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三節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醴接下葉安一案後,就忙得腳不著地,孟約則忙著給孩子們準備入學事宜。即使同是孔府書院治學會下的蒙學,在入學需要準備的東西也有區別,他們在濟南的東西也許多沒帶回的。
阿雝已經能自己解決很多問題,阿煦卻還得孟約幫忙,糖糖這小尾巴也跟在兩個哥哥後面偶爾拖一下後腿。阿煦真覺得糖糖是甜的負擔,他才整理好的書箱,糖糖放進去一組積木小人,或許是怕他上學會肚子餓,還用帕子包了點心。叫人非但捨不得說她,反而被她
動得不行。
最後還是阿雝把糖糖帶走玩積木,才解決阿煦的困境,阿煦收拾好後問孟約:“媽,糖糖妹妹什麼時候才能上學?”
“糖糖要明年才能讀蒙學。”說起來,再有兩年,阿雝就可以從蒙學畢業,進入書院學習。到時候阿煦可以像當初阿雝帶他一樣,帶著糖糖上學放學,一起寫作業,一起參加課外活動。
“為什麼要明年,不能今年嗎?”阿煦有點失望。
“阿煦為什麼想要糖糖今年就上學?”阿煦不是第一次提這個事了,在濟南的時候就問過好幾次。
阿煦:“糖糖超可愛,我想讓同窗都知道糖糖可愛。”孟約:不知道為什麼,好像覺得哪裡有點不對。
“但是蒙學要滿三歲才能入學,糖糖現在好多事情還不能自己做,需要別人幫忙。”大明的蒙學,需要孩子能做到完全自理,才能入學的,所以大部分蒙學要求是三歲以上,五歲以內,七年制教育。
蒙學一向是正月十六開學,正好孟約還能帶孩子們一起去德麟班看開箱戲,阿雝對這還有點印象,對阿煦和糖糖卻是新奇的體驗。進了德麟班,他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受歡,嗯,準確地說是知道他們的媽有多受歡
。
一進戲堂,在場眾人見到,齊齊站起來鼓掌,這場面孩子們哪裡看到過,呃,其實孟約也沒見過。戲票友們這樣,孟約也很受寵惹驚,頻頻朝大傢伙拱手:“大家新年好。”
“阿孟姑娘新年好。”被阿雝抱著的糖糖也朝大家拱手,戲票友們盡皆微笑:“王御史可算是如願了。”
“嘿,雖然如願頂好,但我還想看王御史生仨兒子會是個什麼表情。”
“阿雝也長大了,都這麼高了,看著將來會比王御史還高吶。”最後眾人總結一句:很好,都像阿孟姑娘,雖然糖糖有點像王御史,但像得漂亮。
今天德麟班演《緝兇錄》裡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案子,按場次順下來本來不是這個,但考慮到大過年,不好一上來就死人,於是便把這案子提到前邊來。也正是因此,孟約才會把孩子們都帶過來,要真是場場死人的,真不好叫孩子們看。
桑班主果很不務正業了,德麟班戲堂子裡不像從前那樣氣氛好,好在桑班主聽說孟約回來,也趕回來。孟約才進包間,桑班主也跟著進來,叫三個孩子認了認桑班主,孟約便道:“桑班主,我一回南京就聽大家跟我告狀,說你這兩年常不在德麟班,戲堂裡氣氛都不好了。”桑班主:“他們是找不見孟夫人說戲,這才覺得少了許多趣味。”待戲開鑼,臺上已經長大許多的小戲出來,幸而可以從扮相上彌補,大家一點點看著他長大,倒也不會覺得突兀。只見小戲
愁眉苦臉,滿場轉悠好幾圈,攤手說:“今
沒出人命,怎還變了小孩?”沒出人命,死了一欄豬,小戲
聽到時的表情
彩至極,連糖糖都忍不住為小哥哥鼓掌。臺下的戲
票友們也齊聲喝彩,小戲
一個漂亮的轉身,天轉亮,常抱雲從重重青紗中走出來。
如今妝面都更淡,三個小的一看到常抱雲出來,就看得眼都直了,常抱雲的扮相太好看。扮太祖扮得越久,常抱雲鑽得越深,就越符合人們對太祖的想象,那氣勢,那眼神,那步伐,那儀度…活脫脫讓人覺得,就是太祖活了過來。
濟南的角兒也演得很好,但比起常抱雲來遠有不如,而今要論扮太祖,真沒人能和常抱雲比。
三幕戲演罷,大家歡快無比地在戲堂子裡討論,不時向樓上的孟約喊兩句話,三個孩子都很喜歡這種氛圍,桑班主在一旁出神許久:“許是我本末倒置了,常往南京製片廠跑,反把戲班給耽擱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重要,只要是喜歡的,沒有什麼本與末。”
“孟夫人說得對。”於桑班主,戲才是他的心頭好,常去南京製片廠也是為了戲,只不過忽然間回到戲班裡,發現戲班才是,才是真正能培養一代一代戲
票友的地方。
在孟約同戲票友們談戲的時候,王醴正在宮中與宣慶帝奏對,雖然宣慶帝每看一次王醴這張臉,都有自己是種昏君的錯覺,但王醴的辦案能力委實令人歎為觀止。自他初五接下案子到現在,不過十天,便有了幾十天都沒有的進展,他
絲剝繭的過程,宣慶帝只是聽他奏報都覺得帶勁——跟看了場《緝兇錄》的電影一樣,
彩紛呈,高
迭起。
宣慶帝:就衝這說案如自帶電影畫面一樣的能力,臉再不好,我也能接受。
“王愛卿辛苦了,過幾是阿寬生辰,王愛卿帶年年和幾個孩子進宮來一趟。他小孩子家,並不大辦,不必準備賀禮,只來宮中吃頓飯熱鬧一番便可。”
“是。”
“此外,關於王愛卿的上疏,昨我已看過,還有幾點不明,需王愛卿略作解答。”宣慶帝說的是王醴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在準備的那份上疏,幾易其稿,才遞到御前。宣慶帝提出的幾點不明,恰是其中關鍵,王醴一一細細作解答,這一奏對便直至午飯過了才將將結束。
宣慶帝留王醴吃飯,王醴:…
雖然早知道常在御前來往,免不了在宮中留飯,與宣慶帝一起吃飯,但真到這時候,王醴還是會想起在壤湖園時,和宣慶帝一起吃飯的情形——略食不下咽。
宣慶帝:算了,宮中的飯明明好吃,怎麼諸公就沒一個愛吃的,必定是御廚手藝還不到家。
#御廚:臣冤枉,臣沒有,臣明明很!#