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三十五章元素震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克洛斯大師,我聽說,當元素共鳴達到一定程度後,會產生元素震盪的效果,我想請問大師是否是這樣。”

“的確如此。”克洛斯點頭道:“元素共鳴,是魔法中的一種現象,它只說明瞭魔法師與魔法元素之間的契合程度,代表了一個魔法師在該系魔法中的上升潛力。但是元素震盪,卻是元素共鳴的一種升級體現。當人與元素的共鳴達到一定程度後,所有的元素會在同一個節拍下進行共鳴,以同樣的幅度,速度對魔法師的召喚產生回應,就好象是水煮效應,這就是元素震盪效果。元素震盪是一種高契合度的體現。如果說共鳴只是建立聯繫,那麼震盪效應就等於是高效的指揮。如果說共鳴的廣度代表的是一個魔法師的法術影響範圍,那麼擁有元素震盪能力的魔法師就等於讓自己的魔法在威力上提高數倍。”原來是這樣,宮浩有些明白了。

“大師,是不是每個魔法師都可以產生元素震盪?”

“當然不是,每一個擁有魔法天賦的人,都有與元素產生共鳴的能力,但能夠引發元素震盪的,其實少之又少。”宮浩心中的訝意越來越盛。

白天在巨魔神那裡,他對那顆靈魂法珠使用元素應並試圖與其建立共鳴聯繫時,他從未想過自己能夠做到什麼地步。但是就在那一刻,他受到的是與當時珠內的靈魂能量前所未有的契合程度。

回去之後,他特別查看了關於巨魔神的研究記錄,試圖與巨魔神建立共鳴應的並不是沒有人做過。儘管海因斯無法成功,但在他之前還是有別人也曾做過類似的努力,但從未有一人能看到巨魔神靈魂能量中最後的世界。

那麼自己是憑什麼能看到的呢?他據當時的情況意識到一件事,就是自己很可能無意中引發了元素震盪效應。對於元素震盪,他知道得不多,所以迫不及待地要詢問克洛斯。

但他沒有想到,克洛斯給予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難道自己擁有魔法師天賦?而且是魔法師中也少見的擁有元素震盪能力的人?

他想到了自己那天在叢林冥想時風之元素大範圍震動,破開霧氣,現出陽光的情形。當時他只以為這是元素共鳴的一種現象,但是這刻看來恐怕不是那麼簡單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伊萊克特拉呢?他會不會也是一個擁有元素震盪能力的魔法師?還是他用了別的方法做到了這一點?

宮浩強壓下心頭的疑惑,恭敬道:“謝克洛斯大師的指點,那麼請問您對靈魂方面有什麼研究?”克洛斯的眉頭皺了起來:“我對靈魂法術沒有什麼研究,畢竟它和亡靈魔法一樣,都是屬於忌類的法術。不過對鍊金師來說,這方面其實並不算什麼忌,我可以告訴你我有限的所知。據我的瞭解,靈魂其實也是一種魔法能量。”

“靈魂是一種魔法能量?”

“沒錯。魔法元素無所不在,你們鍊金師不就認為它是存在並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組成嗎?既然如此,靈魂由魔法元素構成也沒什麼可稀奇的。”

“原來如此。”宮浩明白了。他原本一直奇怪,為什麼在風鳴大陸,人類會有靈魂的存在,畢竟在他曾經的世界裡,靈魂是不存在的。但現在看來,這顯然是由於不同的物質構成所造成的。在風鳴大陸,所謂的靈魂,其實就是人類意志的元素載體。就象人的身體其實也是由各種基本物質組成的一樣,靈魂也是如此。魔法元素擁有非同一般的神奇能力,不僅能成為實物,更能承接意志,並進行具象化。

難怪自己能和法珠內的靈魂能量產生共鳴甚至震盪效應,因為那些靈魂其實本身就是魔法元素的一種形態,就象風之元素,土之元素一樣。

想到了這一點,宮浩心中突然開朗起來,難道血傀儡的製作,就和元素震盪以及靈魂法術有關?

傀儡之所以要使用靈魂能量,不正是為了建立元素共鳴嗎?他心中豁然一亮,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門已在心底緩緩敞開。

把這份喜悅深藏心底,宮浩繼續向克洛斯發問。

隨著克洛斯的一一回答,宮浩對魔法的瞭解也漸漸加深。

他發現魔法其實就是建立在魔法位面的一種自我發展之路,它同樣遵循於物質的基本規律,遵循於萬事萬物的運轉定理。而只要明白了這一點,自己今後的道路要想走通,就會輕鬆很多。

克洛斯則很驚訝。

每一名魔法師,其實都是學問深厚之人。他們對魔法的理解決定了他們對魔法能力的運用。僅僅依靠強大的魔力並不能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魔法師同樣需要足夠的知識。

從一個人的問題上,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對學習魔法有多大的潛力,儘管並未對宮浩進行過測試,克洛斯卻通過他的提問發現,這個金髮男孩的問題幾乎都是有的放矢。

他從不問那些簡單的,無效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切中要害,甚至往往是一些高級法師都未必能理解的。

這種理解與自己的能力強弱無關,只與他對魔法的理解能力有關。有人常說,對魔法知識的掌握,就是成為魔法師的第二天賦,其實並沒有說錯。而現在看來,這個小傢伙至少在魔法的理解能力上,有著非同一般的天賦。

就是不知道他的元素應能力如何,不知他能建立多大程度的共鳴。

他有種想要給宮浩測試一下的**。

“修伊格萊爾,你告訴我你已經進行了將近半年的冥想修煉,那麼你是否已經能夠和元素建立共鳴應了?”

“是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