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因為丈夫去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
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
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秦始皇自十三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
直到他五十歲死去,共修了三十七年,秦始皇名政,兒子即位後叫秦二世。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
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死後兩個月,屍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入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
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二零六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說,項羽入咸陽之後,以三十萬人運了三十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燬,說大火延續燒了九十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
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十三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
前後費時近四十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曾令洲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二十六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
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九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經過數十萬人九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三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皇陵使用的大量石材是從百餘里之外的渭北諸山運來的。
尤其陵園使用的數十萬立方米木材都系從千里迢迢的湖北、四川等地靠人工砍伐又憑人力運往驪山腳下的,加之陵園陪葬的八千兵馬俑和銅車銅馬等一大批做工細的陪葬品。
這樣巨大的工程量在中外陵寢建造史都是極其罕見的,就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來說,當時正值秦國對外進行大規模戰爭之際,相當一部分人被招募充軍作戰,再調更多的人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
雖然史書缺載,無從考證,但數量是不會很大的,而陵園工程第二階段正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全國的歷史大業之際,從秦始皇本人來說他完全有可能把注意力由戰爭轉移到陵園工程修建方面,從國家的實情來說只有這時才有可能從全國各地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從全國各地徵發了七十二萬人修建秦陵,擴大規模,像這樣龐大的修陵群體,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七十二萬修陵大軍分工不同,一部分在四川砍伐運輸木材,一部分在渭水北岸斬鑿石材。
但絕大部分勞役還是集中在秦始皇陵內外,要在短短八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從安葬秦始皇到覆土結束,就必須集中力量突擊才能完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又將修陵人的一半即三十六萬人走,去修阿房宮。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世元年“四月,驪山事大畢,復作阿房宮。”此時修陵者大致為三十萬左右的人,二零九年初,陵墓的主體才算基本完成,只剩下少量的掃尾工程,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擴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週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鍊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
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陵園最後被迫中止,施工前後將近四十年,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八年。楊牧之靜靜的沉思著,突然發現特蕾西皇妃醒了。
她見楊牧之坐在牆角,就走過來,楊牧之給她打了一個招呼,特蕾西皇妃說道:“牧之,你也去睡會兒吧,我來守著。”楊牧之此時還沒有睡意,搖了搖頭道:“不用了,你再休息一會兒吧,我現在還不困。”本來楊牧之是擔心特蕾西皇妃的身子讓她繼續休息,但是沒有想到特蕾西皇妃卻坐在了他的對面,跟楊牧之有一搭無一搭的聊了起來。
在聊天的過程之中,楊牧之才發現,特蕾西皇妃可是不花瓶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她絕對算到上是美貌和智慧並重,特蕾西皇妃在大學的時候就是主修的歷史學。
特別對中國歷史興趣,這次來西域,一是想找到秦王照骨鏡救婆婆安娜皇后,另外就是也想來看看這沉澱的歷史,皇室牛皮書上面所記載的一直讓她
興趣,為此還專門對西域做了詳細的研究。
經過特蕾西皇妃的分析和牛皮書上面的記載,當年小國開國國王遇到元兵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大月、樓蘭、絕三地,而發現秦王照骨鏡的墓地最有可能的就是
絕王的墓地,關於這一點。
楊牧之跟特蕾西皇妃的觀點一致,而最出乎楊牧之意料之外的就是特蕾西皇妃的爺爺居然是一個考古學家。
而且曾經來西域尋找到絕古城,據特蕾西皇妃所說,她爺爺尋找
絕古城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考古。
而是來尋找失落的文明,現在這麼一想,如果說秦王照骨鏡真的存在的話,那麼它的功能的確比現在當前的文明先進不知多少倍,說是失落的文明也不為過,很小的時候,特蕾西皇妃就聽爺爺說過此事,也是受到爺爺的影響,特蕾西皇妃才對歷史興趣,當時她年齡小,不大懂什麼是失落的文明。
直到嫁到皇室,因為丈夫的去世,有段時間她心情低沉,在藏書閣見面了皇室的牛皮書,這才明白過來。
或許失落的文明就是說的那個鏡子,本來當時綁匪要求她們出秦王照骨鏡,一時間她還沒有明白過來。
後來仔細一想,這秦王照骨鏡在牛皮書上面有過記載,雖然後來的筆記都稱呼鏡子為神鏡,不過這畢竟關係到爺爺終身的遺憾,所以特蕾西皇妃還是想起來,這牛皮書上面說的就是秦王照骨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