太上皇,南方數省或者會響應,北方就難說了。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勢必分裂為南北,若靖難之事再起,只怕天下就要大亂。難道太上皇就忍心父子相殘、神州塗炭?更何況打到後來,究竟是奪門之變的結局,還是玄武門之變地結局,還很難說啊。”其實天下一旦分裂,那不單是南北分裂,而且勢必是新舊政治勢力地分裂,更是新舊兩種軍事力量的正面對決。
李彥直通過京畿之變發展起來地水陸兵馬,已是一支遊離於衛所體制之外的軍隊,甚至具有相當程度的私兵質(部分兵將非李彥直指揮不動),而海軍都督衙門為一統兵衙門,李彥直以右都督身份出征,已是統兵權與用兵權合一,就大明體制來說這已經衝到體制允許的邊緣了。
嘉靖中期以後私兵本來就有抬頭之勢,只是這些私兵要麼就是分散各地,不成氣候,要麼就沒法跳進體制之內,如王直所率領東海的海盜。在不就是雖然進入體制之內卻被迅速消化,沒有對衛所體制形成衝擊,如廣西的土狼兵等。但李彥直的出現卻加速了私兵地合法化,補之成為保護新政治力量的武裝。
李彥直可不認為嘉靖會為了不忍父子相殘、神州塗炭就放棄權力,他只是要告訴嚴世蕃你們的勝算其實不大。
但嚴世蕃竟然長長嘆息了一聲,說:“是啊,陛下也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他言語中竟有幾分悲天憫人的語調。但這讓李彥直十分不適應“所以陛下希望裕王、徐閣老和李總督能以大局為重,以天下蒼生為重,不要為了一時利慾,誤了國家大事。”這番話若是夏言海瑞之說出來。李彥直或者還覺得能聽聽,但從嚴世蕃口裡說出來,卻叫李彥直大起雞皮疙瘩,但他隨即隱隱想到了一個關鍵:“嚴世蕃也是不世出的人才!老皇帝把兒子留在這裡做誘餌也就算了,但嚴嵩竟也兒子留在這裡,這是為什麼?只是為了傳個話麼?”嚴世蕃見他猶豫,又道:“李都督,其實陛下在海上巡狩時,曾說起于謙的事,我在旁邊聽說。也留心記住了,不知李都督可想聽聽陛下的評價?”他這句話說地雖然是“于謙”李彥直卻一聽就知道說的是自己,便道:“願聞其詳。”嚴世蕃道:“陛下曾說,土木堡之役,國家有顛覆之危。于謙臨危應變,實有匡扶社稷之功,實際上並無不忠之處,後來英宗皇帝雖然重掌大寶,但在處置於謙一事上,卻做錯了。”李彥直心裡一呆:“難道老皇帝留嚴世蕃在這裡,除了要他打點震懾海州官員之外。還有讓他來籠絡我?”在這樣險惡的局勢下,若只留個太監在這裡傳話,無論嘉靖許下什麼諾言,都無法取信於李彥直的。
“難道老皇帝到現在還不清楚我們的立場?我對他來說乃是不赦之叛臣啊!還是說…他沒有多少其它地選擇了?”想到這一點,李彥直心中為之一寬:“或許老皇帝手中的牌,沒我方才想到的那麼多。”
“那麼…”他問:“陛下的意思,是應該赦免於謙的罪過了?”
“不但是赦免,”嚴世蕃道:“而且還要大大的表彰。”李彥直心想:“老皇帝要給我甜頭了。看來還真有籠絡我的意思。”忽然想起了蒙古犯京之時嘉靖嚴嵩的倉皇無策:“是了!老皇帝和嚴嵩雖然厲害。但他們長於權謀,而短於實務…這幾個人說到在朝堂上玩權謀。或許我也不是對手。但他們內不擅治國,外不擅用兵。我懾於他們往的權謀能力,剛才又被獨眼龍誤導,可把老皇帝和嚴嵩他們高估了!”又想:“海上大軍,總得兩三才能到。此次隨我來的陸上部隊不多,京畿大部隊要開動調到這裡來,那也不是十天半月地事情,南京方面衛所官兵當有五萬到八萬人,如果老皇帝已在南京站穩,我眼下這點兵馬,未必能夠取勝。萬一一戰不勝,天下人心浮動,那我等就大勢去矣!若是陷入糾纏,就算最後我能佔據上風,但破山、王直在浙江、福建從容佈局,那對我們也將大大不利…至少會留下極大後患。此事要麼速戰速決,要麼調整先後緩急的順序,避免兩線作戰才好!”這時見嚴世蕃正等著他接腔,心想:“且順他的話說以說,若老皇帝給我的好處越多,就說明他的心越虛!”口中便嘆道:“可是陛下這也是事後論事,若放在當年,在奪門之變成功之前,縱然英宗皇帝信任於謙,於尚書也未必能信任英宗皇帝啊。”這句話,竟是在向嚴世蕃要條件了。
嚴世蕃眉一揚,笑道:“關於這一點,李都督可多慮了。”便伸手往袖袋裡一掏,似乎要摸出什麼東西來。
李彥直見了他這神情、這動作,反而心下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