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屬國之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見到林婉悅的第二天,朱厚照便趁機將林婉悅帶到了東宮一次,目的嗎主要就是想要紫嫣以及冬雪兩人見一下林婉悅。
作為朱厚照的枕邊人,紫嫣和冬雪不可能不知道林婉悅這個人,而事實上朱厚照也從來沒有隱瞞的意圖,所以去年的時候兩人便已經知道了有林婉悅這一號人物。所以這一次見面也算是順理成章了。
令朱厚照頗為滿意的就是三人相見之後並麼有出現以前朱厚照一直擔心的仇視的態度,相反的三人在一起相處的還是十分的融洽的,最起碼朱厚照看到的時候三人都是有說有笑的,結果才半天下來三人便已經結成了姐妹了。可以說紫嫣和冬雪兩人對待林婉悅十分的寬容。
初時朱厚照還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畢竟上一世在新世紀生活了那麼長時間的朱厚照可是對那個時候的女人記憶頗深啊,這要是擱在上一世準定是家庭悲劇避免不了。
不過後來想到自己現在世界的情況以及自己的身份朱厚照便釋然了。先不說現在的明朝雖然也是一夫一的社會,(中國自古便不是一夫多的社會,至於那些說是一夫多制的人肯定是沒有去研究一下古代的制度,只不過是看到其他的人說是一夫多制便跟著人云亦云了。雖然古代的人可能有很多的女人,但是在法律上只有一個是子,其他的都只能是妾侍,而妾侍是不享有子的權力的。他們和正在地位上是不同的。)但是隻要是有錢人便可以多娶幾房妾侍來傳宗接代。
並且最重要的是朱厚照的太子身份,身為將來的老狐狸之一的楊延和的女兒,紫嫣也是十分的聰明的,有張氏那個例子在那裡擺著。最起碼紫嫣是不會重蹈張氏的覆轍的。
這個張氏自然就是朱厚照的生母皇后張氏了,雖然在現代有很多的人稱讚著張氏以及孝宗夫婦兩人為古代婚姻的楷模,但是最起碼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那些主張以大局為重的人的眼中以及明代大部分人的眼中張氏一直以來便是一位必須被指責的人物,即便她是孝宗最寵愛的皇后,即便她身份高貴,她還是應該受到指責。
而指責張氏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獨寵於後宮。雖然孝宗只有一位妃子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張氏也絕對是要負有責任的,作為皇后就必須要為大明的江山考慮。要不然皇后白讓你當的不是,不能只享受權力不盡義務不是。
孝宗最為皇帝,一生之中只有朱厚照這一個長大的兒子,這對於大明來說是十分的不利的。而因為這對大明帶來的危害也不少。首先孝宗的子嗣只有一個。那麼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便十分的不利,你沒得選啊。所以說即便是歷史上的正德十分的荒唐但是也只能讓他即位。因為孝宗只有這一個兒子,如果孝宗還有很多其他的兒子的話說不定就可以從裡面選出來一個好的繼承人了。
而本來歷史上的正德就不怎麼的,把國家得苦不堪言,還偏偏他連他老子都不如。連個子嗣都沒有。這又為大明帶來的十分大的危害。本來按照一般的制度正德死後並且要是沒有子嗣的話就要從他的兄弟之中選一位賢德之人即位,但是偏偏歷史上孝宗沒有其他的兒子得正德沒有兄弟,這便讓的這個選繼承人的祖製出問題了。如果孝宗有其他的兒子說不定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大禮儀之爭”了。…,正式因為孝宗沒有其他的兒子,所以大臣們不得不從孝宗的兄弟的後代裡面選擇一位。最後選來選去選中了朱厚璁。其實大臣們也沒有多少選擇。因為孝宗皇帝的父親成化皇帝本身子嗣也不多,而且他的子嗣也大都是晚年所得。(早年萬貴妃因為自己不能生育所以懷恨在心將宮裡面懷孕的宮女以及妃子的胎兒全都打掉了。),所以成化皇帝的子嗣之中除了大部分的人年紀到了正德皇帝駕崩之時也不大。所以他們的子嗣也就更小了,按照規矩作為正德的繼承人輩分上一般不能比他大,所以只能選擇孝宗皇帝兄弟的後代們,而這些候選人之中大部分年紀太小,不足以成為君主,而年紀大一點的也大都不堪重用。所以最後選來選去選中了好一點的朱厚璁也即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從這裡可以見到子嗣的問題對大明的影響有多大。
不過問題還沒有完,正是大臣們選中的看起來可能是有為明君的朱厚璁卻在即位沒有多長時間便發動了“大禮儀”之爭。
而這個“大禮儀”之爭卻還得從當年孝宗皇帝的立儲之爭說起。話說在孝宗皇帝之前成化皇帝已經有過兩個子嗣,只不過不幸的是這兩個子嗣一個是萬貴妃所生,早夭了,而另一個柏妃所生,卻被萬貴妃害死了。而在之後的幾年之中凡是後宮之中又懷孕的人全都被萬貴妃暗中強制墮胎了。而孝宗還是生母紀氏瞞著萬貴妃所生的,即便是這樣後來紀氏也被萬貴妃害死了,而孝宗也是被幾個太監暗中養大的。一直到後來成化皇帝說自己老了的時候那幾個太監才把孝宗的事情告訴了成化皇帝,這才有的孝宗的儲位,因為當時成化皇帝一方面已經老了(年紀不算老,但是身體已經不行了。),另一方面也是沒有其他的子嗣了,所以便把孝宗立為太子了。
孝宗的事情被捅出來之後,萬貴妃才收斂了一點,不再把那些懷孕的妃子們墮胎了,所以在那之後成化皇帝卻得以又得到了幾個子嗣。不過他們的年紀卻與孝宗相差有點大了。
而萬貴妃當然不會讓孝宗輕易的繼承皇位了,事實上她對這個瞞著自己生下來的皇子十分的不滿。在孝宗被立為皇儲沒多長時間萬貴妃便開始謀劃著廢儲了,而成化皇帝依著對萬貴妃的寵愛竟然還真的答應並付諸行動了。只不過孝宗命好,在將要被廢了的時候竟然發生了泰山地震,泰山可是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神山啊。而信的成化皇帝在其他人的忽悠之下便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己廢儲的不滿,所以廢儲之事便終結了,孝宗這才得以保住儲位。
不過這卻也得罪了作為孝宗弟弟的興王朱祐杬,因為在萬貴妃謀劃廢掉孝宗的時候,朱祐杬也是當時作為新的儲君的候選人之一。而孝宗成功的即位也徹底的打破了朱祐杬即位的夢想,所以一直以來朱祐杬便對孝宗這一脈十分的不滿。其實就是找了孝宗其他兄弟的兒子也一樣會對他不滿,畢竟當初都是競爭者不是。
朱祐杬不滿了,那他的兒子也肯定會受到他的影響。他的兒子是誰啊,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璁啊。所以大臣們選了一個對孝宗一脈不滿的人做皇帝,那肯定出事嗎。朱厚璁的不滿不可避免的被帶到了工作之中了。帶著自己的不滿,嘉靖皇帝朱厚璁即位沒多久便發動了“大禮儀”之爭。…,而後世關於“大禮儀”之爭的概述是大禮議之爭是指發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間的一場規模巨大、曠持久的爭論。為明朝嘉靖年間因明世宗生父稱號問題引起的政治紛爭,發生於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時。當時,世宗與楊廷和、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了爭議和鬥爭,主要的爭鬥歷時三年(1521年至1524年)。
爭鬥的焦點便是“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及路。終而爭廟謁及樂舞。”即是如何確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號。其實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嘉靖皇帝不想承認自己是從正德那裡得來的皇位而非得說是從祖宗那裡得來的,不想讓正德高出自己一輩,而且他又想幫自己死去的父親圓上沒能夠繼承皇位的遺憾,非得讓自己的父親也稱帝。所以才有了這回事。這是一個看似無可必要卻影響深遠的爭鬥。
最終結果是以嘉獎皇帝為首的一幫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而這件事情產生的影響卻深深的影響著大明朝。
經過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最後以君權的高壓結束。朱厚熜已經羽翼豐滿,並且由議禮的過程體會到了如何行使皇權的無上威嚴。此後變得獨斷獨行、一意獨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會下獄廷杖。大禮議加強了皇權專制,促成了朱厚熜剛愎自用的政治作風。
大禮議也使得內閣首輔楊廷和與明世宗朱厚熜兩人形同陌路。最終楊廷和被削官為民,而他的兒子大明四大才子之一的楊慎也因此被牽連不但終生不得志還得處處小心不能犯錯。而且這場爭鬥更中斷了楊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後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世宗漸腐化,大肆興建、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長生不老之術,此後明朝政治風氣愈發頹廢。議禮派“以片言至通顯”因合皇帝而從下級官員升至首輔、六卿,使朝廷官員看到奉君主帶來的好處,嘉靖十七年後,內閣14個輔臣中,如徐階、顧鼎臣、嚴訥、夏言、郭樸、嚴嵩、袁煒、高拱,李芳等,有9人是通過撰寫青詞起家的。從此明朝官員中諂媚阿上之風盛行,政治風氣益敗壞。
內閣首輔楊延和在武宗時期李東陽隱退之後獨自支撐著大明的江山十幾年,那十幾年裡武宗不問政事,基本上都是楊延和一個人在獨木支撐著,可以說在武宗時期皇帝不問世事的時候大明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亂子靠的都是楊延和。嘉靖皇帝把楊延和貶職產生的損失不亞於當年的三楊內閣少了一人。人家辛辛苦苦十幾年支撐了大明江山,最後因為嘉靖皇帝一句話被變為民了,而後代更是受盡打壓,這對當時人的工作的積極可是極大的打擊。
而這件事情的影響還不僅於此,大禮議之爭對歷史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嘉靖皇帝以旁支小宗入繼大統。內心深處實際上隱藏著難言的自卑和不安。楊廷和等人的“繼嗣”論縈繞在他的心頭,必須制服群臣才能樹立嚴威。自卑心理轉化為剛愎、猜忌、橫暴、獨斷,處處標新立異,時時戒備群臣。千方百計樹立威權。
經過大禮議,嘉靖皇帝朱厚璁在理論和禮儀上終於為自己樹立了正統地位;在權力上終於獨攬乾綱,威懾群臣。除強化了皇權外,還產生了許多其他嚴重後果。由於朝野上下都把主要力集中於議禮,因此干擾、衝擊、擾亂了政治、經濟的進步改革;由於只要順著嘉靖皇帝的意願議禮有功,便可飛黃騰達,甚至一躍而為巨卿宰輔,因此釀成諂媚之風;由於議禮兩派黨同伐異。勢不兩立,因此釀成黨爭之風。所有這一切都加重了朝政的腐敗,因此史家說“吏治繁偽,兵政窳(窳。瘦弱;懶惰)惰,民力虛耗,亦由是始。”
…
,“大禮義”之爭對大明的危害不可謂不大,但是要深究這件事情的跟頭的話,還是要歸到孝宗皇帝與張氏那裡。有“大禮儀”之爭是因為有嘉靖皇帝。而之所以有嘉靖皇帝是因為正德皇帝沒有子嗣以及兄弟,而正德沒有兄弟是因為孝宗只有張氏這一個妃子。從歷史上孝宗和張氏有過兩個皇子、一個公主來看憲宗不存在生育的問題(其中一個皇子和那個公主都夭折了。)。也就是說孝宗只有朱厚照這麼一個皇子的本原因就是因為後宮裡面只有張氏一個妃子。這便是一個巨大的癥結了。
當然這個觀點現代人大都不贊同,因為現代人處處以民主、自由自居,在他們看來這種結論是和民主自由相不符的。他們認為這是人家的自由,他們認為把責任推給一個女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咱要說的是既然處處講究男女平等,那為什麼出了事都是男人佔大部分的責任。
就像有人對那些貪官的老婆或者子女施加懲罰的時候總是有很多的人反對一樣。他們會說貪汙那時那個貪官的自己的事,和這些人沒有關係,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說那些貪官的家屬一直享受著貪官為他們帶來的權力以及金錢的便利。該享受的享受過了,難道一句事情不是他們乾的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嗎?
像古代夷三族、誅九族的這些罪行,雖然很殘忍,但是人家當初制定的時候絕對考慮了主犯的家屬們從他那裡獲利的情況。一般被處於這些刑罰的都是那些造反或者大臣的家人,一個造反的人或者一個大臣會為自己家人以及親戚們帶來多少利益,他們又會產生多大危害,難道他們那些獲利的親屬們不應該受到一點懲罰嗎,即便是殺了太嚴厲,那也應該有一點其他的懲罰。
當然這又說遠了,還是得接著說孝宗以及張氏的事情,孝宗只有一個妃子的真正原因孝宗畢竟沒有親自說過,但是從哪些指責張氏的奏摺裡面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也是有著張氏的阻攔的,畢竟沒有一個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權勢,特別是對於後宮的人來說,女人越少,她們不失勢的可能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