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干布25歲,唐朝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親率衛軍勁旅從吐蕃遠道出
。文成公主一行往西由倒淌河、
月山等地到達黃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與松贊干布
親的隊伍相會。松贊干布對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與文成公主返回吐蕃,對自己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築城邑、立宮殿。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松贊干布下令停止赭面習俗,自己也換下氈裘,穿上絲綢衣服,還派吐蕃貴族子弟到唐朝國學去學《詩》、《書》,又請唐朝識文之人管理吐蕃的表疏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
至吐蕃之地。”
“及至羊年(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蒙(btsanmo)、**、覺蒙(jo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有被寫作末蒙。《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兼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這兩項待遇,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關於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等吐蕃史料裡奇幻荒謬成分較少的部分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裡,都有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奇幻荒謬小說劇情過多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干布的子》,說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實際上,泥婆羅尺尊公主地位比較低。
唐太宗伐高句麗返回,松贊干布使祿東贊上書說:“陛下平定四方,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
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獻的金鵝高七尺,中實酒三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出使,被中天竺劫掠,松贊干布派
兵跟從王玄策擊破中天竺,派人來獻俘虜。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松贊干布被唐高宗冊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獻金銀珠寶十五種祭昭陵。唐高宗稱讚松贊干布,進封他為賨王。據松贊干布的容貌雕刻石像,陳列在昭陵玄闕之下。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去世,享年34歲。其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由於尺尊公主染了瘟疫後傳染給了松贊干布,不久松贊干布便在彭域的
莫崗(位於今西藏自治區林周縣彭波農場附近)逝世;另一說松贊干布是被仇視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殺而死的。次年吐蕃以極為隆重的葬禮,在瓊結的吐蕃歷代贊普王陵之間為松贊干布建起了一座很高大的墳墓,稱之為“木
木波”由於其子共
共贊早逝,遂由孫芒松芒贊嗣位,大論祿東贊攝政。
鹹通十年(869年),吐蕃本土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乾符四年(877年),起義達到最高峰,吐蕃境內的王室、貴族、大小奴隸主幾乎被逐殺殆盡,四名奴隸軍首領將歷代贊普王陵瓜分並大肆挖掘。松贊干布的“木木波”陵被沒廬氏和久氏(黨氏)分得,因此未被挖掘,保存至今。
吐蕃王廷官制,原來專設大論(宰相)一人,統領內政外,權力極大,往往難以控制。松贊干布深
改革的必要,於是在大論以外,增設宰相多人,其中有小論(副相)、兵馬都元帥宰相同平章事、副元帥同平章事,統領全**隊。此外,還有掌管民政的四個最高長官,都稱為“宰相同平章事”他們與大論共掌國政,一切重大國事都由宰相會議研究決定,報請贊普批准後執行。在宰相之下設置各類官員,分掌各種政務。其中有曩論(內相),掌管官員升遷調補等內政,相當於吏部尚書紕論(外相),相當於鴻臚寺卿,掌管外國使臣的接待等外政事務。
“岸奔”(度支使),分掌財政。資悉波折逋(大會計官),掌管徵收賦稅。喻波掣逋(斷事官長),又稱“整事大相”掌管刑政,相當於刑部尚書。此外還有掌管宣發詔令的給事中等官員,合稱宰相僚屬。在上述諸官中,大論最尊,總攬政務,事無大小,必須由他批准。上述的官職都由貴族擔任,父死子代,世襲其職。這樣國家政治、軍事等各項政務由王廷統一管理,貴族就不能各行其是,加強了王廷權力。
松贊干布在官吏制度上還制定了官階品級制度,向各級官員頒發告身(一種章飾),分六種,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為瑟瑟,次為金、銀、鍍金、銅、鐵。
松贊干布制定和頒佈法律。據吐蕃史書說“松贊干布在位,以臣民於君前忿教爭競,無禮無儀,乃創十善法律,使善者有所勸,惡者知所戒”據記載當時頒佈的律文有二十條,其主要內容在於:“令行善者勸,作惡者懲,強梁者以律繩之,貧弱者以法扶之,設四兵以為衛”
“定度量衡之法,設阡陌之制。教民習書,為馬裝備,創興禮義。”這都是說的立法的意義。至於法律律文,有“爭鬥者罰金,殺人者依其大小抵償。盜竊財物者,罰賠八倍,並原物為九。**者,斷肢體而之。誑語者,割舌”(劉立千譯《史鑑各種記載不同,有的說棄宗
贊有“十善法律”有的說有“德行誡命十八條”多為道德訓條,有些是出於後世附加的。
據史籍記載棄宗
贊時制定法律,用刑罰來維護社會秩序,是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史書記載說吐蕃“用政嚴酷,人無敢違”
“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為鞭,抶之從喜怒,無常算(數);其獄,窟地深數丈,納囚於中,二三歲乃出”當時吐蕃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制定這樣落後的刑罰,也完全符合奴隸制度的情況。
在兵制方面,松贊干布把地方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結合起來,把吐蕃全國分成四個如:伍如(中翼),轄以邏些為中心的雅魯藏布江以北地區;約如(右翼),轄以雅隆河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葉如(左翼),轄雅魯藏布江上游南北之地;拉如(後翼),轄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北之地。征服蘇毗後又設一孫波如。
“如”有“翼”、“旗”的意思,是吐蕃的大軍事區和行政區。每如分為上下兩個分如,共八個分如,每個分如各有四個千戶所,每個如又各有一個下千戶所,四如共有三十二個千戶所和四個下千戶所。
另外,還有四個軍千戶所分鎮四如。每個分如有元帥一人,副將一人,判官一人。分如在旗幟和馬匹上各有不同顏
,作為區別。軍隊編制以一百餘人為單位,設一個百夫長。一個大五百統帥五個百夫長,一個千夫長統率兩個大五百,實際上每個千夫所有各約萬人左右,統率二十個大五百,以後稱為萬戶府或萬夫長。各千戶既是軍事組織單位,也是地方行政單位,同時也是原來的貴族領地。大將以下各級官員,都是由當地的大小貴族擔任,世襲其職,但須經王廷的任命。所有士兵都登記造冊,由朝廷掌管,全**隊由兵馬都元帥統率,調動以贊普的金箭為憑。
據藏文史籍《五部遺教》、《賢者喜宴》等記載,改編後的兵力總計402400人,這與《新唐書·吐蕃傳》中吐蕃“勝兵數十萬”的記載相吻合。
吐蕃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為有利於生產,繁榮經濟,松贊干布從唐朝的均田制中得到啟發,他結合當地的社會實際,施行了一種比較特殊的均田制。據自由民在吐蕃社會所處的重要地位,他下令,首先把王田和一部分國家財物(如牲畜)分給了貧苦的自由民,“開拓荒地,劃分良田牧場”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與畜牧業,並制定了“綠冊”登記平民的戶口和耕地面積,隨土地而固定賦稅。
土地分配之法還曾推行於奴隸中,耕種王田的每戶奴隸可按勞動力的多少分配一份土地,也立有專門的戶籍冊,並規定了所使用的土地及擔負的租賦與勞役。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與社會安定,吐蕃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
畜牧業上,飼養的牲畜以犛牛、馬、羊為主,亦雜有豬、狗等家畜。、夏季逐水草而居,秋、冬季節有固定的草場。
“牛羊蕃息,蹊徑皆滿,”吐蕃王朝徵收的“牛腿稅”從側面也反映了牧業發達的程度;農業上,此時已有了較高的生產水平,培育和引進了新品種,農作物以青稞、小麥、蕎麥、豆類為主。在耕作技術上,一般採用“二牛抬扛”式的犁耕,農田相連,人民以“高地蓄水為池,低地於河中引水灌溉…開闢阡陌”並“廣開田畝,興修水利,溝渠縱橫。”這些比以前都大大地進步了;商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淬火和磨礪技術的掌握,冶金業水平的提高,為干戈風雲、馳騁疆場的千軍萬馬提供了足夠的鎧甲刀箭等。吐蕃商隊的足跡,踏遍了中亞細亞各國,創造了高原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松贊干布在文化方面的建樹,最為人稱頌的是創制文字,派吐蕃子弟求學長安和崇奉佛教等項。從前,吐蕃沒有文字,“其吏治…結繩齒木為約。”《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古昔並無文字,乃於此王(松贊干布)之時出現也。
據吐蕃對外關係、生產發展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派出以
彌·桑布扎為首的16名貴族子弟到天竺(印度)等地留學,研究梵文和西域各國文字。經過反覆的比較,採取筆劃簡單明確、易於書寫的不同形體,創制了有30個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都是輔音),又利用輔音重疊或在輔音上添加一定的符號構成複輔音。另外又設計了4個元音符號,加在字母的上下,用來拼寫藏語。
藏文創制後,松贊干布不但身體力行,自己專心學習了4年,而且他號召大臣們學習藏文,特別規定青年貴族子弟必須學習,學業好的還要給以獎勵。他又命彌·桑布扎撰寫了《文法
本三十頌》,以韻文歌訣說明主要的文法規則,包括8種“格”和虛字的使用法,作為學習藏文的教科書(儘管有人對
彌·桑布扎一人創制藏文之說持有異議,或者說是眾多無名英雄的集體勞動成果,但藏文的創制的確是在松贊干布任吐蕃贊普時完成的,這一點一直為眾所公認)。由此,吐蕃的民族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傳播。
松贊干布在位時,選派了一批通藏文的貴族子弟到唐都長安,入太學學習《詩》、《書》[32],讓他們大量地接受唐朝先進的封建文化。這些人聰慧不凡,許多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唐高宗時的吐蕃使臣仲琮
通藏漢兩種文字,辯才無礙,曾為唐人所稱道。又如唐中宗時赴唐
娶金城公主的吐蕃使臣明悉獵與漢族文人對詩,由於其“玉醴由來獻壽觴”極為得體,被傳為佳話。
吐蕃人原來信奉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災、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為其主要活動。傳說吐蕃先王以苯教治國,直到7世紀時,苯教首領在贊普朝廷中還保持著較高的地位,如大小盟會時告神的巫者即是。松贊干布從泥婆羅、唐朝引進佛教,將佛像、佛經、法物等輸入到吐蕃。據載,彌·桑布扎回國時也帶來了幾部佛教經典,以後譯成藏文,自此佛教開始傳入了吐蕃。松贊干布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以及12座佛教寺廟。不過當時吐蕃人絕大部分是信奉苯教的,即所謂“好咒誓、諂鬼神”還沒有多少人出家為僧。直到赤德祖贊贊普時代(704—755年),佛教才逐漸在吐蕃境內傳播開來。
松贊干布對周邊各國,採取了睦鄰友好的政策。他在位期間,把堅持發展與唐的親密關係,作為締造強大繁榮昌盛的吐蕃王朝的基本國策,使吐蕃和唐朝的關係極為和睦,雙方之間互敬互助,加強了彼此的友好情誼。儘管後來雙方的統治者屢次失和,但兩族的傳統友誼卻一直繼續下來,雙邊使節往來與年俱增,絡繹不絕,並在往返的信件中經常提到相互“雖雲兩國,實若一家”
“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據略統計,自貞觀八年(634年)至會昌六年(846年)的212年內,雙方遣使來往達到200餘次之多,平均近1年就有1次。為了便利
通,吐蕃境內進一步完善了驛站制度,“百里一驛”驛有“量頓官”對唐使“接待殷勤,供應豐厚。”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遠征遼東返回。松贊干布立即派祿東贊入長安上奉表文,並獻用黃金鑄成的金鵝一隻,“高七尺,中可實酒三斛”作為吐蕃對唐友好的表示。
《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
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
贊發
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應差赴西域途中在中天竺被劫,所攜財物被搶一空,王玄策前往吐蕃尋找援兵。松贊干布聞訊立即派出兵千餘人,又請尼婆羅出騎兵7千多人協助,由王玄策指揮,擊敗了中天竺劫賊,虜其王執獻長安,再次體現了蕃唐間的互助友好關係。
如吐蕃人原來“以氈帳而居”穿氈裘衣,此後不少人“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了。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唐代詩人陳陶的這幾句詩,正是對蕃唐和親後,公主入藏對吐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的讚頌和真實寫照。同樣,吐蕃派遣青年到唐朝讀書,吐蕃婦女免費的椎髻、赭面,以及吐蕃社會傳統的馬球遊藝等,也傳到了中原地區,為藏漢民族間的文化,增添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太子李治繼位,他授於松贊干布“駙馬都尉”之職,封爵“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對唐朝新君繼位當即上表效忠朝廷,致書唐朝宰相長孫無忌表示:如果在朝廷內部或外部有人想借太宗新喪和高宗新立之際而發動叛亂,他將親自點兵赴難,共同討伐叛賊。並獻金銀珠寶15種,請置太宗靈前。唐高宗李治對松贊干布的忠心大為欣賞,特加封他為“賨王”下令雕刻松贊干布的石像,與其他業績昭著的王公將相的石像一道列於唐太宗墓陵旁邊,以示對他的最高獎賞。
文成公主歷經千山萬水到達邏些後,吐蕃人民欣喜若狂,穿著節的盛裝,載歌載舞,熱烈地
接這位象徵漢藏民族深切、親密情誼的贊磨(王后)。
文成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篤信佛教,她作為漢藏民族團結友好的先驅,將中原文化傳播入藏,對於增進漢藏民族的親密團結,促進中原和吐蕃地區經濟文化的和發展,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據西藏民歌傳,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去穀物3800類,牲畜5500種,工匠5500人。儘管這些數字無疑有誇大、言過之詞,但是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基本事實:隨著文成公主的入藏,內地平原地區諸如農具製造、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製陶、碾磨等生產技術和歷算、醫藥等科學知識,皆陸續傳到了吐蕃。使當地人民的衣、食、住等方面發生了變化。
松贊干布是西藏曆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
松贊干布的一生,功績卓著,他統一了西藏,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溝通了與內地唐朝的友好關係,推動了漢藏民族文化的與發展。松贊干布為加強與鞏固政權,曾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遷都拉薩並建造布達拉宮;把西藏劃為六大行政區域;推廣佛教;創制文字;與唐王朝聯姻,
娶文成公主,並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統一席量衡制度;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等等。這些對發展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藏族歷來十分敬重松贊干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王之一,另兩位法王是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
當時的臣民,這樣稱讚文治武功的松贊干布:上有首領如棄蘇農贊(即松贊干布)之深沉,下有大臣如東贊(即祿東贊)之賢明,為首領者替天行道,為大臣者澤被大地,權位威嚴,治理有方,外蕃鹹服,內政修明,黔首黎民,尊卑有次,征斂有則,居處受益,秋有序,心願有償,強橫則囚,頑抗是懲,凌犯者抑,善良者彰,賢明稱讚,勇武蒙恩,為官稱職,為民淳樸,普皆利樂。吐蕃昔無文字,松贊干布此時始命制定;建立法律官服,權別大小,職分高低,獎勵忠貞,懲處悖逆。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評價: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政事,均為此墀松贊王者(松贊干布)之時出現也。[38]7世紀,松贊干布的大臣米桑波扎創建藏文後,首次在古卡爾瑪
宮殿向松贊干布講授藏文。松贊干布很快學會,並應用自如,先後撰寫了三部著作(說法不一)。其中一部著作早已失傳,另一部由於當時落後的印刷技術和經歷的長遠歷史,到阿底峽大師時期,基本已殘缺不全,後來被人整理時
據記憶增加了不少內容,使其本來的面貌蕩然無存。
《嘛呢全集》相傳為松贊干布所著,但從書中所反映的密法修持和中觀思想分析,《嘛呢全集》是松贊干布所著的可能極小。《嘛呢全集》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松贊干布的傳記及拉薩祖拉康(大昭寺)修建的歷史過程;從唐都
娶文成公主及
請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的歷史過程;觀世音菩薩之瑜伽修行法;告王妃、大臣、民眾的遺教等。是一部聚歷史、宗教、法律、傳記等為一體的珍貴文獻史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