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保定大改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所以,現在的李明峰實際上擁有了五萬常勝軍和兩萬素質稍差的城防軍,第一批保定陸軍軍官軍校的學員就從這七萬大軍中選拔。主要挑選的是年級在十八週歲以上,三十週歲以下的官兵。
凡是管理二十個士兵以上的軍官,必須接受培訓。(不識字和年級過大的中低層軍官,都已經在考核後,被李明峰調到各地的衙門裡做捕頭去了,級別高的,也轉任做了同知等權力不大,但是待遇不錯的官。)包括蔡宜群、陳星翰、劉銘傳,甚至宋慶、宋仁等人也都被李明峰嚴令加入陸軍學校學習西方軍事。
李明峰設定的學校規模為可同時容納五千人上學,但是現在光這些需要進行再培訓的軍官就佔據了三千多個名額,剩下給底層士兵的名額十分有限。
因為現在急需人才,李明峰超過學校規模,特意從普通士兵中選拔了三千名最優秀的加入到了陸軍學校。使保定陸軍學校第一批學員就達到了恐怖的六千五百人!
選定好第一批學員後,老李特意發佈軍令,六千多學生,最多隻許五千人畢業。李明峰講的很清楚,別看你現在是軍官,但是你畢業不了的話,絕對不許擔任原有職務!你得給老子回家種地去!
即便畢業了,你成績不夠好,也要降級留用。與此同時,你的成績要是很優秀,畢業的那天,就可以直接越級任職。
陸軍軍官學校是三年制的學校,但是鑑於每個學生水平不一,李明峰也將其劃分成幾等。
在保定徵兵以前的常勝軍老班底士兵,直接讀三年級,保定徵兵以後的常勝軍士兵,直接讀二年級,新收編的捻軍和團練士兵,因為沒有學過任何火器的使用,也沒接觸過西洋戰法,所以必須從一年級開始學習。
與此同時,同文館也建設完畢。李明峰選派了一個當初在英國使館和他認識的華人翻譯擔任校長。
教官一部分由外國在華的傳教士擔任,一部分由中國本土的翻譯擔任。
同文館設英語科、法語科、普魯士語科、俄語科和西班牙語科、語科。其中英、普、招收學徒最多,每科兩百人,法、俄、西班牙三科每科一百人,總共九百學員。
同文館規模雖然沒有陸軍學校大,只能容納一千多人,但是學員因為少,這樣反倒有了餘地。陸軍學校的士兵也被鼓勵學習外語,李明峰下令,凡是能在課餘時間學習一門外語,並且最終通過考核的學員,每個月多發二兩白銀的軍餉。
這樣一來,同文館的報名處也總是爆滿。二兩白銀相當於一個低級軍官的收入啊,誰不眼饞?
除了英層面之外,普通士兵也在抓緊訓練。五萬常勝軍被劃分成五鎮,每鎮設四個團,每團設四個營,每個營設四個連,每個連設立四個排,每排設四個班,每個班共九個人,設班長一名。
每個鎮都是獨立的作戰單位,擁有兩個團的步兵,一個團的騎兵和一個團的炮兵。
第一鎮由總兵陳星翰擔任統領,所部一萬人以最早的常勝軍士兵為主;第二鎮由總兵韋志俊擔任統領,所部一萬人馬以當年投降的長為主;第三鎮由總兵劉銘傳擔任統領,所部一萬人由他當年率領的團練士兵和在保定新招收的士兵,還有投降的捻子組成;第四鎮由總兵吳長慶統領,也由他當初率領的團練還有新兵、投降捻子組成。
第五鎮也是最後一鎮,由宋慶擔任統領,一萬人馬都是他原來的舊部。山東團練本來投過來四萬多人,其中有七八千因為不符合標準被強制退役了,剩下的一萬三四千人被編成了城防軍,真正加入常勝軍的只有兩萬人。這兩萬人有一萬是全歸宋慶管轄的,剩下的都被打散編入到了劉銘傳、吳長慶、陳星翰的部隊之中。
還有兩萬城防軍,被李明峰分割成了三個鎮,城防軍第一鎮由總兵蔡宜群任統領,城防軍第二鎮參將由郭友乾任統領,城防軍第三鎮由參將宋仁任統領。這三鎮每鎮只有不到七千人,人數較少,所以每鎮只設三個團。
蔡宜群是最早跟著李明峰的將領,理應受到重用,但是這次被分配的部隊人數較少。李明峰為了防止他胡思亂想,所以私下裡找蔡宜群談過話。
據李明峰的規劃,將來常勝軍主要是用來戰鬥的,城防軍則是用來防守直隸據地的。李明峰以後要是親自率軍出征,這直隸據地就需要由蔡宜群全權負責了。雖然他控制的人數少了一些,但是職位的重要卻比五鎮總兵還要大。
蔡宜群聞言,表示理解。
將七萬大軍劃分完畢,李明峰又開始改革軍制,李明峰下令,以後互相之間不許稱“大人、老爺”也不需自稱“卑職、末將、小的”等明顯帶有官僚氣息的名稱。
咱們的李大總督下令,在保定陸軍學校正式開學的那天,也就是自己成婚的那天,開始施行軍事改革。
從今以後,所有人無論是在面對比自己職位高的將領,還是比自己職位低的小兵的時候,都必須自稱“我”至於稱呼他人,在軍隊外部,沿用往常稱呼,軍隊內部,則改為以職務相稱。李明峰為總督,也是常勝軍和城防軍的最高指揮官,所有人需稱呼其為“李督”或者“總司令”其下的八鎮統領,需稱呼為“司令”表示“司掌令牌”的意思。再其下,團之統領由三品武官參將擔任,稱呼為“團長”營之統領由四品都司擔任,稱為“營長”連之統領由五品武官千戶擔任,稱為“連長”排之統領由六品武官百戶擔任,稱為“排長”最小的單位是班,其頭目由七品武官把總擔任,稱為班長。
這個建制和後世中**隊建制不同,後世為“三三制”這個卻是“四四制”所以實際上常勝軍的營長、團長要比後世的營長、團長管理的士兵要多的多。要按所轄部隊的人數計算,常勝軍的一個團實際上相當於後世的一個旅。
整體制度改革定下來之後,就輪到了軍服改革。以前老李還遮遮掩掩的,這次老李是徹底的下定決心改革軍服。經過李明峰的親自指導,新的軍裝徹底的擺脫了長袍馬褂的影響,而是類似於後來中華民國北伐時期的革命軍軍服。
到目前為止,這種設計還是極為先進的,蔡宜群、陳星翰、劉銘傳等人看到李明峰命人做出的樣服,都驚詫不已。但是當李明峰親自穿上之後,眾人看到那股子威武的氣息,也叫好不已。
眾人試穿以後,都覺新軍裝方便了行動,絕對能大大的提高士兵的捷。於是,李明峰就和在保定城外剛剛建好的,法國人的紡織廠預定了十萬件新軍裝。常勝軍軍服的顏為中山裝的那種灰,城防軍的為土黃。
軍服分成冬夏兩種,冬天的是棉的,較為寬大,而且裡面還配有成套的制式棉襖。因為工藝先進,材料也好,所以這種棉襖要比往常的棉襖輕便的多,保暖效果卻絲毫不差。夏季的軍服為單衣,輕便涼。
軍帽也使用那種大沿帽,至於頂戴花翎,那玩意就徹底的廢棄不用了。要不是因為還有些顧忌,老李索就下令連辮子也絞掉了。
軍靴是在英軍軍靴的樣本上稍加改造的,更加的柔軟輕便。因為成本問題,所以軍靴只給排級以上軍官配置,普通士兵只穿厚底布鞋。其實布鞋更加的方便行動,但是卻有不結實的缺點,假如在較差的路上行進個兩三天,一雙布鞋可能就此壞了。
李明峰返回保定之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就改革了軍裝、軍制,後世的史書上稱之為“保定改制”新軍裝也被稱為“62”式而記入史冊。
同治元年十月初一,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學的子,老李也終於來了等候已久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