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二百一十五章這裡以後屬於大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就要看書網

无广告在线视频开通,立即体验精彩内容,点击 X1024空间,立刻访问!

烏茲別克族大約形成在明朝前後時期,他們是自古定居中亞地區的伊朗人與11~15世紀之間遷居此地的蒙古或突厥各遊牧部落混合而成的一個新的民族。k更新在以前的欽察汗國也就是金帳汗國的統治時期他們一直生活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而後來隨著金帳汗國的逐漸沒落金帳汗國開始被白帳汗國所取代。而烏茲別克人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興起的。

在白帳汗國的後期,昔班尼的祖父阿布爾海爾在當時取得了白帳汗國的實際控制權之後聚集了一批和自己相近的族人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遊牧民族的汗國,這便是烏茲別克汗國。這是烏孜別克族形成當中的重要一步。而後來隨著昔班尼重建烏茲別克汗國烏孜別克族正式的開始在河中地區定居了起來。昔班尼也一直被認為是烏孜別克的奠基人。

現在的烏茲別克族到底有多少人恐怕就連昔班尼這個大汗自己都不清楚,在其祖父阿布爾海爾以及之前的時期的時候烏孜別克族一般都是聚集生活在一個地區,在幾十年前由於阿布爾海爾身死第一個烏茲別克人建立的國家滅亡之後在烏茲別克族生活的那片土地之上便爆發了數不清的戰爭,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由於戰亂無數的烏茲別克人帶著家眷逃離了這裡。

而現在昔班尼重建的這個烏茲別克汗國統治下的烏茲別克人也只是整個烏孜別克族裡面的一部分。

不過雖然不知道現在整個族人有多少,在自己治下生活的族人的數量昔班尼卻十分的清楚,由於戰亂人數不是太固定,一般也都是在九十萬人左右徘徊。現在未來發展農業昔班尼只維持了十萬左右的大軍,如果到了滅族之戰的時候昔班尼自信自己可以聚集起來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左右的大軍。

從本質上來說現在的烏孜別克族還是遊牧民族。只不過隨著打敗了帖木兒帝國烏茲別克人佔領了河中地區之後便開始發生了轉變。作為一代梟雄,昔班尼對於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差距十分的清楚。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出現了無數個,也曾經建立起來了無數個強大的國家,無一例外到了現在這些國家不是滅亡了就是衰敗了。

昔班尼清楚的知道遊牧民族不具備農耕民族的凝聚力。就像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匈奴、突厥以及蒙古帝國一樣,都曾經強大過,卻都是很快的就滅亡了。這就是遊牧民族的特,沒有凝聚力造成的。在順境的時候那些牧民們便會聚集在一起享受的果實,一旦出現逆境了比如不斷的戰敗,這個時候便會出現分裂,無數的牧民在這個時候便會慢慢的離開原來的地方逃到一個新的地方重新定居下來。而那個強大的帝國便是瞬間崩潰。

遊牧民族由於是農耕文明他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所以即便是遇到了很大的失敗他們也都會堅守在那裡。這股凝聚力讓的農耕文明不管是遭受多大的困境都可以通過長時間的修生養息緩過勁來。

正是由於知道了遊牧民族的種種不足,所以在得到了河中地區之後昔班尼便開始想著改變。河中地區是一塊以農業為主的綠洲,這裡不像中亞其他的土地那樣要麼是荒漠,要麼是隻適合牧草放牧而不適合種植糧食的的土地。河中由於處在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域以及澤拉夫尚河域,這裡土地異常肥沃非常適合種植糧食。該地區先後被希臘、突厥、唐朝、阿拉伯等統治。在昔班尼統治之前這裡正在被帖木兒帝國統治,隨著打敗了帖木兒帝國這裡便落到了昔班尼的手中。…,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昔班尼便開始實施自己農業化的道路,在昔班尼征服河中農業綠洲的戰爭,昔班尼發動的不斷的戰爭一度使得澤拉夫善河域、卡什卡河域,吉薩爾盆地等地的農業衰落,播種面積急劇縮小,其中一部分被變成牧場,部分居民不得不離開農業綠洲,前往山區或城市。

據昔班尼的手下敗將之一的巴布爾的《巴布爾回憶錄》對戰爭給撒馬爾罕造成的惡果作了描述:“戰士們搶得的戰利品很快就消耗盡了;在我們攻下撒馬爾罕城時,其破壞程度竟達到居民缺少種籽糧需要貸款的地步。這種地方還有什麼可搶呢?”撒馬爾罕被昔班尼佔領以後“大多數鄉村和城市…變成了草原和荒野,…而悲哀的滾滾波濤和無數苦難的,把大部份定居居民沉沒於普遍驚慌失措的旋渦之中。”知道農業的重要的昔班尼並沒有把這些土地置之不理,昔班尼在征服赫拉特以後,立即著手製定恢復生產的一系列措施。他首先處理了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和恢復對土地的耕作。昔班尼在把土地歸還原主的同時還鼓勵開墾內戰期間荒蕪的土地,那些暫時未能歸還的土地先轉入昔班尼汗的名下,由國庫撥一批款項用於恢復生產。這類土地由農民耕種,其收穫物以賦稅的形式納入國庫。其次,昔班尼很重視修復水利灌溉系統。就在他攻入布哈拉兩年之後的1502年,橫跨澤拉夫善河的大壩橋落成,此後又修建了一些新的灌溉渠和蓄水池。

可以說這幾年來昔班尼一直在致力於恢復河中地區的農業耕作,而這也是昔班尼一直把軍隊維持在十萬人規模左右的重要原因。不是他不想擴張軍隊,而是形勢所迫。農耕文明不可能像遊牧文明那樣幾乎全民皆兵,想要發展農業就必須要有所放棄。所以為了恢復農業生產昔班尼把大量的青壯年留在了民間讓他們開始耕作。

這並不能夠說明烏茲別克汗國沒有那麼多的軍隊,如果想要昔班尼還是可以湊出來一直幾十萬的大軍的。畢竟烏茲別克人也才剛剛開始學習農耕沒有幾年,還沒有完全被農耕化的他們從本質上來說還是遊牧民族的。

而這也是昔班尼在發佈了徵召令之後能夠迅速聚集起來數萬大軍的原因了。此時的烏茲別克人仍然是聚集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只要昔班尼的徵召令一發下去很容易便可以獲得大量的兵源。

在昔班尼發佈徵召令的第三天,就近趕來的士兵達到了將近七萬人,而昔班尼的大軍也一舉突破了十五萬。

即便是這樣昔班尼也依然沒有發動反擊,因為這個時候雖然他的軍隊的人數增多了,他的實力卻下降了。

這些新來的士兵完全就是一群新兵蛋子,沒有經過訓練,沒有上過戰場,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沒有武器。而昔班尼此時也沒有辦法立刻變出來數萬的兵器鎧甲,所以雖然軍隊的人數增加了這幾萬新兵反倒暫時成了累贅了。

所以為了儘快的讓這些新兵形成戰鬥力,昔班尼一方面不斷的從烏茲別克各地調集武器鎧甲以及糧草等,另一方方面也緊急的開始了對這群新兵的訓練。

而這期間昔班尼最怕的便是明軍的偷襲了,要是這個時候袁啟文打了過來了,到時候這些新兵很容易潰敗的,而一旦他們潰敗便很有可能會連累全軍。所以為了穩住明軍,昔班尼這個時候嚮導了一個辦法,那便是求和。…,於是昔班尼便派出了幾位使者來到了烏喇秋別城。昔班尼雖然計謀想的很好,無奈派去的人表現的稍差了點,在袁啟文和李端澄兩人不斷的迫之下其中一個使者竟然說漏了嘴了。這下子昔班尼的計劃徹底的泡湯了,而在知道了昔班尼不是求和之後袁啟文直接把幾個使者給扣了起來。既然是來騙我們的那邊是敵人了,對待敵人沒有那麼多的仁義了。

而當天晚上看到自己派去的使者沒有,昔班尼便知道他們幾個一定是失敗了,這個時候昔班尼猜測知道了事情真相的明軍很有可能會趁機和自己決戰,所以為了以防萬一昔班尼連夜下令全軍警戒。

不過很快昔班尼便不再擔心了,因為當天晚上,昔班尼從各地調集的將近十萬的兵器終於到了這裡了。這幾天的練兵產生了很大的成果,在練兵的時候昔班尼采取一個老兵帶著一個新兵的方法,再加上本身身為遊牧民族對於戰爭他們也不是太過陌生,所以雖然才沒有多少天的訓練新兵們卻形成了一定的戰鬥力了。遊牧民族本來便是徵來便能戰,只不過是戰鬥力不高而已。這幾天的訓練對於他們來說足夠了。

新兵訓練的差不多了昔班尼差的便是兵器了,沒有兵器再多的人也是枉然。而當天晚上隨著十萬套兵器的到來,昔班尼最後的短板便補齊了。

這個時候坐擁十五萬大軍他如何會再怕袁啟文。第二天昔班尼將十五萬大軍重新整編,按照訓練的時候的樣子重新整編的大軍還是一個老兵帶著一個新兵,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整體的實力來。

而當自己大軍的人數到達了十五萬之後,在來到這裡從軍的人便都被昔班尼安排在了另外一個地方,雖然現在烏茲別克汗國的敵人是大明,其他的敵人也不能不妨不時。所以在那之後再次聚集起來的人便都被昔班尼安排到了北面和西面,在那裡他們將主要防範波斯人以及哈薩克人。

在昔班尼練兵的這幾天,袁啟文他們也沒有閒著。袁啟文一方面在不斷的加固烏喇秋別城,另一方面很快便聯通了烏喇秋別和南疆的聯繫。這樣烏喇秋別以東所有的土地全都和南疆的費爾於納盆地連在一起了。

袁啟文他們並沒有想著通過一兩場戰役來解決昔班尼,因為這本就不現實。如果此時袁啟文手中有四十萬以上的大軍的話或許袁啟文還可以試一試,自己手上卻只有十萬人都不到的軍隊,這還是加上了李端澄手中僅剩的六千人的情況下的。在前幾天的一戰中,雖然昔班尼付出了一萬八千人左右的傷亡,明軍的傷亡同樣也不小,將近一萬人了。

可以說不管是在戰前還是在戰後袁啟文和昔班尼雙方在烏喇秋別的實力都差不多,並且雙方的將領也都是經驗豐富之輩,所以想要短時間內打敗對方本就是不可能的。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靠著奇謀獲勝的,那隻不過是很少的一部分,只不過是這些戰爭比較能夠引起人們的好奇,所以傳播的比較廣泛,事實上大多數的戰爭也是和現代化的戰爭一樣,都是靠的實打實的打出來的,雙方都要經過長時間多次的鋒,就看誰能夠堅持到最後了,誰堅持到了最後誰就是者,誰中途退出了,誰便是失敗者。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袁啟文想要短時間徹底打敗昔班尼的可能幾乎沒有,就更不要說不好袁啟文還有可能會成為失敗者呢。這裡畢竟是烏茲別克,昔班尼在自己的家裡可以不斷的徵兵,而袁啟文卻不能。雖然現在烏喇秋別和南疆連在了一起了,南疆以及亦力把裡畢竟是大明剛剛獲得的土地,那裡的人民短時間內本就不可能成為大明的軍隊。…,所以袁啟文打算的便是一方面和昔班尼打一場持久戰,另一反面在聯繫一些盟友。

袁啟文最大的儀仗便是他是大明的將領,而大明的實力遠遠大於烏茲別克。通過南疆袁啟文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來自大明的物資補給。有了這些再加上堅固的烏喇秋別城,袁啟文堅信最起碼何意和昔班尼打上三個月。到時候袁啟文相信堅持不住的一定是昔班尼,因為烏茲別克沒有那個實力和大明耗下去。

袁啟文和昔班尼之間的關係很快便發生了轉換,之前一直都是袁啟文在進攻,而現在隨著兵力加強了,昔班尼也開始了轉守為攻了。而袁啟文正巴不得昔班尼來進攻呢,自己有著城牆之利,幹嘛不用。一個城牆便可以頂的上數萬大軍了。到時候自己作為防守的一方站在城牆上居高臨下直接便佔了上風了,而反觀對方面對高高的城牆不付出幾萬人的傷亡休想攻入城內。

在整編好之後,第二天,昔班尼親率十五萬大軍對烏喇秋別發動了進攻。雖然進攻猛烈,確實收穫甚微。向來攻城之戰便是最讓人頭疼的,如果守軍少還好說,要是守軍多了,那麼一般情況下不付出巨大的傷亡一般很難攻入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