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055追封之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永熙帝生父還活著的言很快便傳進了朝中的不少大臣的耳中,不過介於這件事影響頗大,在永熙帝沒有表態之前,大多數大臣都選擇了沉默,當做什麼也不知曉,然而大多數畢竟不是全部,朝中還是有人覺得應該將這件事給拿出來說說,譬如說御史臺的御史。

御史臺在大周的官員體系當中算得上重要的機構,有監察彈劾百官失當言行,規勸君主的過失之權。

在前朝之時,御史臺是個極為重要的機構,因為其掌握監察大權,一般官員都對其十分畏懼,甚至有當丞相空缺時,經常由御史上丞接任,然而卻也因為御史臺的權利過大,出現了不少亂子,以致到了最後,每當上朝,必不可少的便是御史的彈劾勸諫,以致朝堂更是不穩。

大周建朝後,太祖皇帝雖然留下御史臺這一機構,但也是想多一個監察百官言行的渠道而已,至於上諫這一部分,也不過是做做擺設。

新朝建立需要的是立威和說一不二的強勢,否則許多有用的政策也實行不了。

之後的聖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雖然開始重視御史的上諫,然而當帝皇的決策和御史的諫言出現了相悖的之時,多數情況下,皇帝都會忽視諫言,該做什麼便做什麼!

先帝當年執意要西南臨淮城修建防禦工事一事便也遭到了御史的強烈反對,甚至有御史準備以死相諫,然而最後先帝還是執意下旨去做。

因而御史的權利看似很大,但卻也是好看而已,實際本便沒有什麼實權,這件事便是最好的例子。

雖然實權沒有多少,但是鑑於大周曆代皇帝對御史臺的御史卻也還是比之一般官員更為的厚待,且御史監察彈劾一權利卻也是得到了很大限度的發揮,因而讓其成為了朝中有心拉幫結派之人必須拉攏的目標之一,先前寧王瑞王乃至蜀藍風水韻雲在朝中都有站在她們陣營的御史。

永熙帝登基之初,寧王也曾利用御史給她使過絆子,所幸如今大周的御史不如前朝那般權利聲望過大,永熙帝也不至於被幾個人動動嘴皮子便失去了皇位,但懲處御史始終是於帝皇的名聲有礙。

而御史臺經過了先前那些波折,在朝中的影響卻也沒有先前三朝那般的有用。

至少不算是得永熙帝的看重。

在永熙帝看來,御史之所以比之尋常官員重要,那是因為她們擁有一顆剛正不阿不偏不倚的堅韌之心,可以公證客觀地看待百官和君王,可是若是這顆心失了中正,或者染上了那一派別的痕跡,那這些人便只能添堵不會有任何的建樹,甚至會成為有心之人手中對付自己的刀子!

因而先前不管是瑞王還是寧王或許蜀藍風水韻雲都曾經利用過了御史,這讓永熙帝對御史臺的影響顯得極為的差!

若不是御史臺的確還有存在的必要,她早便下旨撤了這個機構。

御史臺設御史上丞一名,從一品官職,掌管御史臺,其下設兩名左右御史中丞,二品官職,御史中丞之下便是御史,從二品。

而御史卻又分上諫與下察兩部分。

上諫便是向帝皇諫言,規勸君主過失望其改變不當的言行和決策,由左御史中丞負責掌管。

下察便是監察彈劾百官言行,由右御史中丞負責掌管。

經過了新帝登基之時的一連串風波,御史臺如今可以說是人才凋零,原本有上百人的御史臺由於各種原因如今便只剩下那般十來個,而御史上丞以及左右御史中丞的位子都空缺著,暫且由禮部監管著。

待水韻雲之事結束之後,也曾經有御史上奏永熙帝希望永熙帝補齊御史臺的空缺,只是當時永熙帝正是需要獨立專行的時候,便將摺子留中不發,只是讓禮部先行監管的,也正是因為永熙帝的這個舉動,讓御史臺的一眾御史尤其是曾經投過寧王或瑞王甚是水韻雲陣營的御史便更是人心惶惶,擔心永熙帝秋後算賬,請辭的摺子紛紛呈上了永熙帝的案桌之上。

永熙帝倒也是乾脆,要走便放人,要出去御史臺的不正之風,便只有徹底清洗一遍,然而她卻不想親手處理落得一個秋後算賬的名聲,便只好用這等方式,讓那些心中有鬼之人自個兒離開。

這便造成了如今御史臺職位空缺許多的原因。

可以說,如今還能留在御史臺的基本上還是剛正不阿的。

而今早朝上第一個毫不避諱地提及關於永熙帝生父還活著之言的御史卻是前任的御史上丞,此人命劉沁,已年過六旬,乃聖祖皇帝最後一屆闈的榜眼,也算得上是三朝元老,而她之所以由從一品的御史上丞便降職成了從二品的御史卻也並非因為瑞王等人的事情,而是因為先帝廢太女一事。

廢太女謀害先帝不成反被擒下,先帝一怒之下下旨廢黜太女,當時朝中百官絕大多數選擇了明哲保身,唯有當時的帝師雪千醒和御史上丞劉沁開口為她說話。

而與雪千醒只是求情不同,劉沁極力反對廢黜太女,言行刺一事定有內情,懇求先帝再一次徹查,然而當時先帝並沒有接納劉沁之言,甚至斥責她與廢太女有私,方才會為廢太女辯駁,當場便將她由與御史上丞降為普通的御史。

劉沁與廢太女有沒有私永熙帝不知道,不過她倒是欣賞她敢作敢為的子,更重要的是,據她的暗查,她並沒有介入之前瑞王等人的派別之爭當中。

永熙帝想,或許這也是為了先帝只是降了她的職而沒有撤職的原因吧。

消息靈通耳聽八方是御史必備的能力之一,所以關於永熙帝生父的言劉沁早在兩之前便已經知曉了,不過她也並未立即上奏永熙帝,畢竟御史的指責雖監察和勸諫,而非聽風就是雨的,胡亂聽信言,然而得知這個言之後,她也暗中讓人打聽過了看看是否是哪個宵小的妄為,只是最後卻並沒有查處個所以然,而言也越傳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